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0-08-15张学光
王 晶 张学光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地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保山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王 晶 张学光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地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十一五”以来,在保山市委、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保山市文化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效显著,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保山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保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保障措施
“十一五”期间,在保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的指导帮助下,全市文广新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乘势而上,突出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大力实施综合文化站建设、综合文化室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抓好欢乐乡村大家乐、保山歌曲大家唱、庆祝建国60周年等重要文化活动,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新闻出版、文化市场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保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1、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保山市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市,通过合并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等工作,实现了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增加了编制和人力,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增强科学发展能力,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行政管理工作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在文化新闻出版方面:兴边富民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村级综合文化室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农家书屋建设、送书下乡工程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文化馆、图书馆获得省文化厅改扩建专项经费共300多万元,全市7个公共图书馆完成评估工作。全市913个村委会,已建成各种形式的村级文化室328个,建成率35.9%;五县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全部建成并通过省级验收,建成率100%;组织了“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二是广播电视方面:扎实推进“新时期村村通工程”;数字电影放映工程进展顺利;切实搞好宣传工作和安全播出工作。“十一五”期间,投资2800多万元,完成了大六冲等五个转播台无线覆盖项目建设工程;完成隆阳区癞石头山发射台等三个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完成第一批卫星直播覆盖工程建设任务。至此,保山市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4.88%,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3.95%;完成 5900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全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未发生一起针对广播电视的有线、无线插播和恶意干扰破坏事件,市文广局被省广电局评为“国庆60周年全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先进集体”。
3、积极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活动。一是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创建活动。以隆阳区鲁家屯、兰馨小区,施甸县永福村等作为全市“欢乐乡村大家乐”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以此带动和推进全市此项活动的全面开展。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村级文艺演出队共有459支,有广场250个,每天近2万人开展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文化成果。二是公益性文化试点工作成果丰硕。开展了“综合文化站建设”、“综合文化室建设”、“2131二期工程”、“百万村民共用共享信息活动”、“私接地面卫星及接收设施问题治理”及“村村通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的试点工作。国家广电总和局省文化厅将保山市定为云南省首批数字电影放映的试点。保山市是云南省最先全面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市,结合转星工作一次完成了私接地面卫星及接收设施治理任务,获得了省广电局的好评。三是加强了文艺团队建设。在“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创建活动中,文艺团队送戏下乡及下基层辅导文艺活动4000余场。举办腾冲火山热海文化旅游节、昌宁千年茶乡商贸文化旅游节、隆阳区商贸文化南方丝绸古道旅游节、啤酒狂欢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扩大了保山市的知名度。
4、重要文艺演赛成绩喜人。在首届中国“兰花小姐”评比中,保山市两名选手分别获才艺展示第一、二名和“优秀兰花小姐”称号;舞蹈《簸箕宴》代表云南省参加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获金奖;在“云南省第六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舞蹈《阿昌女子蹬窝罗》、女声小合唱《金布朗摇篮曲》、男声四重唱《美酒敬亲人》分别获云南省社会文化“彩云奖”金奖、银奖、展演奖和组织奖。在云南省首届“大家乐”群众文化广场舞蹈大赛中,舞蹈《大家一起瓜砌勒》荣获金奖,舞蹈《跳起不怕脚踏皮》、《蹬窝罗》荣获银。在“首届云南少数民族酒歌大赛”上,《朋友来了要喝酒》获最佳形象奖、《相见恨晚》获最佳歌曲奖、《阿哥喝酒妹来陪》获优秀歌手奖。在全省新农村文艺汇演中,大型歌舞剧《腾越乡风》、农装展《农装喜秀丰收景》获创作一等奖;表演唱《花红柳绿游新村》、傈僳族四人组合《赶马调》获创作二等奖;表演唱《花红柳绿游新村》、女声独唱《走进新农村》和舞蹈《窝罗乐》获表演三等奖。市专业文艺团队对外演出50场,到了新西兰、上海等地,观众40800人次。
5、电视新闻作品纷纷获奖。电视纪录片《记忆的伤痕》获中国广播电视影视大奖、第20届星光奖,《独角01号》获第五届《城市之星》电视节目社教类一等奖、国家广电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保山日报》被评为全省报刊出版质量最高奖A类,有二十多篇新闻作品分别获云南新闻奖、云南报业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
6、系列庆祝活动丰富多彩,气氛喜庆热烈。2007年,组织演出了“保山市‘三万三讲’活动表彰推进会《和谐金秋》文艺晚会”,保山市第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大赛,推出了《苗岭天风》、《窝罗乐》、《阿吉阿卓的夜晚》等一批新的文艺精品。2008年,《古道飞歌》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云南省第十届新剧(节)目展演,荣获一等奖;2009年,承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歌咏晚会《保山颂歌》,有9支合唱团及市艺术团共计1000余名演员参加了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成功组织“花市欢乐大看台·保山歌曲大家唱”活动;在第六届中国·保山南方丝绸古道商贸旅游节澜沧江啤酒狂欢节期间,组织筹办了“花市欢乐大看台·保山歌曲大家唱”比赛活动。
7、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完成了文物普查,古迹文献整理、遗址遗迹重建、维护修缮,文物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编辑出版了《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面实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对全市72个乡镇,911个行政村进行了普查工作,野外调查覆盖率为100%,完成率为100%;完成了《保山碑帖精选》、《魅力保山》、《滇西抗战史证》、《五个历史文化名乡介绍》等研究书籍的出版发行工作;共投入经费3600多万元,对国殇墓园、艾思奇故居、李根源旧居、腾冲文庙宝峰山摩崖石刻、绮罗文昌宫、198师纪念塔、得胜碉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进行了保护维修等工作;成立滇西抗战研究会;中美合作完成“人类与环境博物馆”;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凉山州博物馆联合举办“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展”;“中美合作——高黎贡山人类与环境展”开展。市博物馆、腾冲柏联和顺滇缅抗战博物馆、龙陵抗战纪念馆获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对全市12个民族文化保护区,18个民族艺术之乡、71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做了针对性保护工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昌宁苗族服饰习俗”一期保护工程顺利实施,“佤族清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8、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加大协调指导力度,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民俗文化和特色文化进一步得到挖掘和保护;影视拍摄基地作用逐步显现;节庆文化不断提升。金鸡彩陶、芒宽刺绣、腾冲玉雕、龙陵黄龙玉、象达纸伞、昌宁苗族服饰等县域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得到进一步推动;保山奥新体育中心、中国远征军198师纪念广场、和顺小巷建成投入使用;和顺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已进入公示阶段;高黎贡山书画院稳步发展;《我的团长我的团》、《滇西1944》、《翡翠凤凰》等电视作品与广大观众见面;“保山南方丝绸古道商贸旅游节暨端阳花市”、“腾冲火山热海文化旅游节”、“澜沧江啤酒狂欢节”等节庆活动成功举办;新华书店、网络公司、华丰数字电影放映公司、保山哀牢艺术团、高黎贡山书画院等文化企业显示出经济效益;引导网吧产业健康发展。2009年,全市文广系统文化产业统计总产出5.32亿元,比去年增1.33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01亿元,比去年增1.32亿元,分别增长33.33%、78.11%。
9、文化市场管理日益规范。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扎实推进,为社会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和消费;全面落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各项工作;加强了对印刷行业的日常监管。成立了网吧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继续开展“文明网吧”创建活动,聘请“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在全市网吧全部安装“计算机监管平台”、“封堵色情”等过滤软件;组织开展“反盗版天天行动”、“娱乐场所专项治理”、“网吧专项治理”、“扫黄打非”等专项整治行动;举办了全市42家印刷企业业主法律法规培训班;组织举办保山市首届优秀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评奖活动。
二、保山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解放不够。局部地方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县区发展不平衡;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少数干部观念陈旧,方法不多,无法打开工作新局面;少数人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工作质量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系统内执行力、创新力仍然有差距,部份地方存在有项目、有资金仍然办不好事的问题;乡镇文化站仍然存在专干不专职,业务不精,活动难开展的问题等;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产品指令性生产方式形成的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三重三轻”现象尚未根本消除。
2、文化体制滞后。文化管理体制的计划经济色彩较浓;文化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对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的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文化中介机构及经纪人不足;文化单位内部改革缓慢,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普遍缺乏活力。
3、对公益性和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文化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投资渠道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吸纳社会资金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和资本市场支持不够,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程度低,文化的资源优势还未有效地转化为文化发展的优势。
4、文化基础设施的布局不合理,建设滞后。保山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在布局、规模、建设标准等方面均不适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和省要求“十一五”期间至少60%的村委会要建成综合文化室,全市需建548个,但国家和省对此没有补助资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近几年来,国家对村村通建设的投资较大,但地方节目的覆盖率难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文物保护、抢救难度较大,投入不够,市级非遗传承人补助尚未落实。
5、文化产业规模小,培育缓慢。目前,保山市的文化产业大多属于复制或消费型,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综合实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和辐射带动面宽的大型综合文化项目;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发展还不均衡;在资金、项目安排方面,国家、省的补助、项目主要集中在边境县,内地三县区获得的补助资金较少,县区间的发展很不平衡。
6、人才缺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经营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高级管理、经营人才、文化经纪人、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现有文化人才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人才瓶颈制约着保山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市县两级专业文艺团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三、加快保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
1、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挥先进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紧紧围绕保山市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人为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实现保山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做出重要贡献。
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质量,提升产业效益;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流通、消费方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具体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是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二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三是继承借鉴和改革创新相衔接的原则。四是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原则。五是分类指导和有序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3、发展战略。(1)文化经济战略。积极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增强经济的文化内涵,促进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增长进一步加快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形成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2)龙头带动战略。加大对保山市文化优势企业和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约化、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3)品牌特色战略。积极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扩大保山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保山文化的知名度。一是精心打造六个“文化品牌”:以哀牢文化、腾越文化、永昌文化、侨乡文化为代表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以滇西抗战为代表打造革命历史文化品牌;以少数民族风情风物为代表打造民族民间文化品牌;以腾冲火山热海、高黎贡山、怒江大峡谷等为代表打造山水文化品牌;以邓子龙、李根源、艾思奇等为代表打造历史名人文化品牌;以兰花、翡翠、玉佛以及现代传媒、文化娱乐、艺术演出等为代表打造商业文化品牌。二是实施“六大文化精品工程”:即文化旅游工程、文学艺术工程、广播影视工程、民族工艺工程、歌舞戏剧工程、图书报刊工程,带动全市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市场的普遍繁荣。(4)科技创新战略。促进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加大对高新技术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5)人才聚集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名家和文化大师,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推动保山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4、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将其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进一步强化对文化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文化产业专门工作机构的建设,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保障。(2)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指导各区县深入研究,全面、准确、系统地把握国家、云南省和保山市制定的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各区县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调控作用,促进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3)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体系。把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上升为法规,使文化产业纳入法制化的发展轨道;加强文化市场法规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法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4)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做好《保山市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的评估检查工作,对照评估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加强贯彻实施力度,确保“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各项目标和重大项目的完成。同时,积极开展“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并突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5)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和完善以许可制度、备案制度、进口文化产品内容审查制度相结合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加快文化产业各领域的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制订、宣传和实施;根据文化产业各门类的特点,开展文化企业等级评估和资质认定工作,提高文化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制定保山市重点扶持文化企业的管理办法,为落实国家对文化企业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提供依据。(6)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坚持分工负责与齐抓共管、日常巡查与技术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高效、便捷的全市文化市场监控管理体系。扎实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以打击盗版为重点,严厉查处和制裁破坏文化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维护诚信、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7)指导组建行业协会。发挥好行业协会在行业规划、行业协调、行业管理、行业自律、行业培训、制定行业标准、维护行业利益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联系文化产业界的桥梁和纽带,努力形成文化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8)建立健全发展文化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制定完善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管理办法;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评级制度,提高诚信企业的知名度和贷款授信额度。(9)加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训及使用。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重点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创意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完善文化产业人才职称评定制度。鼓励文化单位与高等学校合作举办研修班、培训班,鼓励文化企业设立文化研究院;鼓励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10)构建通往国际市场的平台和渠道。提高对外文化贸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协助文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建立海外贸易基地,利用国外大型文化活动扩大保山市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协助和指导企业做好海外市场的权益维护工作。
责任编辑:刘建文
G114
A
1671-2994(2010)05-0120-04
2010-04-28
王 晶(1968- ),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地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
张学光(1963- ),男,云南隆阳人,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