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的力量——用事实说话

2010-08-15周岩

中国地市报人 2010年2期
关键词:焦裕禄塑料袋群众

周岩

(秦皇岛晚报, 河北 秦皇岛 066001)

有一件事印象颇深。几年前,笔者所在的《秦皇岛晚报》热线接到一个匿名电话,反映当地饭店的泔水流向私人炼油窝点。为此,两位记者连续数日每晚在当地一家大型酒店前“蹲坑”,终于发现一辆机动三轮车在晚上十点时出现在酒店前,将从酒店拎出的泔水桶放到车上。记者随后一路跟踪,在郊外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发现了非法炼油窝点。由于是深夜,记者的车辆引起了窝点人员的注意,记者佯装过路人才没被引起怀疑。第二天,记者又扮成买油者继续探访废油流向,发现了更加触目惊心的一幕:地沟油在大锅中熬煮,提炼出的油准备出售。记者迅速将这一情况与工商、公安、卫生部门沟通,一举将废油加工窝点端掉。

一、深入实际,才能树立强烈的大局意识和群众观点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就是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和群众观点。

新华社记者穆青采访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的先进事迹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采访。为了了解到焦裕禄带病工作时的痛苦情形,穆青除采访焦裕禄身边工作人员外,还观察到他生前坐过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因为焦裕禄生前患有肝病,每当病发时,他就会用椅子的扶手处顶住自己疼痛的部位。正是深入实际,多方采访,才写出了反映焦裕禄感人事迹的新闻:《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山西日报》近年来开展百名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活动,一段时间内,百名记者深入社区、乡村、煤矿,采访企业家、社区群众、农民,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对于城市发展的建议,把基层所要表达的声音反馈给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正是因为深入基层,才能了解群众的需要,从而架起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新闻工作者的肩上担着一副沉重的担子,那就是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通过“深入、深入、再深入”的扎实采访作风,良好的敬业精神深入基层,踏踏实实了解民情,多听取百姓的心声,多了解基层一线的实情,从群众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再准确地反映出来,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于群众。

二、深入实际,才能辨清是非曲直,提高洞察力

能打动人心的新闻力作,之所以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记者深入实际,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重大问题,发现和剖析众说纷纭的重大事件的真相。

震惊世人的重庆綦江虹桥垮塌事件,使40个无辜群众顷刻丧生,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写下了耻辱的一页。虹桥事件发生后,世人有很多关注点:最终的伤亡情况如何?事故原因是什么?事故背后有什么隐秘?面对綦江县相关人员对于信息的封锁,新华社重庆分社的记者耐心寻找采访线索、采访对象和采访时机,终于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疑点。事件报道告一段落后,记者再次对搜集的材料认真分析,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刻剖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建筑管理市场的混乱,部分领导干部的失职,致使大桥成为典型的“六无”工程。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法制日益健全的社会,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此,面对广大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必须沉入到基层,以公平公正之心,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评判,不徇私、不武断,否则,稍有疏忽,就会陷入被动,更谈不上导向与监督,因此,深入实际有利于我们澄清事实,提高洞察力和剖析力。

三、深入实际,才能揭示本质,反映规律

关于新闻报道,有众多学者有这样的思考:“将今天的新闻事实放在昨天的背景之下,加以思辨性的剖析,给明天以规律性的启示”。这种给未来的启示无疑是重要的,带有前瞻性的,不可或缺的。解决个案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局部解决问题,属于“治标”的层次。老百姓更期待的是职能部门针对所反映的问题认真改进工作,制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即在“治标”的基础上着力“治本”。

《秦皇岛晚报》曾报道的《政府文件打架 居民如何适从》就是透过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深度报道的范例。一栋居民楼车库发生爆裂,清水流了四天,居民先后联系了自来水公司、房产商、物业办,结果自来水公司称此处管网产权不属于供水企业,让找开发商,而开发商称已过了5年保修期,他们也不负责,让去找物业办,看能否使用公共维修基金进行维修。而物业办又称公共维修基金使用范围不包括供水管线这一部分,还应去找供水企业。简单的维修缘何变得这样难?居民找了一圈,几个部门都有理由有依据,政府文件打架,导致清水白流,问题却得不到解决。记者通过这个事件,揭示了政府有关部门法规间相互矛盾,遇到好事抢着上,坏事躲着走的深层次问题。其实,反映类似问题的热线媒体经常会接到,大多报道会以有关部门的各方说法结束,而这篇报道记者却明确指出政府文件打架是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症结所在,并指出相关文件应尽快梳理,让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再难解决。

新华社曾播发的《触目惊心的上海“外贸楼”“垃圾”展览》,也是由事阐理,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报道。六幢楼房前垃圾遍地,都是大量完好的食品,整只鸡、完整的火腿等,这本是一条常见的社会新闻,无非是谴责一下居民,呼吁有关部门进行处理。但是别具慧眼的记者并不满足于表象的描述,而是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深层次的问题:外贸系统的效益问题、外贸职工的浪费之风、权力与金钱的肮脏交易等等。作者层层剥笋,反映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深入实际,才能获得新启发,提炼新经验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具有新闻敏感,从日常司空见惯的众多事物中去发现重大新闻,这是对记者的发现力和敏感度的一个极大考验。

笔者采写的《超薄塑料袋卷土重来,“限塑令”到底限了谁?》的报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一个新闻。2008年初,国家推行“限塑令”。一段时间里,很多人都已经有了使用环保布袋及循环使用环保塑料袋的意识。但几个月后,笔者注意到超薄塑料袋依旧在城市农贸市场大模大样的出现,农民更不知环保塑料袋为何物,而超市的塑料袋有偿使用不过是向市民多收了一笔塑料袋费。记者通过走访超市、农贸市场、塑料袋经销商、普通市民,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刊发了报道,明确公共政策应该是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消费者使用普通塑料袋固然要为相应的环境损害埋单,但商家、生产塑料袋的厂家,也该分担其所应该承担的环保份额,此外,管理的缺位是限塑不利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篇既非突发、也无时效性的报道,却能引起广泛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是能从早为人知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新问题,挖出了社会焦点和难点,从而使报道具有极强的新闻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深入实际,既可以看到事物的正面,又可以看到反面;既能看到主导面,又能看到侧面,从而挖掘事物的本质。记者要善于捕捉线索,选用新闻价值大、新闻性强的具体事例,由事阐理,透过现象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开拓报道思路,深化报道主题,增强新闻的深度与力度,让新闻达到应有的力量。

猜你喜欢

焦裕禄塑料袋群众
我是一个塑料袋
多让群众咧嘴笑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焦裕禄精神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欧几里得和塑料袋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弘扬焦裕禄精神,做“四讲四有”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