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之创造性思维
2010-08-15胡巍
胡 巍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1 传统美术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还处在从纯美术教育向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转型的时期,许多纯美术教育内容的设置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还占据重要地位,尤其体现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但造就画家和培养设计师的标准是大不相同的。
一个设计师的作品必需是通过自身的设计,经工厂加工的作品,不但要反映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更重要是要反映消费的功能和需要,不但要符合工厂的制作要求,还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并反映时代的科技成果等。而艺术家从构思到创作都可以一个人完成,通过作品将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修养、风格和技巧展现给观众。
如果说传统的造型基础课是为培养艺术家服务的,那么艺术设计的基础课就是为培养设计师,为“实用艺术”服务的。设计基础课与绘画基础课在培养目标上、授课的内容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作为绘画艺术基础课,研究的是造型的基本规律,画面以视觉艺术效果为主要目的。而艺术设计基础课,则强调物体的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材料的应用能力、空间的分析和表现能力、美学心理的研究能力,是表达设计意图的,注重对物体形态的分析、结构的理解、立体的研究、材料的分析、空间的分析和表现形式的研究及美学心理的研究等。绘画专业基础训练比较注重技法的研究,绘画基础课主要通过再现对象的真实形象来反映意识形态的创作,是以训练学生造型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而设计基础课除了要掌握一些再现具象型体态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表现一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抽象形态,训练学生抽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客观对象的内在构成关系与外观形式的整和感,因而它是超越模仿的。设计艺术通常与实用、消费领域相关联,以满足消费者生理和心理的科学需求,设计师的实践活动首先面临的是创造的问题,而不是再现的问题。设计专业的基础教育本身就是为设计服务的。我们在设计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如果继续沿用绘画学科的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与当今社会需求形成一条难以衔接的断裂带。
其实基础教育就好比种庄稼,不但要辛勤劳作,更要懂得科学的栽培方法。学生好比基础教育的种子,只有科学的教育方式,充分的知识营养,精心的栽培,才能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进步,教师也必须按照社会的需求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意识地贯穿在全部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及探索精神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2 美术教学中创造思维性的培养
2.1 以关键、主要特征为主线的观察和表现
一般传统的写生教学,强调所描绘物体的外形、明暗,也就是俗话所说的 “像不像”,是一种以客观性为标准的被动观察方式。这样的训练方式,其结果就是在观察阶段就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现在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强调学生抓住事物的关键、主要特征,对部分形体可进行夸张、变形、重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对整个物体的概括能力。
2.2 发散性联想和表现
一件成功的艺术品或者设计作品能够给人以种种审美联想。学生在其创造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联想,并通过他对多种联想与主题物联系的筛选,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审美情趣(意境)体现在作品上面。如果我们单纯传授给学生客观表达物体的教学方法的话,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就比较单一。所以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观察一个物体时要带有主观联想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启动心灵感悟,开拓想象联想,注重情真意切,讲究精神境界,并把它落实到美术素养的培养上来。这应该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2.3 多视角、多方面观察与表现物体
由于我们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规律,易对周围的物象感到平淡乏味而且不太愿意去改变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也是如此。就像画素描一样,一般我们认为画素描石膏头像也就正面、3/4侧面、全侧面选这几个基本面来画。其实我们有时候也可以把石膏头像横放在地上、斜靠在桌脚上或在石膏头像上罩一层薄纱等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来表现非常规状态下的石膏头像。在基础教学中要求学生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特别是从非常规性角度去观察、锻炼学生,而且我们要让学生尝试不同材料来表现同一个物体。不同材料下所呈现的艺术作品将让学生获得全新的绘画体验。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常规状态下的物体,又能体验物体在非常规状态下的感受,不断扩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范围,给予学生在日后的专业课中更多的创造空间。
2.4 重视构成教学
我们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还要特别重视构成教学。一张好的作品往往从构思、布局到多样性的统一都要进行全过程的架构,这样才能使整张画面给人以愉快的审美享受。例如《靠躺在沙发上的男人体》,利用沙发的成角透视变形,使自然状态下倚躺的人物和沙发形成构成透视中的整体、形体的动感、画面节奏(在画面的构成中由面积对比、位置交替、局部之间的相互衬托来表现画面的节奏感)、空间深度(空间是决定画面构成的关键因素)。又如库图索的《五个女人体》,画中几个大小不同的人体,其中的重叠缩小之形在视觉上产生深远感,这些要素的表现融入到整个画面图形中,并使它们的表现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刚进入学校的学生对画面的整体把握和提炼能力还不够,我们需要从造型意识、多样统一的形式法则、图形构成、形的变异和变形等方面有意识的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训练方法的结果是使学生构成的组合美感有所提高,也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
2.5 提高学生好的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首先要有鉴别作品好坏的能力,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要增加对古今中外大师作品的学习,大师们构图、用色、用线以及表现形式都是值得学生和老师一起好好进行研究的。基础教学中的观察能力是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能力。每个人都能看见东西,但不能说明每个人都会“看”作品。我们要使学生能如何“看”好作品、“做”好作品,把作品分析好。我们要在参与性欣赏活动中要注重鼓励学生了解作品,并敢于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了解艺术中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和欠缺之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大加赞扬,对有欠缺的想法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对一 时提不出什么意见的学生也不要轻易否定,留给学生课外思考的余地,这样有助于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用发展、创造性的眼光看待基础教学
社会在进步,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也要进行不断的改进,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之间的结合,这样,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突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审美与情感思维、思维能力的整体性和创造性、理解力和概括力的培养,加强认知能力和知识领会能力。同时要提升自身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水平,在传授基础技巧的同时,把知识面拓宽,横纵向延伸,提高自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给与学生高起点的认识能力,丰富的头脑,良好的审美品味,雄厚的知识量,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这将对学生创造观念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