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教学”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0-08-15浙江陈光云
浙江 陈光云
一、“课题教学”的内涵
(一)关于“课题”
“课题”一般是指: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一般以科研方案的形式呈现。本文所说的“课题”,指的是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题目。在其他论文阐述中,也有人称之为“文题”。语文学科中,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全文信息的高度浓缩,通过课题可以让学生猜想文章的内容或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课题感知文本内容,品鉴优美语言,体悟思想感情,借以优化学生的作文出题方式,这就是“课题教学”。
(二)关于“课题教学”
就本文而言,“课题教学”就是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发挥课题作为“文眼”点明文章要点这一特殊功能,把“课题”贯彻于揭题、初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结课,以及随文练笔或写作等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二、“课题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以题导课,创设主动学习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1..板书标题,“留白”导入
板书标题时,适当“留白”,师生再进行补白,可以引导学生从高处、大处着眼把握全文。如教学《蝙蝠和雷达》,可先板书“蝙蝠”“雷达”,然后设疑:“同学们,课题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原标题好在哪里?学完课文我们来探究和解决吧。”通过对比思考,学生明白,“蝙蝠和雷达”,中间一个“和”字,把文章内容进行限定,说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在仿生学方面的关系。留白一个“和”字,学生在质疑和辨析中主动进入了学习情境。第二学段类似课文还有:《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等。
2..简笔勾勒,画题导入
运用简笔画进行教学能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板书《一个苹果》时用简笔画代替“苹果”。然后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是什么谁能说出它的颜色、味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一个”并因势利导:“苹果这么好吃,可在朝鲜战场的一个防炮洞里八个志愿军战士轮流吃一个苹果转了一圈却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什么原因呢?请打开书读课文。”新颖的视觉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品质得到提高,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类似课文还有:《鱼游到了纸上》、《秋天的雨》、《一面五星红旗》、《太阳是大家的》等(下划横线的词用简笔画表示)。
3.变换字体,赏题导入
选用大小不等、体例不一、颜色各异的字体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板书时“给予”可以用绿色粉笔写成标准的正楷字,体现绿叶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快乐”可以用红色粉笔写成漂亮的美术字,体现“爱可以启迪爱,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这一主题思想。这样把学生司空见惯的白标题换成了一张变化多姿的新面孔,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类似课文还有:《我不能失信》、《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
4.逆写标题,谈题导入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题是由偏正短语组成的。按照先中心语后修饰语的顺序,逆向书写标题,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谈话导入:“桥”——“生命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由中心语“桥”开始,修饰语在不断增多,外延在不断缩小。这种书写标题的顺序,使学生领悟到这座桥的特殊含义。这样的一座桥,会发生怎样动人的故事呢?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走进了文本。类似课文还有:《鸟的天堂》、《花的勇气》、《妙不可言的位置》、《香港,璀璨的明珠》等。
多种多样的导课形式,使学生自然生疑,带疑入文,自觉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要。
(二)借题入文 提高整体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准确地利用课题进行引导和提炼,就能使学生在整体阅读能力上有一定的提高。
1.猜想文本——利用课题引发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课题让学生猜想,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而且能够让教师在深入文本进行教学之前粗略了解作为一个读者——学生赋予课题的价值和意义。以《鸟的天堂》一课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前奏——在疑问中解题
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先通过查词典了解到“天堂”有两种意思:①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永享幸福的地方(跟“地狱相对”);②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学生猜想“鸟的天堂”一般是指“鸟儿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此时引导学生质疑:鸟儿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在哪里?鸟儿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会是怎样的?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课题开启了学生思维的窗口。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课题中没有出现学生不理解的词,查词典的教学过程可以省略。
(2)独奏——画面自己想
学生对课题提出质疑后,根据个人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想象文中可能出现的画面,可以发展思维。因此当学生对课题“鸟的天堂”提出质疑后,教师可引导想一想,在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孩子们的想象中,鸟儿的数量多,种类多,它们的生活环境一定是在树林或森林,想象能力得到充分激发。
(3)合奏——意义大家猜
一篇文章,有文本本身的意义,有作者赋予的意义,更增添了作为读者——学生给予的感受。想象了课文中可能描述的一个个画面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猜测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传达怎样的信息,就会将学生的阅读期待充分激发。在学生对“鸟的天堂”中可能出现的美丽画面进行想象之后,他们跃跃欲试,已经非常想打开课本看内容了。这时教师再次设置悬念:“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再猜,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通过质疑、想象和猜测,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淀,赋予文本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深刻。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打开书本读课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探究文本的兴趣非常浓厚。
2.感知内容——依托课题渗透学习方法
让中段学生利用课题初步感知文本主要内容,渗透的是一种学法的指导,获得的是学生会逐渐掌握一种简便易行的学习方法。写事、童话和寓言的文章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根据课题在其前后增加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来感知文本大意。写人、景、动物、事物的文章,可以根据课题提这样的问题:认真读课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景物或动物)?让孩子把初步感受说出来,最后对大家的感受进行归并,文本叙述对象的基本形象也就感知到了。科普说明文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教学时可以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说围绕课题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3.品鉴语言——借助课题培养良好语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在品鉴文本优美语言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让学生借助课题潜心涵泳,获得语感。
4.体悟思想——整合课题激发美好情感
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显现,是一种鲜明的思想观点……在中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利用课题,让学生叩击文本,内化文本,使学生初步体会和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在文本对话中初步体会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对话过程。文本对话指的就是学生通过对教科书以及辅读教材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的理解,一次次通过诵读课题抒发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点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使学生初步体会情感。
以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为例,首先让学生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了解生命是什么?学生通过感悟了解到生命就是飞蛾、瓜苗,第一次引导学生诵读课题。让学生读四、五两节课文,引出话题“生命,怎样才算度过?”在对第四、五自然段进行初步感悟,第二次引导学生诵读课题;。示杏林子的生命历程并再次回到课文,深入感悟文本后,第三次引导学生诵读课题。出示杏林子的贡献并又一次回到课文,再次提炼对文本的感悟之后,第四次引导学生诵读课题。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心跳,并体会“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第五次回到课题并再次诵读课题。接着,出示读写作业:我想对自己说:
。在学生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读写结合表达出来之后,大家一起深情呼唤:生命,生命!一节课,学生共诵读课题达六次之多,在一次次的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渲染,学生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这一主题,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提炼和升华,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能够以类似方式进行教学的课文还有:《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香港,璀璨的明珠》、《我爱故乡的杨梅》等。
(2)在朗读中初步感受思想感情
有些课题直接点明文本所要叙述或赞美的事物,而且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在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在对文本进行体验、感知和品味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些句子。
《秋天的雨》每个自然段都是以“秋天的雨,是……”的句式作为开头,然后整段围绕此话展开。每学一个自然段,就让学生朗读段首的总起句,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同时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美。第二学段类似课文还有:《猫》、《白鹅》等。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利用课题,联系文本内容提炼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句子。如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提炼: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确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学习《牧场之国》,提炼: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就是牧场之国。利用课题提炼了这些句子后,学到动情处,就让学生把这句话朗读一遍,思想感情自然融入学生心中。类似课文还有:《牧场之国》《乡下人家》、《长城》等。
(三)仿题促移,优化作文出题方式
中段学生(特别是三上的学生)刚刚由写话过渡到习作,不要说把作文写好,就是出题都有相当的难度。而一个好的题目,不仅可以使学生打开思路,甚至可以使之“文思泉涌”。
1.形式上模仿
中段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新颖的课题形式。让学生模仿着课题形式进行出题,可以教给学生恰当的出题方式和方法,让中段学生渐渐学会出作文题。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比较有特色的课题及学生的仿题。
用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命题,如教了《桂林山水》,出了“建德岛湖”、“富春山水”等题。
用拟人手法命题 如根据“花的勇气”,学生出“银杏树儿笑了”、“细菌的旅行”、“蚂蚁走亲戚”等题;
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仿照着出了“请到我的故乡来”、“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等题;
以科学实验结论命题 如探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出了“花粉传授使黄瓜变苦了”、“烧不着的小纸船”等题;
把地名提前,突出重点命题 品了“香港,璀璨的明珠”,学生了解到这个课题,将香港一词放到前面,是为了突出香港的璀璨,赞颂香港的繁华和美丽。根据这个特点,学生出了:“××(本地名),一条欣欣向荣的小飞龙”、“草莓,晶莹的红宝石”等题;
2.情感上迁移
情感上迁移指的是在每一篇文章中,不管以哪种形式来命题,都是为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借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初步体会,利用情感迁移,让学生联系身边事,身边情,身边景,出类似的作文题目,从而优化中段学生作文出题方式。
以“热爱生命”为主题 如学了《生命 生命》、《触摸春天》等,根据我校三年级的小张鹏身患白血病,却异常坚强勇敢地与病魔进行不懈斗争这件事,学生出了“有爱,就有希望”、“用信念点亮心灯”等题。
以“展现文化魅力”为主题 学了《长城》、《赵州桥》等课文,根据我市名胜古迹颇多这一资源。学生出了“双塔凌云”、“六眼古井——美好的象征”、“玉泉清音”、“子胥公园”等题。
以“人间处处有真情”为主题 这样的课题有《搭石》、《卡罗纳》等。结合我校全校各班轮流每周一次的“雏鹰敬老”活动,学生写了“爷爷奶奶甜甜地笑了”、“歌声、笑声、掌声”、“温暖”等题。
…………
主题的选择很多,只要教师恰当运用,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对课题的分析、积累、模仿和迁移,学生学会了或新颖、或有内涵、或生动、或活泼的各种丰富而又有滋有味作文出题方式,真正让作文题目达到了“立片言以居要”的功能,最大程度地优化了学生的作文题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彭转平.小学语文文题教学法探讨.教育教学研究.
[4]斐文成、金礼庆.重视语文课文题目教学.教学经验.
[5]张俊荣.语文课堂导入例谈.教学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