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成就精彩课堂
2010-08-15山东李秀玲
山东 李秀玲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确实,我们的课堂上会发生太多意想不到的“事件”,而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的“意外”,这意外的“节外生枝”也就是课堂预测之外的“生成”。这种生成并不是一种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思路进行的教学,而是要根据课堂情形的客观变化,由教师灵活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它往往让学生充满着快乐的思考,伴随着喜悦的感悟,彰显着多姿多彩的个性。动态生成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挑战,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精彩。那么,我们如何及时将鲜活而又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呢?
一、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绝不能再独霸课堂,应当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教师要运用充满魅力的话语,鼓励学生多提问,给学生以良好的生成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以鼓励赞赏为主,即使离题千里,也不加以打击。比如教《夸父逐日》时,当我大谈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为人类造福,敢于挑战的英雄。他敢于追求,同时热于奉献,即使在生命的终点,也将手杖化为邓林,为人类着想.是人类千万年来所敬重的英雄人物时,有一个同学突然提出:“老师,我觉得夸父是不是也有点盲目?他应该知道,即使他追上了太阳,不也得被太阳烤焦了吗?这样盲目的与不可抗衡的力量较量,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我对这份意外的答案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及时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夸父的形象。
课堂上的小意外,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不应该苛责学生学习,尤其不能用书上的观点和自己的看法作为标准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见解。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地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再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教师应该用宽容的态度来奠定语文课堂的自由基调,激发出学生直抒胸臆的勇气和胆量,提高学生语文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头脑会灵活,思维的闸门会开启,智慧的浪花会迸发,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会被激荡起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良田沃土。
二、创设广阔自由的空间
新课标理念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那么,如何利用这些动态因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呢?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在教学中进行弹性设计,充分预设,放眼整体,照顾个体,为学生的自由创造、自主构建预留空间。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因为课文比较长,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课后搜集资料,以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研读课文,体验作品中的情感。父爱、亲情,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怎样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掘呢?为了实现情感上的认同,扩大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我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谈谈学习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升入初中前,每个六一儿童节,都是爸爸牵着我的手走出家门……爸爸的手很温暖。
生:上个周末,我随爸爸出了趟海割海带,看到爸爸那饱经沧桑的脸,几乎跟海带的颜色一样,我被震撼了,深深地体会到了爸爸为了我们付出的太多!
生:我没有妈妈,是爸爸带大我的,可是我穿的衣服从来都是干干净净的,爸爸给了我父爱,也给了我母爱,我很快乐!我想对爸爸说:“爸爸,谢谢您的养育之恩,我要对得起您的这份爱!”
同学们踊跃的发言,用真情诠释着父爱。“老师”,一个怯怯的声音响起,平时比较内向的一位女同学站了起来。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老师,我今年度过了一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没有人听我说‘父亲节快乐’;没有人接过我从路边采摘的带着露珠的野花;没有人品尝我夹过去的可口的饭菜……爸爸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老师,现在我很后悔,没有做一个更懂事的孩子,让爸爸少为我操心。但是,以后,我一定做一个让爸爸骄傲的孩子!”这一回答完全超出我备课时的设计轨迹,可是又不能忽视孩子的这份深情。看着同学们闪着泪花的眼睛,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看到,一份爱的宣言写在了同学们的脸上,印进了同学们的心底。
这节课意外的枝节告诉了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只有将线性设计柔化为弹性设计,才能使学生的个性摆脱层层束缚,得以恣意张扬。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激情荡漾,灵感迸发。
三、把握自然成长的机会
学生的需要来源于我们对相对静止的“文本”的挖掘,也来源于我们对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信息的察觉与把握。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教,让学生用心灵走进教材,那么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次生命意义的建构。在教《三峡》一文,我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有关《三峡》的资料。课堂上同学们跃跃欲试:
生:长江流域,曾经闪耀着大溪文化的异彩,诞生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才女王昭君。
生: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生:我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诗句: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老师,我这里有一张展现三峡风光的光盘,”安帅用双手捧着一张光盘站到我面前。“我是三峡的移民,我们家就住在三峡库区,为了三峡建设,我们离开了祖辈生活的家园。临走的时候,除了带上我的课本,就只带了这一张光盘。我一定会再回去看看三峡,看看‘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我没有多说什么,马上将光盘放进VCD机中,一幅幅描绘长江三峡雄奇瑰丽景色的画面展现在同学们眼前。面对同学们渴望的眼神,我又把准备好的现如今三峡风光的图片展示给大家:蓄水后的三峡,奇峰竞秀雄姿犹在。蓄水虽然对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产生一些影响,但高峡平湖的峡江风光却更加旖旎多姿。此时,我的内心也跟同学们一样,激情澎湃:“同学们,舍小家,顾大家。三峡移民用自己的奉献写下了三个大字:为国家。深明大义的是移民,无私奉献的是移民,可亲可敬的是移民,值得称颂赞美的是移民!”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我们学校的外籍生占学生总数的40%。他们来自不同的省市,我为什么不借此机会让学生赞赞自己的家乡呢?我及时调整了设计思路。“赞赞我的家乡”话题一出,教室里掀起了一阵阵高潮:
生:我的家乡在河南省邓州,那里的夜景特别美!
生:我的家乡在辽宁省,那里有著名的抗美援朝纪念馆。
生:我的家乡在黑龙江,那里有神奇的五大连池。
…………
“祖国江山如画,我们要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这是大家一致的感慨。同学们真的是经历了一次爱国爱家的生命洗礼。
这样的课堂效果比我原来的设计要好得多。看来,教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存在,确实有其独特的令人惊叹的神奇魅力。只是,这样的艺术魅力的展现需要我们不仅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一种机智,一种灵活的引导技巧。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把握住课堂生成的机会,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
当然,任何的多元理解都不能离开文本,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从这一层来看,生成有时是需要搁置,需要在委婉的拒绝中寻求平衡的。课堂可舍弃的“意外”有很多,教师应该高屋建瓴,进行全局把握,灵活驾驭,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的思维,成就“意外”生成的精彩。在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中,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总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意外”带来的“动态生成”,是生态课堂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课堂也因动态生成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特态情境。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为学生课堂的动态生成制造一定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智慧之泉在生成的课堂中自由流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