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010-08-15胡宝平
胡宝平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科文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01)
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胡宝平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科文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集中展现。全体党员干部应模范地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理想信念教育则是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强化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要善于把握理想信念的养成规律,不断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
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党员干部模范地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这是党中央适应党自身发展变化的实际作出的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需要我们深刻领会、自觉贯彻、创新思路方法、务求实效,使全体党员干部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集中展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属于该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属于观念范畴,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要求在社会观念、意识上也处于统治地位。作为一个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在多样的社会意识中居于统摄和主导地位。多样的社会意识呈现的主题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应是总括性和层次性的。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来看,体现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体现了不同的价值方向和功能定位,统合起来含摄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纲领,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理想,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是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近代以来的民族愿望紧密结合的,从而成为全社会团结奋进的不懈动力和目标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发展动力和力量源泉。“精神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存在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具备的精神品格和精神气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指南和评价标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和社会风气。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地回答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各个基本问题,体现了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约和支配着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规约和支配着所有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经历了两大历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国家和社会处于高度统一的状态,在意识形态上也处于高度统一和单一的局面,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处于独尊的局面,基本不存在主流价值引领和整合其他价值取向的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深刻调整,这些变化导致了国家与社会的逐步分离,社会领域、私人领域开始独立出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特点。从国际来看,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和影响在不断加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和价值观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势下,如何巩固全党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时代提出的必须要着力回答的课题。“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着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达成普遍的价值认识、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必须有一套获致社会共识的价值体系,发挥引领、整合和规范的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汲取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新鲜养分,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在理论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道德价值等各个层面作出了科学而明确的解答,因而,应该也能够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成为价值取舍的指导标准。
二、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属于主观意志的范畴,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和基本价值取向,才能实现真正的确立,这就要求我们突出理想信念和信仰教育这个重点,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理想信念和信仰属于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范畴,是人的精神存在的表达。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因此,人们总是在理想信念和信仰的支配下行动,人生也不过是主体价值观念的外化而已。
1、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信念是人们对某种现象、某些观念或某种目标追求深信不疑的精神状态,而信仰则是人们对人生及生活中最高层次和最核心观念的确信和崇敬。如果说信念可以涉及各种层次问题的话,那么,信仰则是人的高级精神需求,往往关心终极问题和终极价值,比如,世界观问题、人从哪里来、为何存在、死后何处去等至高的影响广大而精微的问题和价值观念系统,因此,信仰必然包含了信念,是更深的更根本价值的信念,但信念却并不必然发展为信仰,而且,信念和信仰从性质上来看,既有科学的,也有非科学的。理想是基于现实可能性基础之上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理想也是一套价值目标系统,体现在生活、职业、道德、政治等各个层面、各个方面,它不同于妄想和幻想,具有真、善、美的特征,它源于现实、反映现实、指导现实,这表明理想的确定及其实现必须基于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信仰。在当代,科学的信仰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其它的什么主义;在当前,科学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奠基在全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之上,并以开放、创新、包容的精神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己,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和侵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面前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是贯穿于理想信念之中的灵魂,应当也必须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价值认同和坚定信念。
2、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仰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本依据作出的科学的价值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认同和坚定信仰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从人的存在来看,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是自然的存在,人则是自为的存在,因此,人的需求不仅来自本能、更主要的是不断地创造新的需求,体现在物质的、精神的各方面;从存在的本质来看,人不是单个的抽象存在者,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个人不仅是个体,更是群体、社会的一份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既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求,又符合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形成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具有极强的共通性和包容性,体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高度统一,理应成为党员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然的、最终的发展趋势是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构成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没有最高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最高理想就没有现实的基础”①。最高理想科学地回答了人类面临的终极发展问题的困惑,为人类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体现了崇高的价值追求,是生命的最高存在形式,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未来呈现,是崇高的个体价值和崇高的社会价值的内在结合,是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的精神支柱和人生的根本指针。
3、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人文关怀和道义力量的需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道德首先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对现实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关系和要求的认识反映,这种认识在现代社会基于行为主体的理性获得,从“实然”的状态看,受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理性的影响,现代社会的道德呈现出工具理性的色彩。但从“应然”的状态看,道德理性是一种人际关怀理性和承担社会道义的理性,而不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极端个人主义的理性。关心他人、关心国家、集体和社会并承担“当然”的责任,不应看做是外在规范约束因而等同于法律的结果,实际是突破“小我”,追求“大我”,突破有限、追求无限的人生价值的需要,是“把承诺必要的伦理责任的行为,看作是同时实现自我人生理想、承诺自身价值信仰的超越性实践”②,从而成为一种道德理想,并转化为人生的坚定信念和信仰。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与时俱进,表现为中华民族理性认识基础上的价值理想和道德目标,同时,也表现为自觉的个体所应选择并确立的价值观念与道德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自己的道德理想信念,应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人文关怀和道义力量的需要,也是满足心灵寄托的需要。
三、加强与改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1、强化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第一,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党的理论缺乏完全的时代解释力和时代穿透力有关。因此,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不断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落实科学发展的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理论自觉和道德自觉的民族,理论只有具备合理性才能成为行为的指导、人生的信念,理论的合理性直接体现为主观认识的合理性,体现为理论对人的征服。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征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当代中国,这个事物的根本就是要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作出新的彻底的有说服力的理论解答,增强理论的感召力,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解决新的问题,指导新的实践,最终内化为党员干部的科学理论信仰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第二,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确立科学理想与信仰的可能与现实。在民国时期,面对杂多的各种主义,为什么一些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原因在于,他们经过科学的分析、理性的辩论,做出了认真的正确的抉择。当前,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广大的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结合传统优秀文化和思维习惯,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使教育取得成效,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创新思维、辨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增强党员干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第三,加强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包容、批判与引领,增强政治鉴别力。在封闭的社会里,理想、信仰往往是单一的、纯粹的,因而,特定的信仰也往往是牢固的、深信不疑的和持久的。但是,在开放的社会里,思想是多样化的,这就意味着存在多种信仰的可能与现实。实践表明,一个人对既有信仰的怀疑乃至抛弃,往往是其它信仰不断诱惑和分化的结果。信仰是人的精神需求,因而,总是存在着何种信仰最能满足精神需求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四个深刻”变动时期,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开始出现并通过多种方式得以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清醒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与目的,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仰。
2、善于把握理想信念的养成规律,不断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要素的本质联系的表达,体现为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因此,把握理想信念的养成规律,有助于克服认知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提高行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一,坚持科学发展,注重以人为本的客观实践是理想信仰得以确立的现实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理性为理想信仰的确立提供了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方式,增添了社会理想特别是道德理想的实用主义色彩,影响了新的理想信念的形成,特别是社会转型期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促进了理想、道德和信仰的世俗化倾向,与个体生存、发展的切实需求紧密相连。因此,共同理想也好,荣辱观也好,都必须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一般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在充分保障和满足个体正当权利与利益的同时,提出符合全体党员干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形成共同理想,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调节行为关系的道德规范,使大家看到希望,坚定信心,知所趋赴,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内在统一,这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立足点。第二,重视规范价值,追寻终极关怀,实现规范价值和终极价值的统一,这是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自主理性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之一,理性在强大的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变得无坚不摧,冲破了各种神秘力量的禁锢,人类不再以神的启示和上帝的命令确立理想、信念和道德,而是通过理性的协商和自身的力量来展现自己的意志,可以说,我们确立的共同理想、远大理想和荣辱观也是如此。问题是,人是知情意的结合体,个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因而,个体的理性也是有限的,有限的理性只能达致“知”的状态,却无法满足情、意特别是“情”的无限追求,这就构成了矛盾,所以,我们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却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心理的、精神的危机就是一个重要的显现,这是理性扩张、“上帝已死”、“天理”不存之后的不幸结果。信仰危机使“真”的认知无法达成内在的价值认同、更无法达成外在的价值权威,理想信念的动摇成为必然。终极价值是人确证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主体性精神的表达,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所有的价值认知和情感中起着整合和统摄的作用,为理想、信念和道德的确立起着最根本的内在的根据和理由。现实中,科学的理想未必会坚持,不科学的理想未必不坚持;有利的事情未必会去做,不利的事情未必不去做,这一切除了认知的因素外,终极价值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因此,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既要关注理想和道德的规范价值,又要关注理想和道德的精神信仰,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第三,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建设,这是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制度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稳定性和长远性的作用,在中国过去几千年的社会管理过程中,是不太重视制度的基础性调节与规范作用的,因而,我们通常称之为伦理政治。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合理、清晰地界定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公与私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③。这表明,现阶段制度构成了党和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好的制度可以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坏的制度可以创造一个趋于自我毁灭的生态环境。当前,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淡化、宗旨意识淡薄、铺张浪费、腐化堕落等所暴露出来的理想信念动摇、信仰不坚定的问题,固然存在多种原因,但制度因素毫无疑义应该是最根本的因素。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制度,实现用人上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拔任用上的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干部管理上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相结合的良性发展局面,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条件、干成事者有舞台,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充分信任、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共产主义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信念。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②万俊人著:《现代性的伦理话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B821.1
A
1671-2994(2010)04-0020-04
2010-04-12
胡宝平(1975- ),男,江苏徐州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科文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