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前影响我国单个农户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因素

2010-08-15张中元马远青岳建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补贴农户农产品

张中元 马远青 岳建林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政教室,陕西 西安 710025)

浅析当前影响我国单个农户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因素

张中元 马远青 岳建林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政教室,陕西 西安 710025)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面对我国农业生产力低下、资源浪费大、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的现状,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单个农户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的成因很多,诸如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农业是否实现了规模经济、农业科技的应用、政府的土地补贴等。降低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需要在加强农户与外界沟通、实行农地制度创新、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政府补贴政策的落实等方面下功夫。

中国;单个农户;生产成本;农民增收

农业生产成本是指农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农产品生产成本是指生产者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农产品所支出的费用的总和。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即单个农户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农产品所支出的费用的总和。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3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①如何切实有效的降低我国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普遍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已成为经济界与政治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对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分析只停留在宏观领域,本文从农产品生产成本对农民增收的意义着手,强调对单个农户生产成本的微观分析。

一、影响单个农户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生产成本看作是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总和,划分依据是资本各部分对价值增值的影响。而在现实中,生产成本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范畴,农产品价值的这个独立的部分所代表的既然是农产品中所包含的资本耗费,因而它必须通过流通过程从农产品的售卖价格中收回来,它是农产品售卖价格的最低界限,而且,在现实的市场中,我们考察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还要考虑许多潜在的两者(C和V)都影响的因素,因此,模糊两者概念上的区别,将C+V看作是一个整体从微观角度对单个农户生产活动中影响其生产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单个农户生产同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信息化浪潮高迭的社会,信息对各个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有效利用信息,把握先机,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同样,对农户来说,把握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单个农户之间获得信息的成本不可能是相等的。

1、获得信息的成本的不同。在我国,由于农业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农户比较分散,各个农户获得信息的成本是有差距的。例如,很多农户在同一市场出售农产品,交易市场一般都在城镇,那么,住在市场附近的农户显然比住在郊区的农户和偏远山区的农户信息灵通,其实现农产品价值所耗费的精力也比郊区和偏远山区的农户要少很多;相反,他们若将节省下来的精力用于农产品的扩大再生产,获得的利益显然要比郊区和偏远山区的农户要多,成本也要低,若和再生产出来的产品平均起来,成本就更低,这种农户获得信息在距离、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生产成本的不同。也就是说,郊区和偏远山区的农户若要获得和市场附近农户一样的信息,他们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修路以缩短进城的时间、买便利的交通工具和获得信息的工具等。据交通部报道,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虽然已达到333.56万公里,乡镇通达率达到99.4%,但目前全国还需解决1330个乡镇通油路(水泥)路,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需解决8590个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需解决15438个建制村通公路。②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农村交通条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改善,但单个农户之间运输成本和获得信息的成本依旧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2、对信息的反应影响生产成本。如果说第一点是“硬实力”(外在环境)的话,第二点就是“软实力”(农民的科技意识)了,因为农民对信息的反应,既取决于他们在时间上的意识,也取决于他们对信息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即科技意识。科技意识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包括农民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要求和态度,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和解释等内容。科技意识较强的农民,往往对信息反应快把握准;相反,没有科技意识或科技意识不强的农民,则对信息的反应较慢或无法把握。这是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同造成他们对信息反应的不同,在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兴杰、罗天莹、张开云的调查中,有42.8%的农民认为掌握科技知识“非常重要”,31.2%的农民认为“比较重要”,还有26%的农民认为掌握科技知识不重要。③假如有A、B两个农户,对某种有限的随市场变化较大且对同一农产品生长起较大作用的稀缺性肥料(如牲畜饲养厂所产的原生态肥)价格信息的反应,由于市场价格是不断变动的,A认为今天市场上这种肥料价格已经是他的理想价格,就买了这种肥料;而B则预期今天市场上这种肥料价格不是理想的,明天会比今天低,结果两天价格有差异,那么,无论谁的预期是对的,两人所购买的生产原材料价格肯定不同,这样就影响了他们的生产成本。

3、行业信息使农产品生产者的机会成本增大。生产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因生产一种产品而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利益损失。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农户选择某一新的产品生产,就会付出进入这个行业需要的信息成本。有些稀缺性的产品(如人参等一些珍贵药材)生产的行业信息是垄断的,进入的成本大多是沉没性的,同时,由于生产者对新产品技术的生疏,也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增加。

(二)农业是否实现了规模经济影响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所谓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企业因扩大而在经济上获得利益的现象。就农业来说,在所有投入农业生产的要素,如土地、劳动、资金等,都按同一比例增加的条件下,若产品收益以更大的比例增加,从而企业比例报酬递增,则称之为实现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相对于边际成本而言的,边际成本递增,规模就不经济,边际成本不变,也不是规模经济,只有边际成本递减,才会形成规模经济。目前,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还难形成,其原因有:

1、土地制度的约束。将中国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的主要因素就是土地使用权制度。国家将土地承包给农民,农民不能将其出售。这一制度影响了利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土地流转政策,但离切实实行还有很大的距离。在沿海农业较发达的浙江省实行的土地流转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浙江省有一个村,在部分农户不愿意的情况下,按每亩238元的租金强行收回245亩土地,然后以每亩300元价格转包给外地老板,搞海水养殖,引起农民不满,导致联名上访,并由此带来许多不良后果。这些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不良后果不解决,土地的有序流转就无法进行。而土地无法有序转包、无法集中到一块形成规模经营,也就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减少生产成本也就无从谈起。

2、农村人口比例不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拥有太多的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70%,而美国仅有5%的农业人口。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土地细分,责任到人,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但农民要小康,靠一家一户的土地产出比较困难,不少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这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中国农业的希望在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资本化运作,应该创新机制,支持土地相对集中,以规模优势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3、农村土地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平原12%,丘陵9.9%。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地面积狭小,在山区一般呈梯田式分布,机械化无法施展,进行大规模的耕种消耗的人力、物力与地势较平坦的平原相比而言较大,生产的边际成本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上升,这样总成本和平均成本就会上升,无法实现规模经济。

4、农村农产品市场要素和体系不健全,农产品有效外销渠道还没有完全形成。从国际市场看,根据中国投资咨询网报道,2010年1月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38.7亿美元,进口额为53.6亿美元,贸易逆差14.9亿美元。2009年1~10月我国进、出口的谷物、棉花、食糖、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饼粕、蔬菜、水果等八项农产品中,只有饼粕、蔬菜、水果三项出口量大于进口量,贸易逆差为148.7亿美元,而且经常受到相关国家的反倾销投诉,国际销售情况不容乐观。从国内市场看,农民销售农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除了等人上门与进城卖之外,很多人不知道还有其他销售渠道。目前,城镇的农产品流通设施没有纳入城镇规划加以建设。产品市场建设滞后,不能把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及时快速地汇集起来,解决农民进入市场,顺利销售农产品问题。同时,各类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得不到及时的收集整理,有效信息严重缺乏,产销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的突出。农民卖产品主要靠马路信息,哪里的农产品好卖,大家就都到那里去,市场容易饱和,盲目性很大。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网络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普遍实现农产品网上订单和网上交易的现代销售方式仍然任重道远。这样,由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没有达到平衡,或虽达到平衡,但由于信息闭塞、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无法实现正常的产品流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无法外销,价值实现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规模生产也难形成。

(三)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影响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1、农业科技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和应用。目前,虽然科技下乡的力度越来越大,已经惠及了许多省、市和地区。如近几年盛产红花、大蒜、黑加仑、草莓等农产品的吉木萨尔县加快优势资源转化的步伐,仅庄子公司一家就研发出了十几种新产品,且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具市场竞争力。但全国农业的科技投入还处在较低水平,农业科技普及率不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才达到50%,还处在较低水平,而目前美国农业技术转化率在85%以上。④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导致农产品价格抬不上去,肥料、农药等农产品生产的原材料价格却不断攀升。

2、科技人才流失。第一,农业高层次人才比例较小、数量偏低,使得农业科研工作总体上深度不够,后劲不足。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数量较少。博士在我国农业科研专业人员中仅占1.77%,硕士仅占5.75%,农业院校毕业生真正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不到1/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相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比例更少,只占美国的1/20、日本的1/10。第二,在许多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非正常流动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例如,甘肃农业大学培养的27名畜牧业硕士研究生在几年之内全部调走。又如,1998年到2008年,陕西某农业科研单位流失了10多位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单位出资委培的3名博士和1名硕士。从陕西省一些农业科研单位来看,大多数单位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流失人员多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课题骨干,或具有硕士、博士以上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第三,农村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现象突出。据统计,我国在2009年末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总数为1.49亿,在农村居民的人均现金收入里,外出打工占了40%,售农产品等家庭纯经营只占49%。⑤

3、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据有关统计资料,2007年,我国西部12省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劳动力仅占劳动力总数的11.12%,小学或不识字的为42.0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81%。也即是说,近90%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在初中或初中以下。据有关专家推算,今年我国农民平均文化程度也只能达到8年(初中水平)左右。这些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对一些新技术的掌握难度较大,许多是科技人员讲了当时会,技术人员一走,有些技术细节就不会了,也有一些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原理不会,不能举一反三,从而导致农业技术应用推广难。

4、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少,质量不高。同样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由于科技含量的不同,就会导致收益不同。例如,2009年10月,日本首次研制出转基因蓝玫瑰,投入市场后其价格比其他颜色的玫瑰高,生产成本没变,但由于加大了科技投入的比例,收益却增加了。

(四)政府的土地补贴影响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国家对土地进行补贴,但由于地方政府运行效率低下、管理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规范性,导致农户之间受益不公平,它们各自的生产成本也就有了较大的差异。

1、国家对土地没有形成级差补贴。对大众性农产品如小麦、大米来说,由于竞争和政府管制的作用,全国市场价格基本是一致的,就同一地区来说,由于政府对不同的土地(优等地、中等地、劣等地)补贴是一样的,没有形成级差性补贴,土地级别不同的农户生产成本显然不同,拥有优等地的农户的生产成本显然要比中等地和劣等地的农户要小。

2、各地补贴标准差异较大。由于地方财力以及计税面积和标准面积的差异,不同省份、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补贴标准都有很大差距。上海、北京等地的种粮直接补贴标准每亩超过50元,江苏省水稻亩均补贴20元;山西玉米亩均补贴5元。省际间人均粮食直接补贴金额也相差较大,四川省享受直补的农民人均补贴8元,辽宁省人均25.66元。这样,就会造成了农民种地付出的成本不公。

3、国家颁布的补贴标准在部分地区落实不到位,补贴方法混乱,造成不同地区农户受惠程度的不公平,社会监督困难。第一,财政补贴支农总量偏小。目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水平不高,补贴总量根本达不到WTO《农业协定》中“黄箱补贴”允许的8.5%的水平。第二,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例如,在某乡镇,国家政策规定给每户每亩补贴30元,结果只发了4元。还有水稻良种补贴是按照种植面积发放的,实际上成为水稻种植补贴,未能真正与良种推广结合起来。小麦、玉米、大豆良种补贴则多是采取供种企业招标,对农民有的给钱,有的发补贴券,有的是按差价供种,农民见种不见钱,操作方式也不规范。第三,农机具购置补贴操作程序比较繁琐,要经过大小七、八道程序。这种混乱的情况造成农民生产成本下降幅度较小,享受到的优惠实际上大打折扣。

二、降低我国单个农户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单个农户的生产成本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从降低农户生产成本的角度出发,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户与外界沟通的渠道

信息在农村的流畅是实现农户与外界沟通的最基本途径。目前,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实施的村村通公路和电网以及通信光缆建设,对农户了解外界信息有着积极的作用,极大地方便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扩大了农户在本市或本省销售农产品和获取信息的范围和渠道。但与国内其他省区以及国际市场的信息渠道依然没有完全打通,因此,加强国际互联网在农村的建设和普及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由于中西部农村农民居住较分散,可以以村为单位,先将网点搞起来,以便农民及时了解信息。

(二)创新农地制度,实现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发展

要加大力度,推进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调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口比例;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改变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观念;转变农业经营模式,改革农业的市场运行机制,从而使农村富余人口向第三产业和由于农村规模经营而产生的各种衍生产业,如农产品的原料配送、收购、包装、运输等服务性的行业转移,实行集约化生产、外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三)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第一,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着力培养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农业科技在农业中得以运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第二,要把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作为基础工作,继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的力度,并重点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断层和延伸不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第三,要把建立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作为重要工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进,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示范项目,把课堂摆在田间,使科技示范园区由“领导看”变成“农民学”的阵地,真正发挥示范性、推广性和辐射性的作用。第四,把农业标准化生产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加强对生产者和加工企业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引导他们按标准化生产。

(四)全面落实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农民的收入

提高政府对农业补贴政策的透明度,同时,对补贴政策实施有效的监管,防止运行过程中产生腐败问题,使政府对农民的补贴落到实处。同时,针对地区的差异实施级差性的补贴,避免地区性差异扩大化。第一,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政策法规,使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成为一项长期和稳定的制度。第二,建立农业补贴综合管理体制,以解决目前农业补贴多头管理以及在使用中的“跑、冒、滴、漏”的问题,确保国家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到农民手中。第三,在补贴对象上,要逐步实现从全面补贴向重点补贴的转变,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即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补贴到关键区域和重点品种上,以强化其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进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注释:

①《西安晚报》,2010年2月25日。

②新华社,2010年2月22日。

③张兴杰、罗天莹、张开云:《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技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广东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430位农民的实证调查》,《晋阳学刊》,2007年06月。

④《新华网》,2009年9月26日。

⑤《解放军报》,2010年1月22日。

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

责任编辑:刘建文

F326

A

1671-2994(2010)05-0111-04

2010-08-13

张中元(1952- ),男,河南延津人,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远青(1981- ),男,河南信阳人,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军事经济思想与实践。

岳建林(1981- ),男,河南信阳人,解放军96365部队组织科干事。研究方向:军队组织工作。

猜你喜欢

补贴农户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