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化”新闻写作探析

2010-08-15谭洪根

中国地市报人 2010年2期
关键词:散文化笔法散文

谭洪根

(江城日报社,吉林 吉林 132011)

近年来,“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化”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优先刊登“散文化”新闻。许多新闻稿件因“散文化”笔法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很多版面因此多了看点,很是“抓人”。

散文与新闻相互渗透

严格地讲,散文与新闻分属两个系统,一个属于文学范畴,另一个属于新闻领域。从写作规则上看,二者界分明显。比如,二者都强调真实,但概念不一样。散文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的真实,作者可依据现实生活面貌进行想象虚构,以塑造典型,写出意境。而新闻的真实是指新闻报道对客观事物必须如实反映,对事物本来面貌、事例、思想、语言、细节等都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允许虚构、想象。

但这两种体裁还是可以相互渗透的,在写作上还有不少相通之处。散文追求意境美,新闻着重立意新,两者都强调主题的开拓;散文着笔要经过物象、心象、意象三个阶段,新闻采写有接触、展开、飞跃三个过程,两者都有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体验过程,由浅入深地进入角色;散文以精练见长,新闻以短为贵;散文将人、事、情、景、趣、理融会贯通,交错发展,新闻则可用结构散文的方法写人、叙事、状景、言趣、说理等。

有了这些理论作基础,很多记者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就在新闻实践上开始了有意的尝试,把“散文化”笔法应用到了新闻写作之上,并因此给我们留下一批百读不厌的新闻名篇。发表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新闻作品——《横渡长江情景》,现在我们每每捧在手中,都要为那“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飞驰而去”,“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文字所感染。这些以“散文化”笔法描写的句子,句句映衬出了解放军横扫敌军、气吞山河、势如破竹的气势,构造出了很强的画面感和视觉感。

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特等奖的作品——《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也因借用了“散文化”的笔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在文中运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一咏三叹,连同通篇诗一般激越跳动的语言、雄辩的排比、往复的对仗,使感情步步递进、升华,最后呼喊出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

“邓——小——平——一个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不朽的名字,他在大海中得到永生!”

这声音,响彻神州大地;这声音,超越国界,响彻全球!

凭借这样笔法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新闻稿件,还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根据这类新闻作品的特点,我们试着给“散文化”新闻下个定义:用自由、灵活的笔法反映新闻事实,不需带框框,而要浑然天成,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由散文与新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文体。但从根本上讲,它还是一种新闻体裁。原因是它必须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有丝毫的合理想象和主观发挥,并强调时新性、时效性和适宜性。然而,它又是一种“散文化”的新闻文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借用了“散文化”的笔法,使其生动活泼,清新明快,富有文采。

“散文化”新闻写作笔法

应该说,形式死板、枯燥乏味、公式化、概念化是目前新闻写作中一个很大的弊病。它已不同程度地限制了新闻自身的发展,也限制了新闻工作者才智的发挥。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打破模式化,去掉八股味,让新闻可亲、可读、可信,是当前医治新闻病的大趋势。良方之一就是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采用生动活泼的写作形式和表现笔法不拘一格地写新闻。

1997年3月2日新华社电讯发的《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就是运用“散文化”笔法写新闻的成功典范。骨灰撒放仪式的许多情节都已写入了同日播发的消息。在通讯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选取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银色的专机好像不忍离开邓小平同志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在1800米的高空,“强忍着悲痛,81岁的卓琳眼含热泪、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邓小平同志的骨灰久久不忍松开。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邓小平同志的名字,许久才将骨灰和五彩缤纷的花瓣缓缓撒向大海。”小平同志的子女和孙辈们,还有卫士们……

一段段朴实无华的文字蕴含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一幕幕忠实的记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紧接着,作者又运用拟人化的抒情笔法,把追念亲人之情、崇敬领袖之情、痛悼伟人之情……既悲痛又激昂的感情在通讯中贯穿了始终。“大海呜咽”,那是在“痛悼伟人的离去”;天空的彩虹,那“也许是苍天为之动容”而出现的,“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祖国的万里海疆”、“送向香港、澳门”、“送向台湾”……浪花能遂人意。这些拟人化笔法的抒情具有十分感人的力量。正如古人悲悼时所说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篇4000多字的通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于跳跃的时空里充满了悲壮而激越的感情。伟人的骨灰撒进碧波万顷的大海,他的不朽英名则永远铭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读过这篇通讯,读者都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共鸣。事实上,许多人都是含着热泪读完这篇通讯的。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散文化”笔法的运用,它会产生多大的感染力?既如此,我们不妨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分析一下其他“散文化”新闻写作笔法。

1.创造“叙事如画”的意境。做到这一点,就要用形象说话,再现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生动的形象是散文的魅力所在。借鉴散文的笔法报道新闻,也应讲究“形像”,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客观的新闻事实。散文离不开画面。因此“散文化”新闻也必须抓好画面,即要善于挑选有意义且富于形象的材料,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新闻界的同行干脆把形象化解释为“镜头化”,也就是说在描写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时,要将其像电视、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把它展现在读者面前。《参考消息》上转载美联社的一则消息——《越南老兵看克里》,让我们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当快艇带着雷鸣般的轰响驶过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河道,它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看完这则消息的上述导语,读者很自然地就会被作者所选取的画面强烈地吸引住了:这样一个画面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接下来,作者在第二段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前越共战士杨黄生(音)对这种场面记忆犹新。有一次,他所在的小分队曾与三条快艇上的美军发生混战,小分队只有两人生还。

战争导致现年52岁的杨黄生左眼失明,现在他的胳膊里还有弹片。他说:“战斗非常激烈。双方打得你死我活。”

35年前,杨黄生和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都曾在同宫运河(音)沿岸战斗过,不过两人是敌人。

2.恰到好处地运用描述性的语言。按照接受美学对阅读活动研究的成果,描述性语言本身比说明性、解释性语言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但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魔杖恰恰是这类语言。正如一位美国记者所言:“阅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作者写出的只是文字,读者把它变成故事。”其实读者正是在这种不断参与创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审美意象: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读出鲜活跳跃的形象,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之中。比如新华社电稿《神圣的时刻——中英防务事务交接仪式》中有这么一段:“这时的军营庄严肃穆,场上的所有军人都似乎听得到了自己咚咚的心跳。他们知道,全球的华夏子孙,都在为这一刻呐喊——5、4、3、2、1!”只这么两句、几十个字的描述,它产生了和读者共鸣的效果。

3.注意应用细节描写。一篇新闻稿件,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只有事实的陈述而没有精彩的细节描写,就好像一幅画只有远景而没有中景和近景一样,内容再好,也只能是雾里看花。若是多了几笔精彩的细节描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新闻事实发生的场面、情景、人物,乃至人物的面貌、行动、语言、性格等等就会历历浮现在读者眼前。可见,新闻作品中有了细节描写,尤其有了具有特点的细节描写,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才能收到文字少、容量大的效果,才能增强新闻的形象性和真实性。下面,我们以《梦碎雅典》为例说明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这篇稿件对于奥蒂这位世界女子百米短跑名将用了几个非常典型的细节来进行描写:“她像旋风般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夜色中,孤独的奥蒂像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奥蒂那两条修长的腿沉重地走着”,“奥蒂没有沮丧,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可怜的奥蒂由于自己不可思议的失误,终究没有迈向颠峰。但她那种倔强、不屈服、敢于向厄运挑战的勇气却淋漓尽致展现在读者面前。虽令人为之扼腕,更令人为之气夺。这篇稿件的强大震撼力,应该说来自于其精绝的细节描写。

“散文化”新闻的分类

1.倒金字塔式的“散文化”新闻。新华社的稿件《中国再现已失传约二千年的韶乐》便是突出的一例:

中国的音乐家们用最盛大的古典仪式,在时隔2000年多年后,再次奏响已失传约2000年的韶乐。

韶乐是中国最大、也是最神奇的古典音乐形式。在距今约3000年的周代初期,韶乐就被定为“六乐”之一,为王室专用。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17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大加赞叹:“尽美矣,又尽善也!”但韶乐已失传约2000年。

26日,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齐国历史博物馆,韶乐再次奏响。

稿件打破几十年一贯制的写法,开头就不同寻常。以往的发现文物的消息大概算得上是所有报道中较刻板、较沉闷的了,其导语往往是“某月某日某地出土了什么”,几乎千篇一律。而这篇稿件的导语一反常规,运用镜头式的导语不仅很自然地点明了新闻的关键要素,而且有景有声,让人一接触到新闻便不由受到震撼,宛如置身现场。这样的文字,让人读来十分亲切,不但避免了以往成就报道上来就罗列数字的枯燥乏味,还让人自觉不自觉地有种感同身受的意境,增强了稿件的可读性。

2.游记式的“散文化”新闻。游记就是以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变化为线索,把较为零散、片段的材料串联起来表现新闻主旨。如《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的《湖南索溪峪发现罕见的巨大溶洞群》一稿,她以散文的笔调交代完基本事实后,文章接着再写黄山龙洞中有两条阴河:水晶河与响水河,水晶河静悄悄地流入“水晶宫”,将洞外游客带入一个神话世界。而响水河却带着呼啸般的巨响,穿越洞中的悬崖峭壁,形成飞瀑流泉……

作者抛开传统写法,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跟随探险队深入洞穴,探幽寻微,运用丰富的想象,把形态奇特的洞、穴、山、水比喻为“龙宫”、“乐队”、“观音”、“琴瑟”,写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3.悬念式的“散文化”新闻。设置悬念,就是不急于将结果说出来,而把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的一件事先藏起来,然后步步揭开谜底,使读者对故事和人物命运更为关注,从而使新闻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1986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通讯《停车二十分》,一改过去那种报道国家领导人通报大名官阶的作法,运用悬念,自始自终地抓住读者的视点。文章开头进行外貌描写,尔后,文章便以客人、主人称,客人询问得平易近人、诚恳热情,主人回答得直言不讳、舒畅活泼。客人何许人也?此处何地也?读者带着疑问一口气读下去。悬念诱导着读者始终关心人物的结局、情节、发展。直到文章最后两段,作者才解疑释迷,读者读到最后,追根求源得到成功,心理上得到满足,收到寻芳求胜,渐入佳境的效果。

写作“散文化”新闻应注意的问题

“散文化”新闻是新闻文体中可读性很强的一个品种,但就某个新闻事实来说,要不要或怎样去运用这一文体,则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才能收到良好的功效。具体地讲,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注意新闻与散文在本质上的区别。新闻可以用散文化的笔法来写,但却不能脱离事实的本身进行自由发挥,否则新闻就不成其为新闻了。

2.采用散文化笔法写新闻,一定要具体内容具体对待。比如,对待非事件性新闻,就不能一概而论。

3.要有散文功底,才能驾驭好这一形式的写法。

猜你喜欢

散文化笔法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浅谈消息写作中文学化手法的运用
小篆的特点和基本笔法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