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与打造坚强的战斗堡垒
2010-08-15中共玉溪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云南 玉溪 653102)
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与打造坚强的战斗堡垒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云南 玉溪 653102)
在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中,如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战斗保垒,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云南省玉溪市的经验看,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抓组织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和治穷致富的能力;要在调结构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积极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
“三个一”主题活动;玉溪市;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经验
孔祥庚同志在中共玉溪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要认真实践“个人形象一面旗”,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工作热情一团火”,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谋事布局一盘棋”,始终当好群众的主心骨。江川县明星村党总支、华宁县甫甸村党总支、红塔区古城村党总支认真贯彻中共玉溪市委的精神,在深入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中,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组织者,成为引领农民群众治穷致富的坚强堡垒。为能从这些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中找出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课题组就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抓组织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能力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特别是治穷致富,到底要从哪里抓起?江川县明星村、华宁县甫甸村、红塔区古城村的实践证明:从抓组织建设入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改变贫穷落后的牵引力和推动力。抓基层党建,应着重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1、抓班子建设,提高综合素质。明星村党总支、甫甸村党总支、古城村党总支抓班子建设的共同特点是从抓学习入手,党总支书记带头学习并组织村“两委”成员、党支部委员学理论,学科技,着力提高村组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科技水平。在学习中总支一班人形成了如何当好村官的共识:一是为民办事不遗余力。当官的价值不在于官大官小,最宝贵的在于老百姓是否认同。要使老百姓真正信任我们、信服我们、信赖我们,就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以民忧为压力,以民忧为动力,以民忧来自省,竭尽全力去为民办事。如果只当官不干事,绝不是好干部。二是为民办事不能带私心,不图回报。有私心,就不能头脑清醒,就不能秉公办事,就不能理直气壮,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为民办事只图对人民有利、有用,只图让群众方便、快捷,只图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目的就是要报“民”而不是等民“报”,群众利益就是村党总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要勇谋齐兼,善谋敢为。要立足环保目标和本村的发展情况,善于发掘可行性较强的项目,整合各种资源,走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子。对分管工作不仅要有敢想敢干的勇气和魄力,而且还要珍惜资源,用好家当,肯干、实干、不蛮干。四是做农民创业致富的“领头羊”。要善于应用新技术、新信息,为群众做出示范,提供致富点子和项目;自己不会富,不能当干部,只会自己富,不是好干部;既会自己富又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才是群众欢迎的好干部。
2、维护两委班子的团结,团结干事得人心。团结出成效,团结是干好工作的基础,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团结是班子建设的永恒主题。从全局讲,从大的方面来说,团结是我们党的生命,是我们事业顺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基本保证。从局部讲,从一个单位和组织来说,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才能使大家同心协力,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带领广大群众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明星村、甫甸村、古城村两委班子正是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努力干事,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所有班子成员都是村民投票高票当选。
村两委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农村社会稳定、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团结好不好,关系到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明星村、甫甸村、古城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团结做到了“六个互相”:人人都有长处,互相学习;人人都有尊严,相互尊重;人人都有难处,互相关心;人人都有失误,相互体谅;人人都有短处,互相提醒;人人都有美德,相互谦让。在现实生活中,村两委班子成员不仅是工作上的亲密同志,而且成为了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彼此了解性情脾气、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等,对工作以外的影响情绪的因素也能及时沟通,生活上互相关心,使班子感情交融,心心相印,互相体贴,紧密合作。有了这种基础,即使工作中出现不同看法也容易统一,甚至有点误会也能相互谅解,做到了相互信任不猜疑,彼此支持不拆台,分工负责不越权。同时,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及时反映群众的意愿,主动关心群众疾苦,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努力让群众持续得实惠、生活更幸福。
3、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抓好“三培养三带动”工程。把“三培养三带动”工程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等形式,增长党员见识,提高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近年来,明星村把25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5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9名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目前,明星村共有党员致富带头人34名,其中村组干部19名。党员带头致富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二是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全部上岗履责。按照“合理设岗、评选岗位、公示明岗、考核评岗”,与村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抓好“党员示范户”活动。定期评选“党员示范户”,建立“党员示范户”档案,给予示范户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和服务,同时,要求每户示范户帮扶2户以上的困难户实现脱贫致富,使党员真正成为致富“领头雁”。目前,明星村、甫甸村、古城村都有一批“党员示范户”。
4、制定规章制度,使村务党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在以制度规范行为上下功夫,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制定完善了《村党总支委员会职责》,《村民委员会职责》,制定完善了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制度、村委会民主评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等多项制度,并强化监管,抓好落实,严格奖惩,保证了党员干部有章理事、按章办事、规范做事;形成了“书记全盘抓、村‘两委’分工协调”的工作机制,坚持大事商量,小事通气。对职责内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扬好村“两委”分工负责制和集体领导的优势,有效避免决策失误、工作失误。
5、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打造坚强的战斗堡垒。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明星村、甫甸村、古城村村党总支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视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契机,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开展得有声有色。创先争优活动最大特征是实践性,最大要求是在行动上下功夫。创先争优重在实际行动,重在取得实效,务必在干好事、干实事、干群众欢迎的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检验活动成效的最终标准,就是看有没有促进科学发展,有没有为民办好事实事,有没有赢得群众好口碑。
明星村党总支明确提出了以“创先争优活动作表率,生态发展促和谐,建设高原湖泊生态村”为主题,以“建设抚仙湖畔一流生态,打造最适宜居住的生态旅游新明星”为目标任务。在保护环境上创先争优,在生产发展上创先争优,在带头致富上创先争优,在文明和谐上创先争优。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古城村党总支积极探寻上级要求与古城村村情的结合点,制作了“古城村‘创先争优’征求意见调查表”,开展了民意调查,以户为单位向全村所有老百姓家中发放调查表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对群众在房屋建设、道路建设、生活用水、环境卫生、土地规划、配套健身设施、出售土地款的分配、农村养老保险、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科学种田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党总支认为中肯实在,可操作性强。为此,党总支提出把“做老百姓想做的事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化,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抓手,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把为民执政、做老百姓想做的事情,加强基层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同时,还确定了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要求:要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上下功夫求突破(重点发挥好三方面的作用:政治上的领导核心作用;思想上的教育引导作用;经济上的引领作用),要在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求突破(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建强支委班子,提高素质和能力,使支委班子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要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求突破(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使每个党员有岗有为,有为有位,争当先进有目标,争创优秀有方向;用目标考党员、管党员、促党员,让党员争当先进有行动,争创优秀有干劲;加强党员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切实开展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活动,让党员争当先进有舞台,争创优秀有路径,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先锋模范;积极稳妥做好组织发展工作)。通过实践这些主题和要求,把创先争优的功夫下在行动上,充分调动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积极性,确保争当先进有机制,争创优秀有动力,使创先争优有计划、有节奏地持续推进。甫甸村党总支把重点放在“争”、“创”上,着力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把党员、干部的劲头聚焦在“干”字上,把功夫下在行动上,力求在组织建设群众收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新突破。要求党员要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干,带着强烈的责任去干,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干,带着坚定的立场去干,成为群众的主心骨,科学发展的先锋。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立足村情调结构。甫甸村地处低河谷地带,立体气候特征显著,寒热资源较为丰富,同种水果可以提前30天成熟。但由于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长期固守好田好地栽粮食、劣地山坡种荞子、村前屋后种蔬菜等生活习惯,虽然一年四季忙个不停,却摆脱不了贫穷落后面貌。
村党总支书记带领党总支一班人深入研究村情,剖析落后根源,寻找致富门路,本着靠山吃山的原则,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转化潜在资源优势上下功夫,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由党员干部带头,种植能手、致富能人带动,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村民小组种植柑桔4840亩,人均达1.7亩。2009年,柑桔面积发展到4840亩,人均达1.7亩。柑桔产量13000吨,实现收入2340万元,平均每户达3万元,人均达8400多元。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村民小组种植优质核桃2800亩,户均达到4亩多,产量40吨,产值160万元。其中小铺子村民小组98户496人,家家种核桃,每年仅核桃收入上万元的有40多户。该村种植大户陈华富从1997年承包66棵核桃树起步,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成了远近闻名的核桃园老板,1997年他的核桃收入仅为1.8万元,2007年达48万元,10年间收入增长了27倍。周云昌老人靠11棵核桃树,每年收入2万多元,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同时减轻了子女的负担。
产业结构的调整,涌现了李家碧、单家明、陈华富等一批种植大户,经营规模少则几百亩,多达上千亩,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的发展态势。生态产业的发展,使绿色植被率从50%上增至95%以上,水土流失逐年减少,植被涵水量增加,2010年,在100年不遇的大旱面前,也只有个别村庄出现严重缺水的现象。
2、立足环保调结构。保护抚仙湖是玉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为了减少甚至杜绝来自农药、化肥对湖水的污染,明星村痛下决心,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几年时间里,这个耕地总面积3450亩的村子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面积达3300多亩,村里95%以上的耕地都变成了生态林地、人工湿地。基于此,村委会制定了《明星村产业结构调整奖励措施》,以发展特色经果林、鱼繁育、餐饮文化、旅游等为重点,大力发展养殖、花卉、蔬菜等农业产业,并把“明星铜锅鱼”做成餐饮文化品牌,推向省内外。时下,全村有800多人在外经营铜锅鱼等特色餐饮,凭着“一口铜锅闯市场”,在北京、四川、西藏、昆明等地开办铜锅鱼餐饮业,每年为明星带来5000多万元的收入。全村的私人存款达6000多万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28元。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甫甸村在柑桔、核桃产业发展后,党总支引导村民围绕生态建产业,依托连片的桔园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产业。与之配套的林下土鸡养殖及农家乐也开始崛起,目前已发展林下养殖大户10户,畜牧业收入从2000年103万元增加到177万元;发展农家乐8户,生态休闲旅游业正成为甫甸村的又一特色新兴产业。
明星村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依托湖泊,打造明星生态旅游村的经济发展之路。筹集资金,改造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打响旅游品牌,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29.5亩的碧云文化广场,绿化面积近8000平方米,设置了群众健身设施设备一套12件,建设标准篮球场一块,安装抚仙湖娱乐设施两套,进一步盘活了旅游资源;绿化荒山面积达1000多亩,建成AA级风景区;大力挖掘明星渔洞的发展潜力,积极进行修缮改造,再现车水捕鱼奇观;铺设人工沙滩,丰富水上娱乐项目,进一步增加了旅游人气,打响了明星旅游品牌。投资300多万元在抚仙湖面山建设了八角园、银杏园、杨梅园、樱桃园和1个生态林园区,形成了吸引游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生态产业发展后劲、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关键,甫甸村党总支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抓紧抓好。
1、切实抓好生产基础设施建设。2004——2009年,全村共筹集建设资金3915万元,完成各类工程建设115件,建成沟渠38000米,修建水池和小水窖1090口,使66.7%的果园实现了设施浇灌,其中,实现喷灌2500亩,每亩节水90立方米、减少劳力19.3个,降低生产成本817元,大大增强了产业发展的后劲。
2、切实抓好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为解决群众关心的“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多方筹集资金20多万元,用于学校和村级卫生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群众的就医条件。二是争取贴息贷款470多万元,发动群众自筹资金1500多万元,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拆建重建房屋210户,既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又推进了文明生态村建设。三是为保护生态,改变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三配套”工程,建沼气池580口,配套率达95%;硬化村内道路5万平方米,硬化率达97%;设置垃圾集中堆放点23处,并对每户门前及村内道路进行绿化,推行门前三包,全村绿化面积达90%以上。
3、切实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动群众自筹资金近8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3900平方米的多功能科技文化活动室9所;实施有线电视和电话村村通工程,电话普及率达60%以上。
四、引导非公企业助推新农村建设
平坦宽阔的道路、古朴崭新的房子、绿意盎然的村庄、热情洋溢的笑脸,这就是现在古城村委会留给人们的印象,这与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前有着天壤之别。古城村回答了没钱怎样建设新农村这一难题。古城村的改变,源于古城有一个优秀的党总支、有一支优秀的党员队伍,正是在他们的带领和努力付出下,古城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2007年,红塔区委、区政府将古城列为北城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当时的古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开展新农村建设阻力重重,但古城村党总支意识到这是一次改变家乡面貌的难得机会。为此,村“两委”班子找专家、做调查、搞设计、出方案,两个月后,新农村的美景已跃然纸上,但最大的问题却摆在眼前:没钱。古城没有集体企业,村委会无集体收入,面对七个项目两千多万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怎么做?是对村党总支的严峻考验。开弓没有回头箭,古城村党总支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等、靠、要建不成新农村,如果没有一种突破和超越,没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要建设新农村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古城村开始了古城特色新农村的建设:一是打破村组之间的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建盖新房;二是利用村里劳动力资源,自己组建工程队进行施工,节省施工费用;三是引导非公企业捐资支持新农村建设。古城素有经商之风,多年来也培养造就了一批懂经营、有爱心的老板,东方煤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古城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张德生率先带头捐资5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其他非公企业老板听说新农村建设资金匮乏,都纷纷慷慨解囊,短短几天,便筹集到新农村建设资金125多万元,为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村党总支的领导及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古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通过新农村建设,古城村共拆除旧房265户,新建245户,新建公房4个,新修道路10条,启动资金4500万元,超额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所有项目。2010年年初,古城村委会被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确定为“产学研究基地”和“民营企业助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基地”。如今的古城,山清水秀,每一处建筑、每一条道路都向人们述说着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古城村的沧桑巨变,古城的新农村建设为上级党委和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无钱建设新农村的完美答卷。
责任编辑:刘建文
D267.2
A
1671-2994(2010)05-0089-04
2010-08-13
田绍荣(1954- ),男,云南建水人,中共玉溪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课题组长)
黄文其(1951- ),男,云南华宁人,中共玉溪市委党校科研科科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张正全(1977- ),男,云南玉溪人,中共玉溪市委党校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和思想政治。
李昆裕(1974- ),女,云南梁河人,中共玉溪市委党校人事科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本文为中共玉溪市委党校2010年校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