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010-08-15于伟峰申晓元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共同理想特色建设

于伟峰申晓元

(1.河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法律学院,天津 300401)

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于伟峰1申晓元1

(1.河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法律学院,天津 3004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党和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践行了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理想,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顺利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践行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与实现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

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这个战略任务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推动力,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树立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凝聚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不仅是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践行者,还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同时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的思想先驱。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

理想作为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观念形态,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行动目标;作为精神纽带,是凝聚社会力量的不竭动力。没有正确的理想指引,社会就无法发展,国民的精神生活将会充斥着空虚与惰性,是非观念也会随之变得模糊,荣辱观念将会变得无比淡薄。

社会理想就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信念,是民族崛起与发展的精神支柱。现阶段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当代中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与发展。

任何社会制度的形成与社会理想的树立都是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十九世纪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向东方的扩张,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也将中华民族带入了一段充满屈辱与反抗的近代史。浩浩荡荡的太平军举起了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的大旗,洪仁玕编写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但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归于失败。而以“求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最终也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此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戊戌变法也仅存了103天便被腐朽的封建势力所扼杀。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更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历史发展已经证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道路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近代中国都是行不通的。此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指出了一条民族救亡之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历史已经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是不能尽此责任的,这个责任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的肩上了。”[1](P674)

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新民主主义理论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飞跃。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他十分明确地回答:“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并指出,中国革命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便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使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未停止过。1982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命题。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正式提出“共同理想”概念。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将“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定为今后十五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个主要目标。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则将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重要性。

二、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

(一)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行必要准备。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战略,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与实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1940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的基础上,他深刻指出:“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1](P666)即,第一步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关于中国革命分两个阶段,毛泽东分析道:因为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是无产阶级虽然是领导阶级,但人数少、力量弱,而农民占国家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是有利因素,是不可或缺的革命力量。要取得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支持,就必须联合他们,而不能消灭他们,这就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可逾越,这是中国革命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因此,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是“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1](P672)

经过近二十年的峥嵘岁月,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找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建设新中国的正确的发展道路。作为社会主义道路的引路人,毛泽东指出了一条通往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现实大道。可以说,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提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座丰碑。而新民主主义理论则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过程中的思想前驱。

(二)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将百年来备受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了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解放后,面对蒋介石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为保证“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中“第二步”即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 “一化三改”的总路线。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新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转变。这无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刻认识得出的新的理论成果。

我们必须高度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功绩。“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P105)

新中国的成立和我国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是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开辟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从此,社会主义便在中国扎下了根,整个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历史借鉴。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又开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955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开幕词中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50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3](P390)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初期,我们“学习苏联”,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经验,也就是说采取了苏联模式,即计划经济体制。但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促使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独立思考,特别是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提出“以苏联为戒”走自己的路,建设社会主义,并强调“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4](P302)通过研究苏共经验,他在 1956 年 4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5](P9)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导。

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为借鉴,探索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最初的理论成果。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正如后来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

1956年9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主持召开了党的八大,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历史证明,“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分析和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可以说是对“八大”路线的恢复。也正是基于“八大”的认识和历史教训的吸取,1981年6月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又作了新的概括。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深刻论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努力探寻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为我国后来平反大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和今天正确处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大量群体性事件都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毛泽东作了有益的探索。毛泽东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我国的 “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毛泽东吸取了1958年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后,曾多次讲到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多年的时间,要经过一系列阶段。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上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也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来源。

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调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下,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957年2月,毛泽东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提出了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后来,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到六十年代,他更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正是继承毛泽东上述思想,后来的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高度关注农业问题。

为了促使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健康、顺利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毛泽东在1956年12月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允许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他把这称为“新经济政策”。在纠正1958年出现的“共产风”的过程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要重视价值规律的思想。他说,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要怕商品生产,我看要大发展,我们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同时,他还强调要重视价值规律,并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是 “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如果我们把毛泽东的上述论述与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相对照,可以看到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关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直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我们的战略目标。1964年12月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理想目标确定,那么如何实现呢?毛泽东指出:实现中国现代化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破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6](P380)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正是基于上述“两步走”的设想并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才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科学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社会理想与客观现实的统一。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东西。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东西,这样就用得了。”[7](P408)

对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践行,胡绳在1993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曾这样概括:“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成就或是过失,毛泽东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都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吴冷西.忆毛泽东[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6]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A841

A

1672-4445(2010)02-0011-04

2009-12-19

于伟峰(1963—),河北省大城县人,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申晓元(1979—),女,河北省邯郸市人,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钟 晟]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试论共同理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