APP下载

《失街亭》中的“三”字妙用

2010-08-15吴京华

中学语文 2010年9期
关键词:街亭马谡王平

吴京华

古代许多小说在构思上妙用“三”字,譬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三气周瑜”,这样可以使内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三国演义》在高中教学中的节选篇目《失街亭》,在写作上同样扣住“三”字,使文章酣畅生动,意味深长。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这种戏剧性的“三”字经——三叠法。

(一)情节结构上的“三”。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九十六回,题目为编者所拟。虽只是两回,但故事情节完整,呈三叠式。失街亭之前事——马谡请缨收街亭,失街亭之经过——马谡拒谏失街亭,失街亭之后事——孔明挥泪斩马谡。情节结构三层,层次清晰而简洁,结构严谨而圆润。

(二)矛盾线索中的“三”。“失街亭”的情节相当单纯,但作者却尽可能写得丰富多彩,把内部和外部的多条矛盾线索网织在一起,多方面予以展开。诸葛亮和马谡的矛盾是一条线,马谡和王平的矛盾是一条线,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矛盾是一条线。这三条主要线索相互牵制,烘云托月,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们虽然交错起落,但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

(三)人物刻画里的“三”。我们主要分析马谡这个人物的塑造。小说塑造马谡这个人物,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和“三”有密切的关系。

先来看看对马谡的正面描写:“三笑”。一笑孔明多心,魏兵怯弱。马谡来到街亭,大略看了一下地形,就笑道:“丞相何故多心也?”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这一笑笑出他的麻痹情绪、轻敌思想。二笑王平“真女子之见”。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一笑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三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这一笑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除了正面的“三笑”描写,还有侧面的多个“三”来衬托马谡的形象。

先看王平的“三谏”。一谏,当马谡表现得极度轻敌时,王平就建议在五路总口扎寨,以图长久打算;二谏,当马谡不听劝告,口出狂言,固执己见,王平据理力争,指出屯兵山上的危害;三谏,马谡自高自大,嘲笑王平时,王平苦苦规劝,进一步指出如果魏军断绝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后果严重。通过王平的“三谏”,生动地展示了王平的谦虚谨慎,从而反衬了马谡的骄横。

再看诸葛亮的“三嘱”。一嘱马谡重守关。从军事上讲,街亭是军事要冲,正如诸葛亮所说“咽喉之路”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诸葛亮料到司马懿出关必先取街亭。从地理角度来讲,街亭又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地方。诸葛亮语重心长地对马谡说:“汝虽深通谋略,次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细细与其分析,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这一嘱体现出诸葛亮作为战略家的远见。二嘱马谡勿轻敌。面对马谡的狂傲自负,诸葛亮并没有发怒,而是语重心长,说明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告诫马谡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要知己知彼,不应轻敌。这一嘱体现了诸葛亮对下属的关心。三嘱王平要谨行。诸葛亮觉得马谡虽立军令状,但仍怕有失,又派王平作为副将辅助马谡。嘱咐王平做好两件事,一是“下寨必当道之处”,二是“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这一嘱表现出诸葛亮虑事周密,用兵谨慎。以孔明的“三嘱”展示了诸葛亮的谨慎周密,从而反衬了马谡的轻狂。

最后看司马懿的“三探”。一探街亭有无守兵,司马懿不是贸然急速进兵,而是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有把守则按兵不动,可见司马懿深知街亭的重要地位。这一探足见司马懿的过人之处。二探街亭军事地形。为了做到胸中有数,司马懿亲自引百余骑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足见司马懿行事缜密,不打无准备之仗。三探街亭守将何人。在战争中将领起着统领全局的关键作用,将领的性格与才能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司马懿就深知这一点,当他探得守军将领是马谡,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可见他对敌方重要人物了如指掌,也可见他事前准备的充分到位。以此“三探”成功地刻画了一位精明机警的老军事家,从而衬托出马谡的无知。

另外,还有诸葛亮的“三哭”也很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忠于蜀汉、执法严明、严于自责、体恤部下的人物形象。在此不做过多阐述。

(四)战争描写中的“三折三起”。当马谡四面被困时,事情有了转机,王平率领五千兵杀来,此为一起;但又遇张颌大军,势单力薄,只得退去,此为一折。马谡下山奔逃,受张颌追赶,正危险之际,魏延率兵杀来,复夺街亭,此为二起;但赶到五十里处,又遇伏兵,被包抄,折兵大半,和王平退回营寨,又已被魏军占领,此为二折。正在危急之时,又遇高翔前来相救,于是商议准备夜袭魏军,此为三起;结果晚上又陷入司马懿的埋伏,同时又被郭淮和曹真偷袭了列柳城,伤者极大,此为三折。至此,蜀军尽失街亭和列柳城。小说运用“三叠法”,把一场战争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刻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失街亭》都匠心独运地安排了许多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在教学中如果能敏锐地抓住这些“三”,可以高屋建瓴,纲举目张,迅速而全面地把握主旨,了解人物,并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猜你喜欢

街亭马谡王平
篆刻作品欣赏
Regulation of the intermittent release of giant unilamellar vesicles under osmotic pressure
马谡失街亭
马谡失街亭与诸葛亮有关?
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咱去机场接个人
咱去机场接个人
马谡失街亭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