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朽的狂欢—浅谈搞笑短信的文化特质和影响
2010-08-15王燕姚周辉
王燕 姚周辉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速朽的狂欢—浅谈搞笑短信的文化特质和影响
王燕 姚周辉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搞笑短信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奇妙混合体,民间性是它与生俱来的秉性;笑声中有渴望自由的呐喊;搞笑短信具有的消费文化特征直接导致了它的速朽。搞笑短信的狂欢特质成为它广泛流行的注脚。搞笑短信活跃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不可避免地要对人们的日常审美活动产生影响。
搞笑短信;文本特性;狂欢特质
随着我国手机用户和短信发送量的逐年增加,一类以手机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搞笑段子日益侵入大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并在短信平台上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短信文学。网络上排在搞笑短信和短信文学第一位的短信点击次数分别是149498和 7445次,专门的搞笑短信网站现今早已不下万种。搞笑短信的发展为何如此迅猛,其自身具有哪些文化特征,它对大众日常审美又将产生何种影响,这些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搞笑短信做一个大致地介绍。
一、搞笑短信概观
日常使用的短信,除去交流信息、沟通联络等实用性质的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大量复制任意转发的妙趣横生的笑段子。在此,借用网络上通用的名字称它们为搞笑短信。搞笑短信从功能上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解构神圣,嘲讽权威
这一类短信文本的最大特点就是:紧贴经典,解构神圣。其惯用手法:一为转变经典事物出现的时空世界;二为极度贬低权威的地位以拉近他们与民间的距离。正如:
例1:老虎读了三国以后去抓野猪,见猪窝无一猪,摸摸胡须说:空城计!转身见兽夹上有一死猪,大惊:苦肉计!忽然又见到了你,大喜:呦嗬,还有美人计!
例2:希拉里来到天堂问:“听说男人越花心,在天堂他的钟越走得快,我找了半天怎么没找到我老公的钟?”接待员说:“我们拿它做风扇了”。
以上述两条短信为例。例1涉及到的经典主要是《三国演义》和《三十六计》,像空城计、苦肉计、美人计,这些名词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经典,但是出现在如此荒唐的时空世界,即使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恐怕也只有在搞笑短信中才可以找到。例2则充分表现出人们对政治元首、社会名人(即当代权威的绝对代表)的调侃、戏谑。
(二)戏弄朋友、恶意搞笑
这一类搞笑短信是在关系较为亲密的朋友之间流行的。这类短信往往以别人的弱点为切入口,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达到恶整对方的目的。朋友之间,它就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是调剂生活气氛的小小恶作剧。再来看这类短信:
例3:听说你被拐卖,真得把我吓坏,你虽从小痴呆,却对社会无害,谁人如此大胆,竟敢拿你去卖,我真替他担心,卖得掉才怪。
例4:看你每天那么辛苦,我真得很心疼!我曾不止一次对你说:不要这样玩命地工作,要注意身体,可你总是意味深长地说:“不趁现在多滚几个粪球,冬天我吃什么?”
例3通过层层蓄势,层层递进的方式以造成让人又奇又气的恶作剧效果。例4则可谓“卒章显志”,亲切的问候转瞬变成了有意的贬损,真有些让人无所适从。因为这类短信,完全是亲密朋友间的玩耍、游戏,所以有时会带有人身攻击的色彩且较常使用一些丑陋的动物意象或与之谐音的贬义词语。总之,都是通过对他人的戏弄以达到搞笑的目的。
(三)表达亲密、虚拟情感
这一类是搞笑短信中最为常见的,他几乎适合发送给各种关系、各种年龄的人群。其形式上的突出特点是戴高帽、套近乎。
例5:世间本无沙漠,我每想你一次,上帝就落一粒沙,于是便有了撒哈啦;世间本没有海,我每想你一次,上帝就掉一滴泪,从此便有了太平洋。
这类短信表面上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但骨子里还是为了“笑”,只是追求一种娱乐效果。短信里面的情感是经过无限度的夸大变形的情感,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距,只有自作多情的人才会当真。
(四)挑战传统,张扬色性
搞笑短信中充斥着或明显或隐晦的黄色段子是不争的事实。利用这种不在场的交流方式,人们获得了极大地挑战传统、张扬色性的勇气。此类短信数量浩渺,在此只选一例说明。
例6:老师问:“三国演义中关羽骑的是什么马?”台下无人作答。老师又提示:“再想想,这马吕布也骑过。”这时有人回答:“貂禅。”老师大怒:“混蛋,我问的是白天骑的!”
这类短信主题都紧紧围绕一个字展开,那就是“性”,在这之前的所有文学样式中,还没有哪种胆敢如此蔑视传统,继而露骨且规模宏大的传播个人的性观念的。
以上是对搞笑短信的一个大致界定与描述。在基本看清了搞笑短信的面貌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搞笑短信的文本性质。
二、搞笑短信的文本性质
与“载道”的传统文学不同,短信文学从一出生就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尤其是搞笑短信,它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精英文学和传统观念的背离,不隐藏自身对自由与狂欢的的渴望。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大部分搞笑短信并非出自民间,而是由一批专业的短信写手创作完成。这些专业写手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来自精英阶层。所以搞笑短信又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作家文学的脾性。于是,搞笑短信成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奇妙的混合体。
(一)集体性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固有的特性,它不仅体现在民间文学的创作上也贯穿于民间文学传播的全过程。正如众多民俗学者所认同的,“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群体所有的财富,是群体创作的,它既不署某个作家的名字,也不为某个作家所私有,民众既是创造者、修改者,又是传播者、演唱者和听众[1]”。
搞笑短信虽有一个明确的创作团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有固定不变的文本。我们每一个接发短信的个体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按照个人喜好任意对其增删改编。也就是说搞笑短信的创作与传播几乎同时进行,其创作者和传播者是匿名的大众群体。由此我们可以断言,集体性是搞笑短信文本的一个突出特征。
(二)口头性
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正是由于民间文学具备口头性的特征,它才变得平易近人、富有生活魅力。时至今日,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仍是民间文学演说的主要形态,但随着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广泛地侵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也在发生着变异。“一方面,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民间文学的口头交流;另一方面,它又帮助仍然存在的口头传承得以顺利完成[2]。 搞笑短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充当的角色恰恰就是“顺口溜”这种民间文学样式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得以传承的变体。
另外,从单个的搞笑短信文本着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短信有着浓厚的口语化色彩,它生动、明晰,跃然纸上,让无数的短信受众不觉间产生读之而后快的冲动。还有些短信干脆就用方言音表达,不读出声来根本无法领会其用意。搞笑短信的创作都秉承一个原则——流行。怎样才能使作品得以流行呢?借鉴民间文学的口头性表述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
(三)凝练性
囿于字数的限制,搞笑短信的创作不可能拖沓、冗长。要在短短70个字里描述一个完整的场景或是叙述一个圆满的情节,作者就必须在凝练二字上做文章。这是搞笑短信文本具备凝练性的一个外在条件。但字数限制又实在只是一个外在条件,搞笑短信文本之所以凝练简洁,还有其内在必然性。上文已经说过,搞笑短信是一种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混合体,短信写手大多处于精英阶层。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具备作家文学的某些特征,比如讲究行文练达通畅、少生支蔓。因此,搞笑短信的凝练性主要是作家文学脾性的外露。
(四)变异性
民间文学是生活的艺术,搞笑短信也是。它们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变异性之中。民间文学要在时间和空间上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变异,反过来,民间文学要想传承又必须依赖这种变异。因为这种变异是因着生活又为了生活的。
搞笑短信的变异性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一是文本的变异;其二是传播方式的变异。文本的变异是指搞笑短信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诸如文字增删、词语置换、顺序颠倒之类的变化。传播方式的变异主要指,搞笑短信现在并非只以手机为载体,还会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某些经典的短信甚至还有机会变身为台词出现在电视或电影银幕上。所以说,变异性是搞笑短信文本的特性之一。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搞笑短信既具备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等民间文学的特征,还兼有凝练、精简等作家文学的风格,搞笑短信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奇妙的混合体。
三、搞笑短信的狂欢气质
搞笑短信诞生在消费文化的时代语境之下,处身于媒介文化的传播浪潮之中,是大众文化新兴的承载符号,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大众文化审美特征。搞笑短信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无论在语言表达还是情感释放方面,都带有明显的狂欢化气质。
巴赫金在他的狂欢化理论中构造出一个与大众日常生活相对立的“狂欢式的生活”,这种生活的构建是为了“强调非官方、非教会、非国家的看待世界和人与人的关系;它们似乎在整个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了第二种世界和第二种生活。[3]”程正民教授将这“第二种生活”的特点解释为,“一是取消日常生活的等级、权力和禁令,人与人之间是随便的、亲昵的关系;二是摆脱了严肃、恐惧、虔诚,人们过着自由的生活,处处充满了狂欢的笑声,人人得到彻底的自由和解放;三是相对多变且比较短暂。[4]”正如“狂欢式生活”对中世纪教会生活和官方生活的反抗,搞笑短信同样为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得以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范、禁令,可以尽情狂欢的场合。因此,搞笑短信也就具备了与“狂欢式的生活”相匹配的某些特征。
(一)民间性
“狂欢式生活”的第一个特点便是:取消日常生活的等级、权力和禁令,人与人之间是随便、亲昵的关系。这便意味着反抗权威、反对官方文化,这是民间文化的一个普遍特征,而人与人之间随便、亲昵的关系也只有在幽默、诙谐的民间文化中才能找到。所以说,民间性是“狂欢式生活”的一个首要特征。搞笑短信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那么,它的民间性到底体现在哪里?
1、叫板主流文化
(2)高角度裂缝深、浅侧向测井存在正差异,差异幅度越大,裂缝张开度越大,裂缝有效程度相对越好,如果差异很小或几乎无差异,说明有效性差;低角度裂缝深、浅侧向测井值出现负差异,横向延伸较远,差异幅度越大,张开度就越大,有效性就越好。
从搞笑短信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它与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殊异的趣味和倾向。下面以对政治人物的批判态度为例加以说明:
例7:布什去山东莱芜考察,在马路边整理行李,一扫街老太走过来问:鼓捣么你?布什惊叹英语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便送了老太太一个梨。老太太说:俺莱芜有!布什听了之后飞逃。
这样的表述,不可能出现在《人民日报》的头条,也不会成为哪本学术著作的序言,而只能在搞笑短信这类载体中才能找到。在这里,布什的自以为是对比老太太的朴实憨厚形成的娱乐效果与主流文化的客观叙述和精英文化的主观批判有着鲜明的不同。可以说,搞笑短信是属于民间的天地,这里找不到理想主义、审美主义的美学情怀,它有的只是生活主义、实用主义、自然主义的民间情结。搞笑短信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普通百姓的庸常人生,回避或者嘲弄崇高,体现出对此岸世俗生活的深切关怀,所以说民间性是它的与生俱来的天性。
2、营造亲昵空间
民间文化以它的幽默、诙谐反抗官方的禁令和限制,目的正在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变得随便、亲昵。因此,民间文化处处充满了笑声,而笑声又成为人们亲昵关系的象征。搞笑短信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就已经肩负起了民间文化的这一历史责任。
例8:如果秋天走了,我会在雪地里等你;如果世界走了,我会在天堂里爱你;如果你走了,我会在泪水里想你;如果我走了,饭菜就在冰箱里;千万别饿着自己!
估计好多人都收到过这条短信,这种话语如果放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只是夫妻或情人间的贴心话,但在搞笑短信之中,这种界限早已被打破。人与人之间不分性别、不分动机甚至不管认识与否,都可以相互转发,人们的关系也由此变得亲昵、随便。
有学者指出,“精英文化充满着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剧性,具有慷慨悲凉之情韵;主导文化则表现出悲喜交加、真理在我的正剧性;而大众文化明显具有喜剧性,一切宏大主题皆被戏仿,一切神性圣殿皆在笑谑中坍塌。[5]”搞笑短信作为与“笑”紧密相连的大众文化载体具有明显的喜剧性特征。这一特征又为营造人与人之间的亲昵空间提供了实际的可能。
综上所述,搞笑短信对主流文化的疏远和调侃,对大众日常生活的倾尽全力的展现和提升,目的正在于建立一种平民化、通俗化,即贴近现实又新鲜时尚的“第二种生活”。这种生活为人们营造出亲昵和谐的生存空间。因此,搞笑短信虽然通过批量复制生产和现代传媒手段传播,但骨子里仍然保持着原初的民间性。
(二)自由性
“狂欢式生活”的第二个特点便是:人人得到彻底的自由和解放。搞笑短信对生命自由的张显主要体现在:
1、语言的自由表达
在搞笑短信之中,语言的魅力通过多变的修辞得到展现,人类的自由精神在这种语言的游戏中得到释放。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中,这样定义修辞,“修辞,是指为了增强语用的表达效果,对语言要素进行的选择、加工和调整[6]。” 照此理解,修辞理应为表情达意服务。但在搞笑短信中,修辞本身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表情达意的目的,情感成了附加品,人们将关注的对象转移到修辞本身,受众的乐趣更多的是一种修辞的狂欢。
搞笑短信中,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借代等修辞方式俯拾皆是,它们使搞笑短信充斥着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文采飞扬的精辞妙语。另外,搞笑短信还经常运用一些其它文体中很少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仿句、谐音双关。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其实质都是:词语在新意义的驱动下对原有的约定俗成意义的突破,继而创造出多重意韵与幽默诙谐的效果。
搞笑短信的语言是一种夸大到荒诞,不合常情常理的变形的语言。但这种变形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又兼具显现自由的作用,这又与巴赫金对“狂欢式的笑”的解释相一致。巴赫金指出:“狂欢式的笑的精髓和特性是在于与自由不可分离的和本质的联系。[7]”
2、欲望的自由宣泄
与现代市场经济相伴随的消费文化,奉行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最大程度迎合大众的畅销原则。搞笑短信以追求快感为目的,因而重视一切能够给人带来快感的信息。在这种欲望至上原则的催动下,规避深刻,消解崇高,欲望泛滥,构成了搞笑短信的狂欢特质。随之,美食、美色、金钱等满足人们物质享受和感官愉悦的事物成为搞笑短信最乐于表现的主题。
搞笑短信中充斥着铜臭味和暧昧气息,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人不是神,也不会完全成为弗洛依德定义的“超我”,欲望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困扰。其次,搞笑短信是新生事物,国家的各种政策、法规对其约束有限,再加上中国并没有实行手机实名制,所以人们利用短信发泄欲望便更加无所忌惮,致使各种各样的短信都得以在毫无管制的空间里自由翱翔。最后,当下大众文化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唱主角,而它最注重的就是欲望的满足和感官的愉悦。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合力促成了现在的局面——搞笑短信成为欲望的狂欢。
正如巴赫金所说:“狂欢式,是几千年来民众的一种伟大的世界感受。狂欢式世界感受是从这种郑重其事的官腔中把人们解放出来。[8]”通过对搞笑短信的语言和情感表达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狂欢化本质——自由。
(三)速朽性
“狂欢式生活”的第三个特点是:相对多变且比较短暂。这其中已经暗含着搞笑短信的现实命运——速朽。狂欢作为狂欢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到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俄国的学者大多将其理解为颠覆,当下的学者们好像又将兴趣放在了颠覆之后的重建上来,他们认为狂欢的本质是除旧布新,是在否定的同时完成再生的历程。搞笑短信是否也有这样一个颠覆与再生的历程呢?
1、强调颠覆,忽视重建
某些搞笑短信虽然具有批判现实,揭露黑暗的诉求,但观其总体还是以情感宣泄、消解价值为旨归的,也就是具备了狂欢文化颠覆一切的特征。既然意义已经完全被它消解掉了,那么在笑过之后,搞笑短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搞笑短信与狂欢文化的不同就在于此:狂欢文化在解构和毁灭的同时还承担了重新建构的责任,而搞笑短信将颠覆视为一切,它并不理会以后的事情。因此,搞笑短信也就只能是无根的芦苇,疯狂而匆忙地跳完自己的华丽舞步,然后迅速地消亡。
2、消费性导致速朽性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当代文化语境不可否认已经成为一种消费的文化语境,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无可奈何地走向边缘,大众文化的地盘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搞笑短信在这时登上大众文化生活的舞台,短时间内得以流行。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断定它将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发生持久的影响。较之短信文学,搞笑短信的寿命更加短暂,这与其自身的消费价值特征有直接的关系。搞笑短信总体而言并没有多大的价值承载量,再加上被无限度的复制转发,仅有的那一点娱乐价值也会瞬间就被消费掉。因此说,搞笑短信的消费文化特征直接导致了它的速朽。
搞笑短信所具有的狂欢文化的气质,成为它广泛流行的一个注脚。但是在其流行之后,广大受众得到了什么,是审美的愉悦还是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愉悦之上,我们应该慎重思考。
四、结语
搞笑短信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流行于大街小巷,活跃于日常生活空间,不可避免地要对人们日常审美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综上所述,搞笑短信是一把双刃剑。对于这把双刃剑,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保持追求自由的勇气又要自觉抵制诱惑。我们要在拥有“欢笑”的同时,做到不迷失自我。
[1][2]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7]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拉伯雷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程正民.巴赫金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J].江汉论坛,2001,(10):20-22.
[6]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8]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
A Fast Decayed Carnival Party
WANG Yan, YAO Zhouhui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The humorous short message is a compound body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uthoring literature. The folk feature is the instinctual nature of the humorous short message. Laughter from humorous short messages contains the passionate shout longing for freedom. It’s quickly to die away because of consuming nature. Carnival temperament is a good footnote to the popularity of humorous short messages. The humorous short message that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part in people’s daily life will bring about unavoidable influence on public’s appreciative concepts.
Humorous short message; Text’s characteristics; Carnival nature
I057
A
1672-0105(2010)01-0091-06
2010-1-20
王 燕(1983— ),女,河北省邯郸人。温州大学民俗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
姚周辉(1957— ),男,云南文山人,教授,温州大学民俗学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邱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