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苏区精神简论

2010-08-15何克祥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中国化

何克祥

(南昌工程学院 思政部,江西 南昌 33009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苏区精神简论

何克祥

(南昌工程学院 思政部,江西 南昌 330099)

引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找到正确“结合”的关键方法,孕育萌发党的思想路线,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培育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锻炼执政能力和执政人才,培育优良的执政作风,初步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和执政理论建设问题……苏区精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了重要的培育、引导和推进等积极作用,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永恒动力。

苏区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用与启示

在中央苏区时期,广大军民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培育浇注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苏区精神。它是中国革命精神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前,在全党全面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研究和弘扬苏区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对苏区精神作一点探讨,分析苏区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由毛泽东倡导和践行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务实精神引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找到了正确“结合”的关键方法。

1993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题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的讲话中曾深刻指出:“这个结合的过程,始终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并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的。”[1](P304)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正确结合,而正确“结合”的关键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2](P12-13)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一再犯下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左”倾错误,在红军和党员干部中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为同这些错误倾向作有力的斗争,毛泽东比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更加注重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他在戎马倥偬的间隙先后作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十来个农村调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尤其是农村阶级阶层状况有了真实的了解。毛泽东不仅自己亲自作调查研究,还强调要教育党员干部重视调查研究,亲自为红军政治机关制定详细的社会调查大纲,甚至亲自动手设计各种调查表格,交待调查中准确填写的注意事项等。毛泽东倡导的调查研究是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起来的。1930年5月,毛泽东花了十多天时间作了“寻乌调查”,写出来长达8万余字的《寻乌调查》报告。紧接着,他又写下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在该文中,毛泽东针对脱离中国实际、不作调查的瞎指挥和唯“本本”唯“上级指示”是从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大声疾呼:“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3](p109)并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必须努力作实际调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3](p111-112)在这里,毛泽东实际上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毛泽东的教育和影响下,从1929年到1932年春,中央苏区红军和各级党政干部兴起了一股调查研究的热潮。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蔚然成风,成为苏区精神的重要内容。

2、苏区精神孕育萌发了党的思想路线,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反对本本主义、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苏区时期的孕育和萌发,是苏区精神的重要内容。“思想路线”概念的基本内容,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中央苏区时期坚决抵制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各种 “左”倾错误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前夕,毛泽东针对党和红军中出现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的争论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给林彪的信中指出:“近日的问题(军委问题,但原则问题)只是历史上的结穴,历史上的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4](p74)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同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进一步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则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那种以为有了本本就能保障永久胜利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3](p116)这里,“从斗争中”说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创造新局面”就是说不能照搬照抄,而应该有创造性。这样,毛泽东实际上已经初步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在苏区时期提出的“思想路线”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为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明确提出和最终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了早期准备、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在这一时期在苏区精神的熏陶下也得以孕育和萌发。

3、苏区精神培育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培养锻炼了执政能力和执政人才,培育了优良的执政作风,初步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和执政理论建设问题。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领导人民通过革命手段打倒国内一切反动派和反动政权,创建人民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苏区时期,虽然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共产党仍然是革命党,党主要任务是进行革命战争消灭反动派,但是从局部地区来看,党已经开始创建并执掌自己的政权,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和执政理论建设问题了。

首先,树立了“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执政理念。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之时就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争取群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以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反复要求和告诫各级党员干部要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1934年1月“二苏”大会上他郑重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3](p138-139)毛泽东还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高度指明了共产党的力量之源。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我们,完全打不破的。”[3](p139)在这里,毛泽东实际上第一次深刻阐述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执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首次阐发。

其次,初步锻炼了党的执政能力。从朱毛红军开创中央苏区到被迫长征,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领导人民主要做了五件大事[5](p44):第一是发展壮大红军,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第二是创建和保卫根据地;第三是建立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直至创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雏形及其中央政府,训练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第四是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和创立各类互助社合作社,实行深刻社会变革;第五是领导苏区人民发展各项事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尤其是中央苏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同国民党统治区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形成了鲜明对照,使身陷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第三,培育了“苏区干部好作风”这一优良执政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我们党在苏区执政时期培育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苏区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央苏区时期在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下,根据地物质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生活极其困难。所有干部真正做到干群“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干部下乡或开会,必须自带干粮。当年那首唱遍整个中央苏区的兴国民歌“苏区干部好作风”正是对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生动概括。省吃俭用、勤俭节约,一时成为整个苏区的普遍风尚。党群之间、干群之间呈现出一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另一方面,苏区党和政府非常注重廉政建设,严厉查处贪污腐败分子。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成为干部风尚。1934年9月,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审查中央各部当年5-8月经费开支后,在发布的审计报告中自豪的写道:“我们可以夸耀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6]

第四,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执政人才。苏区执政为共产党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骨干,其中包括新中国开国之初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2位副主席、政务院总理,1955年授衔共和国十大元帅中的9位、十位大将中的7位,……这些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难得的开国执政人才,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骨干力量。

4、“坚定信念、艰苦卓绝、斗争到底、敢于胜利”的苏区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永恒动力。

这种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央苏区时期广大军民身上,还体现在从中央苏区出发进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身上,体现在主力红军长征后坚持艰苦卓绝三年游击战争留守的南方红军游击队身上。如果我们把中央红军长征途中铸就的革命精神称之为长征精神的话,那也说明苏区精神是长征精神的渊源和先导。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在中央苏区这几年受苏区精神的熏陶,中央红军指战员们怎会有这般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而留在中央苏区这块红色土地上的红军游击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中坚持斗争达3年之久,依然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极限的挑战,其表现出来的艰苦卓绝“丝毫不亚于红军长征”。[7](p20)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所体现的精神,显然是苏区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包含于苏区精神的范畴之内。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路风风雨雨,充满着艰难曲折。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长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一度几乎陷入绝境,但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走向成熟,取得了长征胜利和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创立了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多年以后,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发展再次处于低潮之时,经历过苏区等艰苦卓绝斗争的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他以坚定的语气告诉人们:“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8](p383)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党内存在的诸如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等类问题没有回避,而是号召“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9]因此,大力弘扬这种苏区精神,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员干部优秀精神品格的培育必须与推进党的中心工作、解决当时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它对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强其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共创伟业的积极功效。

[1]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何克祥.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论析[J].探索,2009,(4).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凌步机.论博大精深的苏区精神[A].柳建辉,骆炳峰.苏区精神:永恒的丰碑:上册[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6] 红色中华,第232期,1934-09-11.

[7] 凌步机.永放异彩的苏区干部好作风[A].柳建辉,骆炳峰.苏区精神:永恒的丰碑:下册[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D61

A

1672-4445(2010)02-0045-03

2009-11-25

何克祥(1970—),湖南永兴人,南昌工程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

[责任编辑:钟 晟]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