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作文能力
2010-08-15江苏张海彦
江苏 张海彦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提高语文素养。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偏重于以书本素材为主体的应试训练,忽视生活实践。这就使得不少学生的作文显得枯燥乏味。其实,每个人都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要拓宽认识时空,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那些开放的、动态的生活实践,往往会带来作文力量的源泉。
促进学生对作文练习的自主投入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明确的认识和很高的积极性的。因此,在密切联系实践活动,推进学生作文生活化的联系上,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
一、以活动为诱导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是贯穿于作文练习全过程的重要任务。兴趣产生是发展的基础。缺乏兴趣是学生作文畏难情绪产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要想写好作文,就要让学生产生作文兴趣。而语文实践活动正是学生的兴趣动力源泉。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要充分利用他们乐于活动的特点,诱导他们的热情,激发作文动力。
1.关注时事,捕捉新颖素材
兴趣的产生需要一个好奇心。人人都有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表现得又特别突出。教师要利用这种好奇心,以新异的刺激引起学生定向探究活动,尽力扩大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主动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因素,使课内外紧密联系,让学生胸中有物。关注“即时事件”,及时触发发现的需求。如,留意季节时令变化、密切关注时事及偶发事件,敏锐地捕捉、开发、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将练笔需求显性化。如南京三中的天地对话引领学生太空旅游的畅想,汶川大地震的社会关爱,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均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只要善于捕捉素材,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即时事件”中往往蕴含着极佳的练笔契机,应珍视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2.创造机会,激发表达需要
生活中处处有文章,学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就有了倾吐的需要。特别是遇到高兴、自豪或心情郁闷、情绪低落时,可以用日记记录下来,也可以以书信与好朋友交流等,既舒展了心灵,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次练笔。班级的学习园地、黑板报、校报、征文等许多地方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展现自我、关注社会,表达思想的阵地和舞台。很多学生都渴望自己及自己的习作被发现、被肯定,这是学生自然的心理需求。而这一需求,恰恰是写作的动力。重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包括采用竞赛在内的多种形式,尽可能创造多的自由表达机会,不断获得信心与兴趣,进而实现有个性地表达。
3.降低要求,淡化写作技巧
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常会害怕写得不好,因而觉得困难重重,畏手畏脚。其实好的文章侧重在内容而不在形式,如果内容不好即使形式再好,也是华而不实。写作的技能要在不断练习中提升。因而在作文练习上,最好能在开始就降低要求,取消条条框框的限制,淡化写作技巧,切实把过高的、一时达不到的要求降下来,要敢于写,不畏缩。希望写好,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是有必要的,但要注意,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否则它又将成为束缚作文的绊脚石。在积极投入习作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实现有个性地表达,写作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获得提高。
学生的兴趣大同小异,且变化大,这就需要教师能掌握学生的心理,熟悉他们的爱好,了解他们的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乐于“画竹”,且画竹时胸中已有竹。
二、以活动为形式 丰富学生的生活色彩
开放的、动态的作文实践情境是促进作文与生活相联系的最佳途径。语文实践活动,无论时间、空间都机动灵活。正课之余,寒暑假期,学校课外都可以开展,因而活动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倡自主,但自主并不等于自流,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
1.阅读有益书籍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基于阅读,学生读得好,才会写得好。”世界名著当然要读,但也不是非名著不可。根据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选择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著作或相关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课内学习是点,拓展的阅读就是面,由点及面扩大阅读量,易于形成课堂学习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这样联系自身实际与作品对话,从作品中优秀人物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样的阅读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以积累,情感更加丰富,对文章的立意、结构的完善都可深入地把握。
2.观察社会变化
丰富的阅读内容,不仅仅在于有字的书,更在于没字的书——社会生活。这就要使学生学会观察社会,去阅览社会这本无形的书。生活的真实,往往更会使人产生真切的情感。以生活的新异,触动学生的情思,促进学生在“读”中有思,读中有感,言之有物。留心观察生活,主动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在“观察日记”上。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学生们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自主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意识和兴趣、能力、习惯均得到了有效培养。
3.体验生活多彩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不但通过阅读来丰富知识,观察了解社会,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学生可以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活动,如建立读书小组,组织文艺采风,撰写专题报告,也可以以小记者身份进行采访,在活动中探讨共同的话题,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
校园的生活毕竟有限,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也很受限制,还应适当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去观察万物的兴衰枯荣,去感受四季的气息,去欣赏鸟儿的歌喉,去调查环境的现状,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参观、调查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比平常生活更新鲜有趣,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对事物、事件、社会人生的感受能力也自然有所提升,对提高作文立意都有直接益处,有效地避免了那种因不了解生活,闭门造车编造式作文的出现。
三、以活动为方法 引领学生自觉习作
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视野、情感、思想等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变化。对所见所闻所感需要交流表达的可以生活化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写作的需要,改变单纯的教与单一的写。实践中,既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进行写作。经过实践已探索出一些有益方法与思路,例如:
1.设置情境,以景触情
作文内容源于生活。让作文内容贴近生活,为学生创设练笔机会,催生练笔。如带领学生观察小动物,影视欣赏,学农等,以此来指导学生写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感,作文就有话可说,内容充实,描写详细。以这种形式出现的作文素材新颖,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便容易接受,乐于参与。情境作文练习,有助于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学生在轻松愉快、形真情切中写出好作文。
2.读写迁移,拓展延伸
精择文本,品读揣摩,认真揣摩其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色。通过写赏析、读后感等练笔形式进行及时的拓展延伸。在感悟学习优秀文章作品时,注意点拨拓宽思路,规范格式,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如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文章短小,但内容丰富,意境开阔,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根据它展示的画面,运用想象,借助描写方法,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具体描绘,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丰满,景物鲜明生动。学生写作兴趣盎然,大胆而有合理想象,传神而又准确地勾画出共工和颛顼的外貌、神态,使画面所表现的意境更加形象。读写迁移,拓展延伸,不仅能对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再整理,而且可以激发灵感,产生新思想,促进写作水平的逐步提高。
3.示范点拨,个性仿写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尝试仿写。如,描写人物肖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可结合学过的文章,描写班级中有特点的学生的外貌,让全班同学猜测是谁?教师适时点拨,下水示范。师生、生生针对仿写情况进行评议、补充,完善仿写思路,最后进行个性仿写。在仿写实践中,强调做到有仿有创,在仿写的过程中对范文加工创新,注意结合自己的感悟,表达出真情实意。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紧密联系,如泉如源。唯有源头活水不断,渠中才会水清如许。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重要方面——实践活动,拓宽作文教学的时空,推进作文教学生活化,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破当前作文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