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我国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概述

2010-08-15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文献学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

徐 黎

(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近年来我国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概述

徐 黎

(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近年来,国内学界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算是其中突出性的代表。文章在分析目前我国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特点以及在我国编译出版情况的基础上,对文本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概述

1999年,南京大学张一兵出版《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①一书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回到马克思”开始成为关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研究的口号。此后不断有人提出“与马克思同行”、“走进马克思”等口号,马克思文本研究在我国学术界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近年来国内学界关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研究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算是突出性的代表,国内学术界对这部经典文稿的文本研究形成了一批成果。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特点

1、文本研究的视野更加开放,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手稿的主体部分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到1846年之间共同完成的,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这部重要巨作的研究热潮出现在20世纪的60年代,日本、苏联和东德都曾经取得过丰硕的研究成果。②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的开展,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研究的视野更加开放,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2001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为主题召开了学术研究讨会,从文献学等多角度深入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研究中心还同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这些国内研究机构一道与特里尔马克思故居研究所建立定期的联系,先后邀请国外专家到我国讲学。③2003年,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在中国成立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为核心,同时与其他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成立了“中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国际工作站”,以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文本学在中国的研究。④2007,年清华大学召开了题为“中日《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问题的研究会”,同时,我国学者也多次参与国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研究的学术会议,拓宽了研究视野。

2、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紧密结合。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研究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文本研究在学术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中存在着各执一端的片面做法:一是“文本中心主义”倾向,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等同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哲学文本内涵的简单发掘和理论阐释;二是轻视文本研究,离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哲学文本,片面强调所谓“理论创新”。这二者都是片面的,他们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关系,因此,有学者提出要从“回到马克思”到“发展马克思”,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⑥复旦大学俞吾金认为,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观念,但却不应该陷入观念主义的陷阱;我们应该阅读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但却不应该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淖。重要的是返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把对任何观念或文本的领悟奠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之上。⑦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是对马克思文本的产生背景、写作过程、文本结构、定稿内容、重要思想、传播途径、历史影响等多方面的历史性考证和实证性解读,研究的基础是对著作做全面的解读和梳理,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据作品中的只言片语便对其观点进行无限概括和提炼的做法。另一方面,文本研究不应该拘泥于版本研究,版本考证只是基础和条件,不是文本研究的全部和归旨,文本研究决不能止步于此,它的最终归宿是思想研究。充分认识到文本研究与思想研究是相互依存的,缺少了文本研究,会对文本造成误读,放弃了思想研究,呆板的文本研究就失去了意义。⑧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我国的编译出版情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一版的翻译工作是从1955年开始的,1985年出齐,共50卷,在第3卷中收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以苏联的阿多拉茨基(V.Ado2rat skij)版为基础的。阿多拉茨基版本最大的问题是打乱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标注的顺序,将手稿分成40个部分重新编排,严重破坏了文稿的整体性。⑨国外一些学者甚至认为该版本为赝本。1958年的德文版基本上是这一版本的照搬。我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一版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以阿多拉茨基版本的为基础,对当时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一版出版于1972年,带有很强的时代色彩。改革开放以后,中央编译局开始着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二版,并于1995年问世,共四卷。《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被收录在选集第1卷中。该版本和1988年出版的《费尔巴哈》单行本的内容都是以苏联文献学专家巴加图利亚重新编排的版本为基础。巴加图利亚矫正了阿多拉茨基版本在编排方式上的错误,严格按照手稿的编码次序进行编排,并根据原文的内容做了段落划分,把五个手稿分成四个组成部分,共二十七节。⑩

3、广松涉编译的《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⑪。1974年,日本河出新房出版社出版了广松涉的《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2005年初,南京大学张一兵主持出版了广松涉版本,定名为《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版本与以前的版本相比较,更加接近梁赞诺夫版,即出版的原则是“将手稿中的文章如实的排成铅字”。广松涉版采取了尽可能忠实地复原手稿状况的组版方针,在同一页面上体现了马克思所标注的页码和恩格斯标注的页码,让读者对手稿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并且,用不同的字体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字加以了区分,同时,广松涉版本还在页面上体现了用不同大小字体和相应符号的方式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删除、修改过程在页面上体现出来,大大方便了研究者对不同执笔者和删改过程的了解。但是,广松涉版本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尽管他尽量的体现手稿的原貌,但是,在文稿的右边加了过多的版本解释,这本来是可以放在脚注或尾注中的。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末,中央编译局编译出版了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写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收录在第1卷中。该版本主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rx-Engels-Gesmatausgabe,以下简称MAGE2)为基础。在排版方式上,MAGE2按照原始手稿模式将一页纸对折分开,使得读者对左边恩格斯的眷写稿与右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修改、补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但是,在每一段文字的相应部分仍然只是标注了马克思的页码,对于恩格斯标注页码和马克思标注页码的关系仍然是放在文章后面的解释中说明⑫。MAGE2的编排方式让人读起来一目了然,对于文稿整体性的把握较好,但是,这种编排方式最大的缺陷是无法从直观上把握手稿的修改过程和记载状况,它在正文中只印刷了最终文稿,至于删改和加写部分只能在“卷末明细”中查找⑬。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1、版本的编辑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文本之一。由于马克思生前没有正式出版这部著作,加上手稿几经流转,手稿从零散发表到全书出版花费了近九十年的时间。其中第一章“费尔巴哈”最为错综复杂,出现了多种结构编排不同的版本,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九种不同的编排方法:梁赞诺夫版(1926年)、郎茨胡特/迈耶尔版(1932年)、MEGA1(1932年)、巴加图利亚新俄文版(1966年)、新德文版(1966年)、MEGA2试刊本(1972年)、广松涉版(1974年)、英文版(1976年)、涩谷版(1998年)和小林补译文库版。因此,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版本编辑的研究是该文稿文本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从组版方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在文稿中只刊印正式文稿,删改、加写和其他信息都在卷末“异文明细”中标注,如2004年MAGE2第Ⅰ部门第5卷编辑小组在《马克思恩格斯年鉴(2003)》上发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先行版。而另一类是将原始手稿以及修改过程等直接印在正文中,尽可能的按照手稿的原样像照片那样把文稿呈现给读者。这类组版方式最典型的就是广松涉版。

这两种编排方式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目前,我国学者也积极参与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版本问题的研究中。例如:清华大学韩立新对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决定为MEGA2第I部门第5卷编辑一部电子版(CD-ROM版)这一最新情况进行了研究。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印刷版的附录,电子版中不但包括了依据原始手稿解读出来的文本,而且,还直接附了手稿的影印件,读者不仅可以自由地阅读和核对手稿与影印件,而且,通过特定的编辑,也许只要按一下鼠标,就可以改变手稿的排列顺序⑭。这个新的改变会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北京大学王东提出我们需要四块铺路基石:新型解释学——新型目录学——新型版本学——新型文本学。通过系统深入展开对马克思文献、历史、理论的综合研究,使之成为一门严格的历史科学、文献科学与理论科学、哲学科学,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理论创新重新奠基⑮。北京大学聂锦芳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考察和辨析,梳理了这一重要的过程,分析了《费尔巴哈》第一章的不同版本以及MAGE2的编排设想和编排顺序⑯。

2、对广松涉版本的评价。关于广松涉编译《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版本的问题,中日两国学者在我国的《学术月刊》和日本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中央编译局鲁克俭认为,在《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出版之前,德国西方马克思学专家陶伯特在1997年已经发表并于2003年汉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版本考证是被公认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结论。根据陶伯特的研究,广松涉版在编译中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对审订者张一兵在解读文章内容提出了质疑⑰。在《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上,日本学者大村泉、涩谷正和平子友长发表了其合作论文《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之编辑与广松涉版的根本问题》,认为广松涉版在复原方法上原封不动的承袭了阿多拉茨基版的错误,使《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水平“倒退了40多年”,并对岩波文库版《形态》的补译者小林昌人以及汉译广松版的审订者张一兵“无条件地赞扬”广松版进行了批判⑱。针对质疑,张一兵在同一期学术月刊上发表了《文献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科学立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基础以及对广松涉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评价等做出了回应。此后,日本学者涉谷正和南京大学张一兵又多次撰文发表自己观点。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也撰文参与讨论,南京大学姚顺良认为,广松涉在研究中提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稿撰写中“恩格斯主导论”,无论是从文献学考证还是从文本学解读中都是错误的⑲。日本拓殖大学大石高久撰文《〈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对广松涉版做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指出了广松涉版在编排的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简介。清华大学韩立新对这部文稿的出版史进行了回顾,并从文稿组版和排序方式上把广松涉版与MAGE版进行了比较,对汉译广松版表示了积极的肯定⑳。

注释:

①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②⑬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③金海民、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意义与方法》,《中共石家庄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④魏小萍:《与国际接轨,我们的差距在哪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国际版第二版与中国合作意向性规划》,《中共石家庄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⑤⑭⑱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问题的新进展》,《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

⑥王东、林峰:《从回到马克思到发展马克思——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关系新探》,《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

⑦俞吾金:《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观念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⑧聂锦芳:《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研究的关系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⑨魏小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讨论》、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⑪[日]广松涉编译,彭曦译:《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⑩⑫⑯聂锦芳:《文本的命运(下)——〈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河北学刊》,2007年第9期。

⑮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⑰鲁克俭:《“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不能无视版本研究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1期。

⑲姚顺良:《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中的主导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⑳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和日本学界对广涉松版的评价》,《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A811

A

1671-2994(2010)03-0011-03

2010-03-25

徐 黎(1980- ),女,四川乐山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文献学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