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区党建引领和谐社区建设

2010-08-15中共昆明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单位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云南 昆明 650215)

以社区党建引领和谐社区建设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云南 昆明 650215)

社区党建工作是城区党的建设在基层的拓展和延伸。社区党建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城市社区建设的总抓手。社情、民情和党情的新变化,给社区党建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必须从政治的高度认识社区党建的意义,切实开展好社区党建工作。

社区;党的建设;“三有一化”;和谐社区

社区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城市社区建设的总抓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面临着新形势:一是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社区建设与管理必须切实加强;二是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组织结构必须不断创新;三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区管理机制和方式必须改革;四是党员队伍流动性增强,出现了失业职工党员、流动党员,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社情、民情和党情的新变化,给社区党建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是城市社区党建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为例,对此问题展开探讨。

一、昆明市五华区构建街道社区党建的具体实践

五华区共有11个街道办事处、87个社区,其中:单位型社区6个,城市社区56个,村改居社区14个,农村社区11个;共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4535个、新社会组织447个。截止2009年12月,五华区共有党组织812个,其中,街道党工委11个,社区党总支24个、党支部63个,居民小组党支部196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171个(其中:党委7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158个),新社会组织党组织22个(其中:党总支2个,党支部20个)。全区共有党员14943名,其中:党组织关系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5351名,占党员总数的35.81%;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员1174名,占党员总数的7.86%。

近年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要求,中共五华区委不断强化党建工作机制创新,按照“组织结构网络化、领导方式服务化、资源共享区域化、制度创新规范化”的思路,以社区党建工作为主导,整合各种力量,以加强社区干部的引导、强化社区服务、凝聚社区共建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为抓手,着力破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难题,积极拓展党的工作新领域,努力构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以创建党建“五好”社区为突破,不断提高社区党建工作水平。五华区提出开展“以领导班子好为关键、以党员队伍好为基础、以工作机制好为动力、以发展业绩好为重点、以群众反映好为目的”的“五好”社区创建活动,将“五好”社区创建作为督促落实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主要载体,在统筹谋划的同时坚持统分结合,分类推动,各街道、社区层层制定3至5年的创建规划和年度创建计划,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同时,根据社区实际,区委提出了“一居一特色、一居一示范”的思路,促进了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充分发挥了党的建设在巩固基层政权、保持社会稳定、开展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大拓宽了城区党建工作的领域,为创造富有生机的城区党建工作新体系积累了经验,截止目前,全区81个社区党组织共有10个已争创市级党建“五好”社区,27个已争创区级党建“五好”社区,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层层有示范的格局。

2、以组织健全为突破,健全完善纵横工作网络。各街道和社区紧紧围绕社区建设的中心任务来开展社区党建工作,通过构建“垂直组织网络”和“横向组织网络”,实现组织网络的全覆盖。“垂直组织网络”主要包括: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部、党小组、直管党员等;“横向组织网络”主要载体包括:地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或联席会)、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分会、社区流动党员信息采集站和服务站、党建联络员(或指导员)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等。按照市委建立为民服务体系的要求,各街道党工委积极推进街道、社区为民服务中心(站)建设,目前初步形成了区便民服务中心、11个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和81个社区为民服务站三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城市社区“一站式办结”,“村改居”社区“上下联动式服务”的为民服务模式。同时,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红云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和社区党员工作站,开通了纪检监察、监督举报热线;提供接转组织关系、党务政策咨询、求助热线、党员志愿者服务、组织策划党内主题活动、开展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供就业指导培训咨询、群团组织服务等14个方面的服务。为广大党员群众建立了一个提供咨询帮助、教育培训和解困帮扶等方面服务的平台,变被动为主动,由“便民”向“为民”转变。

3、以资源整合为突破,不断扩大社区党的建设区域化。一是通过在街道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社区设立党建工作协调分会,与辖区15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广泛开展文明小区共建、“双拥”共建、校企共建等活动,加强公共户单位与社区的联系,解决社区的实际问题,组织沙朗、厂口117个“村改居”社区居民小组分别与118家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城市社区党组织结成“1+1+1”互帮互助对子,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的方式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实现辖区内物质资源共享。二是通过在社区内组织楼道党小组、驻区单位党员在所居住或工作的区域内以党小组或党员个人为单位,建立“党员责任区”,亮出党员身份,创建了以承诺制方式为民服务的党员文明楼院,开展了“党员设岗定责”、“党员为民服务活动日”、“党代表进社区—红色邮递员”等活动,构筑了区域性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活动的平台,实现了区域内组织资源的共享。三是建立并实行了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五华区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的意见》,全区2939名不同岗位、不同特长的在职党员持《五华区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卡》主动到社区报到,先后组建了308支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以“亮出党员身份,亮出党员自愿服务职责,亮出党员服务承诺,树立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三亮一树立”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了区域性人力资源共享。

4、以党员分类管理为突破,有效提高社区党员队伍的素质。坚持党内生活制度,坚持定期开展“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积极拓展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领域。同时,根据社区内党员的不同特点,实行党员分类管理,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把党员的教育管理的范围由以往局限于社区在册党员向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和在职党员拓展,从整体上促进了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并把党员个人党建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建立了双向反馈机制和年度目标考核机制,社区党组织对党员实行分类目标管理,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对在社区党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使党员管理工作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规范了党建工作的运作行为,激发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潜能,提高了办事效率。

5、以增加党建工作投入为突破,建立完善社区党建工作保障机制。一是抓好队伍建设,选好配强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目前,全区81个社区中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有55人,“一肩挑”的比例达67.9%,实现了“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并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全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和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赴华东、华南等先进地区进行异地培训,着力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保留从党费中按每个支部每年600元、每名党员20元的标准专门拨款补充部分党建经费,从今年起区财政将按照每个社区党组织每年2万元的标准核拨工作经费。三是改善工作条件。目前,81个社区中61个社区办公用房达到160平方米以上,办公设施配备齐全,并建成42个社区星光老年之家、76个社区服务工作站、74个社区警务室,投入建设资金1140.4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居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的目标。

二、五华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五华区在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面临四个主要的现实难题:

1、领导手段方面:动员力和领导力不足。党组织对党员、群众进行号召、组织,主要依赖于利益手段和行政手段,当然也伴以思想政治工作手段。而在社区党建中,由于社区内含的“平等性”和“自治性”,决定了社区党组织要整合社区资源,更多的要依赖于“非权力权威”和“人格魅力”,比如通过服务加强联系,通过活动增进感情等。但恰恰是这种“非权力权威”的培养对社区党建来说是一个难题。由于动员力和领导力不足,致使一些地方出现了“下岗党员不相信社区(党组织),单位党员瞧不起社区(党组织),离退休党员顾不上社区(党组织),纯居民党员帮不上社区(党组织)”的现象,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实质上处于“主体缺位”状态。

2、内容方面:党建工作者责重权少。社区的纷纷建立使大量的“单位人”涌入社区,社区党建工作职责的多样化日益明显。在实践中,社区党务工作者已不再是单纯从事党务工作,而是承担着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各项工作的行政、党务“一肩挑”的责任,但往往是责重权少。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和派出机关给社区下任务、定指标、施奖罚;另一方面,社区却不能凭借自己的职能权限去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工作内容与职责的变化所带来的矛盾使社区党务工作者陷入困惑。同时,由于整天应付繁重的行政事务,一些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工作反而成了从属,导致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受到冲击和影响。

3、推广覆盖方面:社区党建普遍存在盲点。主要体现在部分社区党组织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和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在近10年左右的时间里,大量人口流向社区,社区党员数量迅速膨胀。聚集在社区的党员主要来自四方面:一是农村流入城市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党员;二是国有企业转制和分流下岗的党员;三是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党员;四是在社区购房、租房和创业的党员。随着流动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的增多,以及一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团体的出现,社区党建工作在这些地方普遍存在大批盲点,成为一个难题。

4、保障方面:社区党建资源的缺乏与社区党员队伍的急增不相适应。众所周知,社区现有的经费来源渠道狭窄,除了市、区两级下拨的创建经费和原居委会时代的一点房产租赁以外,就靠辖区单位和联建单位的少量赞助。各个社区党建工作者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工作经费拮据,二是社区办公服务活动用房紧缺,三是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而社区所管理的人员、所经手的事项却越来越多,相关职能部门也并没有做到“权随责转、费随事转”;五华区多数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面积偏小,社区自有办公用房比例不高,活动用房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基层社区人员缺编较多。

三、积极推进“三有一化”建设,抓实社区党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对策

“三有一化”是中组部2009年8月在全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交流研讨会”上提出的强化社区党建工作的具体要求,即加强以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到有人管事;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经费保障机制,做到有钱办事;加强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建设,做到有场所议事;按照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党建资源,着力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积极推进“三有一化”建设,对于抓实社区党建意义重大。结合五华区构建街道社区党建的经验及面对的现实难题,应采取以下具体对策。

1、以强化管理功能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1)创新社区党员管理机制。应针对社区党员成分多样化的现状实行分类管理,采用“直管、协管、托管、接管、双管”等模式,切实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一是对“两新”组织实行“直管”。按属地管理原则,将“两新”组织中的党员直接纳入社区管理。二是对流动党员实行“协管”。流动党员具有分布广、流动快、身份隐蔽等特点,社区党组织要成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让流动党员有自己的“家”,使其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同时,要建立流动党员登记表和活动卡片,掌握流动党员的来由、身份和表现,加强管理。三是对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托管”。下岗职工党员到社区后流动性相对较大,教育管理较难,社区党组织应依托社区内的服务中心、家政、物业公司等用人单位开展教育和管理,保持与托管单位的联系,加强指导。四是对退伍军人、毕业学生以及失业人员实行“接管”。社区每年都有一批退伍军人、学生党员和失业党员,因为工作就业单位未落实,无法过组织生活和交纳党费;社区党组织应及时将这批党员“接管”过来,将组织关系挂靠在社区,负责搞好单位落实前的管理。五是对机关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机关党员住所在本社区的,社区要协助单位党组织对其8小时之外的管理,及时同所在单位党组织联系,互通情况。(2)强化领导核心,健全社区党建工作领导体制。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建设和谐社区,要把健全社区党建工作领导体制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健全组织体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员覆盖的区域性党组织网络。纵向上,要根据社区党员的分布特点,形成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幢、党员作用发挥在服务示范岗的组织体系;横向上,要通过建立“街区支部”、“园区支部”、“商贸市场支部”等形式,不断扩大党的工作在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3)强化领导机制。各级党组织要积极适应城市化发展战略,把社区党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党的建设整体布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要加强协调,明确分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要进一步健全和深入落实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书记是直接责任人,要认真履行职责,定期深入社区开展调查研究,帮助社区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要把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党建争创活动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把社区党建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4)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更好地实现“有人管事”。应从建立完善选配、教育、管理和激励机制入手,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使社区党组织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2、以强化服务功能为主线,拓展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优化社区管理。社区党组织服务的对象是群众,依靠的力量是群众,活力的源泉也在群众。因此,在社区建设中,一定要把党建工作寓于社区服务,以方便和服务居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实效,搞好社区服务,形成“围绕服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好氛围。社区党组织要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服务,尽可能将居民群众和社区单位需要的服务项目引进社区,努力满足社区各个层次的需要,特别要着力解决目前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通过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以拓宽服务领域、注重服务实效,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通过对社区各类群体、单位、组织和广大居民群众出色的服务,赢得各方对党的领导的最大支持和拥护。(1)开展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以服务先行取得小区内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可以更好地引导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因此,社区党组织要着眼于党员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开展面向社区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流动人员的维权服务,切实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当前,重点要摸清困难党员和群众的底数,建立困难群体档案,深入开展结对帮困活动,努力建立和完善社区保障体系;建设好社区党员服务站。可以考虑在社区采取“一站式”服务,即设立民政、社区援助、法律、医疗保健、计生、城管卫生等多个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行政事务受理服务;还可设办事指南、政务公开和宣传栏、设立求助热线电话等帮助居民群众解决急、难、愁问题,切实提高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努力将党员服务站建设成为社区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凝聚社区各方面力量的工作平台,成为满足社区党员和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温馨家园。(2)开展体现人性化关怀的服务。这是创新服务方式的必然结果。社区服务一定要由一般的物质性服务转到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并举。社区党组织要从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入手,积极开展“有事找社区”、“热线电话”、“爱心超市”、“菜单式服务”等特色服务,加强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用真诚的爱心、真挚的服务连接社区家家户户,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只有努力做到服务内容由单一的物质性服务向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并举转变;服务性质由纯粹的扶贫帮困、排忧解难,向为群众实现自我价值、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提供舞台转变,通过全方位的服务和情感交流与互动,让陌生的人熟悉起来,让劳累的人轻松起来,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让奉献的人受到尊重,才能使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人际关系更加和谐。(3)开展符合产业化方向的服务。这是拓宽服务领域的必然要求。社区各个层次的需要不尽相同,为了满足其需要,社区党组织在做好社会救助等无偿性服务的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对象开发各类方便居民购买的低偿和有偿服务;既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因此,社区党组织应积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合理配置资源,广泛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参与或兴办社区服务,引导现有的社区服务机构走向市场,积极培育面向市场的中介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打造专业化服务品牌,形成社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促进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以加强阵地建设、延伸社区党建工作平台为契机,强化凝聚功能。党员活动阵地是基层党组织开展党的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是为党员和居民提供文化、教育等公益性服务的必要设施,也是凝聚党员、联系群众、开展各项组织活动的主要场所。加强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建设,做到有场所议事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和途径。(1)建立共同投入制度,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采取多种途径加大社区党建阵地建设的力度。当前,普遍存在社区党建基础差与社区党建任务重、责任大的形势不适应的情况。因此,保证社区党组织的办公用房和建好党员活动阵地是抓好社区党建的基础性工程,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投入,把社区党建费用列入年度经费预算,并与经济收入同步增长,分季度拨付到社区。那些将工作下放到社区的社保、低保、计生、环卫、综治等职能部门,也应该按工作量下拨一定的经费,做到“权随责转、费随事转”,以便较好地解决社区党组织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问题。同时,还应探索建立有偿使用机制,拓展基础设施共用渠道,如可借助机关单位联系社区、党员干部奉献社区等工作制度,动员驻区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人投入资金,积极参与社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更新,丰富社区群众生活,增强社区的“大服务”功能。(2)依托社区党建阵地这一物质载体,扎实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增强凝聚党员群众的力量。社区党建不能就党建抓党建,而要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协调一致起来。当前,社区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社区服务体制相对滞后与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需要之间的矛盾。社区党建工作如果缺乏一种密切联系群众、让群众满意的有效物质载体,党组织在社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就会大大减弱,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解决好了党在社区有效开展工作的组织载体和活动载体问题,社区党的建设才有活力,党在社区的各项任务也才能更好完成。

4、整合社区党建工作资源,构建社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形成建设和谐社区的强大合力。推进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建设,重点在“一化”,难点也在“一化”。 因社区工作具有地域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特点,所以,就必须突破原有的狭义的党建观念和传统单位体制的局限,顺应形势,正确处理并理顺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的关系,充分调动全社区各类党组织的积极性。这既是社区党建工作富有实效的重要基础,也是搞好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1)建立并完善共驻共建机制,提高街道、社区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的能力,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为此,应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促进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是为了更好地形成社区党建的合力,这是一个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单位党组织互利共赢的过程。一方面,辖区各单位党组织可以积极为社区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提供场地、设备和经费支持;另一方面,社区党组织要不断增强为驻区单位服务的意识,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如通过大力加强下岗职工党员的管理,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运行方式上,社区党组织可以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管理”的原则,以开展活动为载体,与辖区内的党组织签订社区党建共建目标管理责任书,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共建机制的构建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调动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积极性,不能一厢情愿。(2)积极发挥辖区和共建单位的联动作用。要健全完善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等协调议事机构,努力探索社区党建联席会有效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社区党委可以通过完善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加强社区共建工作,使社区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进一步明确与共建单位的服务主题和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在广度上,不仅可与市文明委指定的单位全面签订共建协议,还可将辖区内外的一些“两新”组织,纳入共建范畴,以此来带动社区各方面各层次的联动作用。而在深度上,除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外,更多的可以将企业的先进文化、先进管理理念借用到社区工作中来,以此来推动社区的建设。还可以探索建立社区资源协议共享制度。一方面,社区党总支可以通过与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签订资源共享协议,以临时借用、自愿捐助、联合使用等形式,促使驻社区单位公共设施无偿或低偿向居民开放,逐步实现驻社区单位资源转向为社区服务。另一方面,联合驻社区单位共同投资建设服务设施、服务场所或开发服务项目,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向性的生活服务需求。(3)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即根据社区的特点,如机关团体单位情况、群体情况、人文情况、地域环境等,通过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等协调机构或协商议事机构,加强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经验,资源共享,引导、组织辖区内基层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协调辖区单位开展共建社区活动。通过在职党员联络制度和在职党员党性实践基地等形式,使驻地党组织和党员与社区党组织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社区党建的良好氛围。通过逐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的网络格局,使社区党建工作逐步达到“四个延伸”:即向辖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延伸;向新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无主管单位延伸;向有关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延伸;向在职党员延伸。

D267.7

A

1671-2994(2010)03-0087-05

2010-04-12

王 波(1957- ),男,云南晋宁人,中共昆明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方向:党的建设。(课题组长)。

郑静萍(1961- ),女,云南普洱人,中共昆明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生态环境。

韩秀红(1966- ),女,辽宁沈阳人,中共昆明市委党校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执笔)

责任编辑:陈文兴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单位
我是党员向我看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清华党组织公开
填单位 要推敲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看错单位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协办单位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