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山市生态立市战略研究

2010-08-15苏正平李庆雷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保山市生态建设

苏正平 李庆雷

(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 保山 678000)

保山市生态立市战略研究

苏正平 李庆雷

(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 保山 678000)

保山市确立生态立市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十一五”以来,保山市全力推进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并取得初步的成效。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坚持的原则和总体目标任务,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保障保山市和谐社会的构建。

保山市;生态立市战略;存在的问题;保障措施

作为众多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三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流经地,保山市是世界生物保护圈的重要地区和生物富集区之一。同时,随着新型工业化战略、建设滇西边境中心城市目标的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成功有效地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提高环境质量,增加资源总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保山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保山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

“十一五”期间,保山市相关部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

(一)保山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举措

(1)出台政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07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云南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各项工作落在实处,保山市人民政府及时下发了《关于印发“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保山行动的通知》和《关于印发2007年市政府领导负责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市直部门当年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将主要指标纳入重点工作任务进行考核。这些举措,为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保山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保山人民建设生态保山、绿色保山、和谐保山的信心和决心。(2)继续加大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2009年以来,保山市进一步加大了对《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专业法规和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2009年5月以来,保山市利用数字电影为载体开展“环保知识进农村”宣传,共放影913场次,近10万人次观看了宣传片,进一步提高了公众参与保护意识和自然保护法律意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安排部门工作人员参加生态建设及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执法水平。(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环境质量。根据全国、全省关于开展城市环境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的安排部署和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要求,成立了保山市城市环境整治定量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环保局。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水体、大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等得到有效控制,中心城市“烟控区”和“噪达区”创建工作已通过验收。为下一步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打下了基础。(4)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行动。一是制定了一系列减排措施和计划,将省政府下达保山市的减排指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纳入各县区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考核中。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减排项目和企业跟踪、服务、督促、检查,狠抓对减排项目工程进度和重点监控企业的监管,促使企业治污减排设施按时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减排目标任务。三是控制增量、调整存量,将总量控制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环评制度,从源头控制排污总量。四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依法做好重点污染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五积极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建设项目,保山中心城区、各县城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均已开工建设。(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了《保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保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任务分解方案》、《保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各县区也相应制定任务分解方案,明确保护工作的重点地区和重点任务,将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确保了保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序推进。(6)开展乡镇生态创建工作和绿色创建行动。2009年4月,腾冲县猴桥镇、隆阳区板桥镇生态乡镇通过省政府命名。继腾冲县和顺镇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环境优美乡镇后,全市已有6个乡镇获得省政府生态乡镇命名;施甸县姚关镇、隆阳区芒宽乡正在组织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昌宁县湾甸乡、龙陵县龙江乡也正在组织申报省级生态乡镇;全市共有45所中小学、幼儿园被国家、省和市命名为“绿色学校”;保山市的隆阳区永昌镇杏花,腾冲县腾越镇热海、山源、观音塘、秀峰5个社区被命名为省级“绿色社区”。7、启动生态市、县(区)创建工作。保山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创建工作,成立了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召开了保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会议和生态创建工作会议,保山市生态创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2009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保山市举行了保山市生态创建启动仪式,各县区主要领导在会上做了表态,标志着保山市生态创建工作全面启动。

(二)取得的成绩

1、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全市在确保各项造林任务完成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大植树造林工作力度,累计共完成营林造林210.0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79.47万亩,封山育林30.6万亩;义务植树4601.97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61.88%,林木绿化率为67.84%,森林覆盖率比“十五”末增加8.96个百分点。

2、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实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办法,以坡耕地改造为重点,切实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力度。近年来,共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52条,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73.14平方公里,完成总投资1.5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0.57亿元,地方配套0.49亿元,群众自筹0.51亿元。

3、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我市有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龙陵小黑山和腾冲北海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昌宁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和腾冲地热火山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303.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比例达6.6%,按照《保山市环境规划(2004—2020)》的规划要求,到2020年前,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要达到10%以上。保护区积极开展物种近原生地保护、打造新型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高黎贡山中国灵长类研究中心,开展高黎贡山生物标本标准化管理,推进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药物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科研监测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4、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显著提高。为有效提高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我市开展了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在《保山日报》开设了专栏,环保、林业、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部门建立了相应的网站,同时,还以与文学联姻的形式推介保护区,出版了《人类的双面书架》、《时间之痕》、《生命的避难所》、《凝眸高黎贡山》《高黎贡山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第一卷)、《高黎贡山民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第二卷)、《高黎贡山周边社区研究》(第三卷)等一批文学、科普书籍,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深入社会、公众,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创造了条件。

5、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进步。通过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保山市减排工作初见成效,2008年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30吨的二氧化硫、6300吨的化学需氧量减排指标任务。保山市昌宁恒盛糖业柯街糖厂积极探索,采用酒精废醪液同心圆浓缩及固体有机肥技术处理和综合利用废醪液,得到了环保部2008年上半年重点减排项目现场核查西南督查中心以及省政府2008年节能减排督察组的好评。截至2009年10月,保山市共有17家企业开展了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保山中心城区隆阳区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已投入正常运行,扩建工程3万吨/日正在做开工前期工作,昌宁新建1万吨/日县城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已开工建设,施甸、腾冲、龙凌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按照责任书要求,已经动工。

二、保山市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保山市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迄今为止,制约生态保护、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离生态立市目标的实现差距还很大。

1、生态意识有待提高。绝大多数企业经营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意识有所提高,但是尚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2、区域经济总量较小。属于集边疆、民族、山区于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原始积累进展相对缓慢,投入相对不足,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城市化水平总体偏低。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尚未形成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城市(镇)基础设施滞后,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4、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现阶段保山市产业层次低,以传统农业和服务业、资源型工业为主,高载能企业占比大,资源环境压力大,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5、生态建设投入不足。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企业经营状况和生态意识等因素的限制,全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渠道单一;

6、技术与人才较为缺乏。多数企业规模小,科研机构少,科技投入不足,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能力不高,对人才尤其是对高级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

三、保山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保障措施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握生态立省建设和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契机,以“生态资源立市、生态环境兴市、生态农业稳市、生态工业强市、生态旅游活市、生态家园美市”为发展思路,围绕建设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滇西边境中心城市,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生态文化为保障、以生态产业为支柱、以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发展模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保山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坚持尊重规律、善待自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坚持实践创新,注重制度建设,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宣传引导,鼓励全民参与,切实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让全社会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多赢理念,实现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保证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中解决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问题,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坚持市场运作,强化政府调控。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政府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引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推进整合资源,实现统筹兼顾。将生态立市战略与相关规划同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同各部门的专项规划相衔接,整合组织、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资源,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发展。

4、坚持科教支撑,完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切实增强生态县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继续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政策制定工作,进一步完善人大、政协、舆论监督机制,做好生态县建设的政策创新与机制创新。

5、坚持公众参与,加强开放合作。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创建生态县的各项活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拓展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三)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保山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形成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功能体系;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生态体系;促进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文化转型,弘扬现代生态文化,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把保山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文明城市,成为滇西边境生态农业大市、生态工业强市、生态旅游名市。

(四)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保障。第一,组织专家编制《保山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各有关创建部门、单位及专家的充分论证,报市人大审议批准后,由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保各项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第二,建立起从市本级到重点乡镇的创建组织,形成网络,保障生态立市战略的顺利实施。成立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府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全市的创建工作。第三,每年年初确定年度建设目标和任务,采取逐级签订“目标责任制”的形式把任务分解到各县(区)、乡镇及各级各有关职能部门,将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工作业绩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并建立奖惩制度。

2、政策法律保障。第一,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研究现行政策,灵活利用本行业的国家、省对生态市建设等有利的优惠政策,为加快生态市建设服务。同时,争取国家、省重新认识和评价保山市在边疆生态安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战略地位,对保山市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实行政策性倾斜。第二,逐步建立地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生态立市战略实施的激励机制,促使各县(区)及各部门之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吸引和鼓励境内外客商投资参与生态市建设。第三,各级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国家已出台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与规章,依法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市的建设与管理,使生态市建设法制化;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建立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的工作机制,认真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保护及其管理的机制,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3、资金投入保障。第一,各级政府要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努力增收节支,安排一定的地方资金用于生态市的建设,逐年按比例提高。第二,全市和各县区要选择一批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做好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准备和包装,积极向国家、省政府争取上级财政拨款或贴息贷款;各业务主管部门要通过各自的行政渠道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资金投向的倾斜。第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责任分担、利益分享”的原则,倡导股份制、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在发展生态效益经济中实现资本积累和资金滚动投入。第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召开新闻发布会、招商会等招商引资方式,吸引国内、省内经济发达地区个人或企业前来投资开发,广泛争取外商、华侨、台胞来我市投资生态建设工程。充分发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澜沧江等国际河流的作用,在国家、省有关渠道及通过互联网上向世界发布开展生态市建设的消息,争取国外机构的无偿赠款和低息贷款。

4、科学技术保障。第一,充分发挥保山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各级农村技术推广站等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积极探索研究、开发和推广生态市建设的先进技术,建立起为生态市建设服务的科技支撑体系。第二,着力建设一支立足山区、建设山区、留得住的科技队伍,培养一批重视发展生态经济和环境保护,懂经营、善管理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引进一些高科技人才,形成生态市建设的科技后盾。第三,以办好科技信息网络为先导,加强科技信息交换,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扩大科技成果使用交流渠道,加强与各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经验和科技成果,促进生态市建设。第四,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农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工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提高各个领域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在引进外地科技成果的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开发和应用。第五,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经费,逐年提高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生态市建设的相关科技项目。科技主管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三下乡和科技推广、咨询活动,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5、其它保障措施。第一,深化对各级行政领导,特别是对处于第一线的乡镇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培训教育,切实增强生态市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并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技术讲座、培训,使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掌握技术,建设生态市。第二,注重全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即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习俗、行为的建设,为生态市建设提供精神保障。围绕生态市建设这一目标,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树立开拓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律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与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第三,通过各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特别是示范点建设经验的宣传,开展中小学的环境教育,编写广大民众和青少年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教材、书籍、手册,使群众了解生态市建设常识和当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提高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扩大宣传范围,使国内外了解规划实施的重要信息,关注、支持和参与生态市建设。

责任编辑:刘建文

X321

A

1671-2994(2010)05-0128-04

2010-06-28

苏正平(1966- ),男,云南龙陵人,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云南省保山市能源局局长。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李庆雷(1978- ),男,山东东平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保山市生态建设
保山市隆阳区精品咖啡产业发展路径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山市隆阳区10913例妊娠期妇女人体组成成分测定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保山市总工会:入户再遍访 查找问题补短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