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服务外包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探索
2010-08-24陈明
陈 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1 建设面向服务外包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意义
实训基地是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场所,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技能性和职业性,其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养成他们的职业素养。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之一,这已是高职教育界的一种共识。教育部也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1 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的现实意义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起具有生产经营功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把教学和生产、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实训基地模式。
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基地建设如何按照“效益优先、风险分担、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的原则,把握多方利益的结合点,取决于基地运行模式的设计。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等八个合一,必须站在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选择合作方式、确定合作内容和合作项目、设计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
因此,通过互利双赢的运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尝试,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通过“携手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校企合作提供持续发展的条件;增加生产性实训基地“自我造血”功能、增强滚动发展能力、保证实训基地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与服务外包的结合也符合目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需要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信息服务和商务流程等业务发包给企业外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发包给其他专业机构完成的一种业务。世界产业战略转移的大趋势正从生产外包转向服务外包。近年来,浙江服务外包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据估计,2006年全省服务外包产业总规模近6亿美元。开展的服务外包业务主要是软件外包、网络与数字增值业务服务、电信运营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培训服务等。
宁波市政府在“关于加快宁波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抓住新一轮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宁波市开放型的服务经济产业的发展。宁波将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港口物流、产品标准检测、工业设计研发、动漫创意、贸易配送、金融服务,财务结算、远程医疗服务,以及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石化和高档纺织服装等5大重点行业的行业解决方案设计等外包业务。因此,把企业服务外包的思想与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的运作有机结合也顺应了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而学校也正可以利用这些外包业务为相关学生提供职业能力训练的平台,做到一举两得。而且本方案研究中主要针对信息技术、贸易配送、电信运营服务等服务外包发展重点来进行改革实践,在解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同时,也为促进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自2005年以来,不少高职院校开始进行实践与尝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后,随着示范院校的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脚步更快了。
2.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和特征基本明确
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指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该定义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在校内建设的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不但可以为师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技术研发等,使消耗性实验实习变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实训设备的真实化、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基地功能的多样化等基本特征。
2.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逐渐呈多样化态势
丁金昌教授在2008年2月的《中国高教研究》上撰文总结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三大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包括订单培养型、企业赞助型;学校主导模式,包括筑巢引凤型、来料加工型、技术推广型、创业孵化型;共建共享模式,包括共同经营型、优势互补型、任务驱动型。
刘家枢研究员在2008年6月的《教育与职业》上撰文总结了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经验,认为其主要模式是采用了教学性公司模式、企业来料加工模式、校企合作建教学工厂模式。
李黎明研究员在2007年9月的 《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上撰文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主要有校办企业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政府资助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校企合作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校企合资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行业与部门资助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学校自建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但许多有关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和实践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初步建设,至于如何使生产性实训基地良性地、可持续地发展,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运行模式可供参考。而且各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是围绕工科类专业进行产品制造类训练。
3 面向服务外包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探索
本文主要立足于现代商务类专业,紧紧抓住服务外包发展的机遇,兼顾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利益,探索出一套利用企业的服务外包业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方案,为省内诸多高职院校的现代商务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提供借鉴,从而推进我省高职院校现代商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3.1 设计面向服务外包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面向服务外包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利用原有模拟实训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新建。无论改建还是新建,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功能将重新定位,同时,我们将选择能适应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服务外包发展需要的实训项目作为基地建设的主要构成内容。
3.1.1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首先是教学实训功能。面向服务外包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利用其实训条件,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职业化、企业化的实训环境,进行教学实训。我们将引进服务外包类的项目,如“东方热线”的数码和手机频道、宁波电信的营销服务等项目,在校内进行基于以上项目的项目课程开发、实训、生产。
其次是培训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利用完整的生产性实训环节以及高技能的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生产性锻炼,使学生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另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相关专业教师提供技能性培训,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优化教师的“双师”结构。
第三是职业资格鉴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培训模块,通过与中国商业联合会、阿里巴巴、宁波电信、宁波移动、宁波CA中心等部门和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可以实现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
第四是产品生产功能。基地将整合其人员、技术、资金、设备、信息等生产要素、面向市场,凸显生产功能,寻求订单,提供服务,获取经济效益,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盈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是社会服务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除具有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社会服务功能外,还可利用技术指导、科技示范、为其他院校开放实训基地、分包项目等社会服务功能,获得收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3.1.2 面向服务外包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构成。按照以实施面向服务外包的生产性实训为目的、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将在三年内建成网站运营、网页制作、营销服务、移动商务、软件服务、网络贸易等6个校内工作室。
3.1.3 面向校内师生的创业孵化园建设。通过市场主导、政府扶持、教育铺路相结合的方式,集成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服务、交流平台,为我校师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场地环境、创业指导和培训等相关服务的同时,培育和发现优质的科技经济项目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3.2 探索多方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体制
3.2.1 探索多种投资模式。在探索投资模式上,遵循校企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确保基地长期稳定运行。具体待探索的投资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股份分成模式,即学校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理念建立专门的股份制公司,投资方为校方、教师、企业等,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二是共投共建模式。它是由企业与学校协商共同投资建设校内生产性工作室,从而使学生有一个实践的平台、企业有一个员工培训的场所;并且可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服务外包开发。三是优势互补模式,即由校方提供本校市场资源、企业提供产品、服务和实训指导,教师和学生负责校内市场的经营。企业开拓了学校市场,学校获得了项目和资金。
3.2.2 实施全面合作。首先学校与企业通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编写实训指导书、共同组织实施,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其次参与企业员工员,培训需求由企业开列,培训手段由企业提供,培训考核由企业负责;最后通过专业课教师参与产品的开发、生产与售后服务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3.2.3 选择外包合作企业和项目。在选择外包合作企业时,首先考虑已和学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行业龙头企业,如宁波电信、宁波移动、宁波公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等。然后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合作项目,扩展实训基地业务和影响力。在具体商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双方利益,达成共赢目标。
3.2.4 选择孵化企业。通过校内创业大赛、教师推荐,学生自荐等多种方式,评估和选择孵化企业。主要从项目可行性、技术潜力、产业潜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在孵化企业的项目选择上必须是软件开发、网上销售、网站运营等服务类项目。
3.3 探索多方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机制
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理念,通过挖掘和发挥校内现有资源的潜力和作用,建立具有实际生产经营资质的面向服务外包的股份制企业和孵化企业,为当地企业提供诸如软件开发、网站建设、电话营销、网上贸易之类的外包服务,以达到增加实训基地自我造血功能、增强滚动发展能力、保证实训基地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在运作机制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合作各方和校内师生的利益,注重自身的“造血功能”。如下图。
从上图可看出,学校应充分利用己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仪器,对合作企业优先开发学院资源,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应用技术开发、转化、服务为重点,承接合作企业的外包项目、利用合作企业的师资力量,完成项目后,从合作企业方获得资金。
合作企业则给学校提供服务外包项目;委派实训教师;接受学校已完成的外包项目;支付资金;利用学校资源,扩大市场;吸纳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孵化企业可利用学校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展创业活动,接受部分学生打工,支付校方一定费用。当孵化合格后,转为合作企业。
师生可充分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创业、实习、科研、技术服务等活动,获得报酬、提升技能。
3.4 改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3.4.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运行管理。在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运行管理具体实施中,由相关企业和学校相关专业联合派出教师,根据外包项目内容和实践教学计划,明确每一次生产性实训的具体任务与目的;由专兼职实训教师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务处及其他教学部门对实训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督导,根据实习日志、企业意见等对实习的结果做出评价;并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实习内容;对实训的情况进行总结,找出问题,提出建议与改进的办法。
3.4.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学生管理。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学生管理工作是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应当按照企业标准管理学生,使学生养成严格有序、遵守规程、劳动安全等职业品格。也应做到严格纪律。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首先应明确自身实习生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是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入公司前的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公司的纪律和规定,严守岗位职责,杜绝私自换岗、顶岗和缺岗现象。另外,也要做到全过程考核。为保证实习质量,必须对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严格考核。学生从进入实习岗位开始,实训基地就要对每位学生的岗前培训上岗前考核,并对学生的技能操作,岗上培训,实习岗位更换,职务提升等进行全面记录。为了尽量客观地反映学生工作真实情况,学校应设计若干较为关键的行为指标制定考核表,学生考核合格将获得学分以及相关企业和校方在学校颁发的“工学结合教育实习证书”。
3.4.3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创新创业管理。第一步是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接着开展创业计划大赛,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在竞赛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然后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加快师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学生创业伊始,各方面的条件如场地、硬件设施等都面临着困难,要加快学生科技产品的开发,通过兴建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场地、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支持。孵化合格企业转化为合作企业,推出孵化基地。同时也要设立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学生创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和货源问题,少数大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基础,但大部分学生在创业时几乎是“身无分文”,他们迫切渴望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资助。通过建立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家进行投资,与中百批发站等企业建立货源合作关系,为创业学生解决资金问题和货源问题。
3.5 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保障机制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能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有利于在生产性实训运行过程中规范双方行为,保障产学研结合的长期稳定开展。
3.5.1 组织架构:建立由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为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进行决策。组建由实训基地和企业合作部门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和指导各专业、科研院所、工作室进行生产性实训,形成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面的管理组织网络。
3.5.2 资金保障:资金包括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投入、学生的实训的经费支持。其来源为学校投入、企业赞助、基地盈利等。
3.5.3 人力保障:主要是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组建及配备问题。以学校的专业教师为主体,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辅助参与,共同参与实训计划、技能培养方案及考核办法等的制订和执行。
3.5.4 物力保障:学校将提供场所、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必需的教学基本器具和物资,保证生产性实训之需。
3.5.5 教学资源保障:首先要编写服务外包类教材,通过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编写一批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校本教材及《专业技能训练手册》。再是要建设教材辅助资源,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系统设计出整体实训解决方案教学包,包含动画演示实训过程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式习题库等,真正发挥立体化实训教材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建立资源库、素材库等资源包下载的网站。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关于加快宁波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甬政发〔2008〕49 号.
[3]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4]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6).
[5]李黎明.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