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我国能源战略的路径选择
2010-08-15杨发庭
杨发庭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低碳经济:我国能源战略的路径选择
杨发庭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选择。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针对我国能源利用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探索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能源战略的实现途径。
低碳经济;低碳技术;能源结构;路径选择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总统奥巴马选择以发展新能源作为化“危”为“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积极推动经济转型,以彻底改造美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人类能源演化递进的规律就是从高碳向低碳再向无碳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因此,中国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第1 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提到了四次“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结构问题、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因此,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低碳经济中“低”的要义在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碳中性,实现动态均衡。
(二)低碳技术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低碳技术成果应用和转化。低碳技术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所有支柱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了发展低碳核心技术,谁就将赢得商机、获得话语权。低碳技术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1. 减碳技术: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世界各国工业能源消费一般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我国,工业能耗占将近70%,其中建筑耗能占能源消耗量近30%。
2. 无碳技术: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以掌握风能技术为例。截至2008年底,我国累计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印度,成为全球第四大风电市场,同时也提前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的目标。
3. 去碳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潜力的技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使用的二氧化碳近零排放。该技术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并安全地存储于特定地质结构中,减少向大气的排放,以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聚积,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二、我国能源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国外经验
我国在能源利用方面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能源节约效果显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资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2]。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1. 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有1500万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2200万城市人口维持最低生活保障。“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2.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将难以改变。“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将会是曲折和艰难的。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据了70%的比重,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煤炭与天然气、石油相比,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的难度都要大得多。
3. 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利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4.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5. 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关键技术还要靠自主研发,这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技术支撑、产业支撑体系, 在对低碳技术的政策倾斜、研发应用上,还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不相匹配,因此迫切需要整合资源,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管理创新及系统研究低碳技术与经济发展理论,实现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与推广应用。
6. 低碳生活方式需要长期适应。建设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个人不愿意改变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我们习以为常的舒适、富足的生活,都是建立在过度消费能源的基础之上的。[3]下班时关掉饮水机、停车等人时将车熄火……这些节能细节,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无形中,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要改变一种生活方式,将低碳经济作为生态文明重要的技术选择。
(二)国外低碳技术的发展及其能源战略
英国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碳预算”,首次将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并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英国还推行“政府投资、企业运作”的模式,促进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它的能源总体战略主要集中在:提高能源效率以节省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和在竞争的市场价格条件下确保可靠的能源供应。英国通过实施能源战略,到2020年将提高能源效率35%,减少8%—15%电力消费和13%天然气消费。
美国奥巴马政府把清洁能源作为加强美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切入点,鼓励技术创新,尤其是支持发展下一代生物燃料的生产技术工艺。奥巴马政府积极支持发展节能环保的混合动力或电动汽车,其新能源政策中设定了到2015年将有1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投入使用的目标。
欧盟制定了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6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发展低碳技术,在未来10年内将增加500亿欧元发展低碳技术。欧盟将采取一系列发展能源技术的措施,以实现其承诺的到2020年实现三个20%的目标,即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
近几年来,日本不断研发的低碳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展现出扭亏为盈的倍增趋势。日本新首相鸠山由纪夫公开承诺日本将在202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基础上消弱25%。日本将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研究。
三、低碳经济引领我国能源转变:路径选择
全球能源需求的攀升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了现实的、日益严重的威胁。如何在不削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采取行动,过渡到一个更为安全、低碳的能源体系,这需要低碳经济来引领我国能源转变。下面从四个维度阐述我国能源转变的路径选择。
(一)制度维度:积极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
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制度的保障,越是先进的理念越无立锥之地。发展低碳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付诸实践,就是要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制度保障。
1. 吸引低碳高科技投资,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选择若干市区开展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区试点,制订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工作规划和方案,并结合相关示范项目的实施,探索低碳经济的新模式。
2. 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是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应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3. 规划先行,在实施禁止开发、保护性开发的区域,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既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也包括对造成环境污染者的收费。目前亟需建立的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技术维度: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
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产品。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
2. 节能减排。“我们不能以降低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为代价来减排,而应实现发展与减排的双赢,走低能耗、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4]“十一五”规划确立了节能减排工作的“硬指标”: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促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
3. 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核电站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海潮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要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开发研究。
4.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中国秉承“合作互利共赢、保护知识产权、先进技术共享、集成优势资源、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则,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中国与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建立了研发、技术转让和示范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如与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在太阳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等方面的合作[5]。
(三)法律维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状态,必须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健全完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的法规制度是基础性的,必须维护法律的权威,做到依法办事。中国十分重视能源管理工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能源的法规。1986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1986年10月29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1987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布《电力设施保护条例》、1983年9月1日水利电力部发布《全国供用电规则》。
2008年4月1日起,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正式施行。《能源法》涵盖国家发展能源经济战略方针、能源开发利用规划、规制、管理、能源安全及节能等内容。《能源法》的制定实施,将解决我国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能源供应与能源消费,以及能源供给与能源安全等制约能源发展的三大矛盾,有利于调整基于能源开发、加工、储运、供应、贸易、利用发生的能源物质利益关系,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四)道德维度:构建低碳视域下的价值观
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培育全民低碳发展的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氛围。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积极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将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中,在社会政策制定、决策实施上,以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基准,以期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够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把观念变革、制度安排和机制建立统一起来;必须把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必须把基本要求和长远目标协调起来,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低碳发展之路,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1]赵建军,杨发庭.低碳技术引领能源发展[N].学习时报,2009-12-14.
[2]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赵建军.低碳技术与能源利用方式转变[R].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2009.
[4]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5]庞昌伟.发展低碳经济,维护生态安全[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1).
Low-carbon Economy:The Routings of China's Energy Strategy
YANG Fating
(Graduate School: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
As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 human is facing a new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low-carbon economy, with the features of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material consumption, low emission and low pollution, is the new choic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future. China's progr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s been accelerating continually, and energy demand has been growing constantly, so building a stable, economic, clean and safe energy supply system is confront with great challenge. For the level of China's energy utilization and the feature of her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to realize the energy strategy of Chin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economy.
Low-carbon economy; Low-carbon technology; Energy structure; Selected path
F407.2
A
1672-0105(2010)01-0079-05
2009-12-23
杨发庭(1982- ),男,山东微山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
[责任编辑:汪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