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法崇拜: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神秘化”的一种新阐释

2010-08-15徐军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阿尔都塞辩证法黑格尔

徐军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辩证法崇拜: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神秘化”的一种新阐释

徐军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准确把握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是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钥匙,而准确把握二者的区别在于准确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神秘化”的真实意谓。对“神秘化”的传统理解是“倒立”,其文本依据是马克思那段著名的“颠倒之喻”。近年来,这个比喻已经遭受到严重的质疑,受到这些质疑的启发,我们试图解答这样的一个问题: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究竟是怎样被神秘化了的?

辩证法;神秘化;颠倒之喻;黑格尔;辩证法崇拜

理解马克思的方法,特别是他的辩证法,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大难题。首先,马克思并没有关于辩证法的专门著述,我们只能通过散落在马克思鸿篇巨制中的一些论述去推测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真实看法。其次,我们今天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解主要是源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引述,以及恩格斯本人对辩证法的理解。且不说恩格斯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解的合理性已经有人提出了质疑,严格地讲,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还是应该回到马克思本人的文本中去。

归结起来,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那些零星的论述主要是从说明自己的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入手的,所以,把握二者的区别就成了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钥匙。而在二者的区别中,马克思通常用“神秘化”、“神秘形式”或者“神秘方面”等词来指称黑格尔的辩证法,于是,如何理解“神秘化”的问题就成了关键。本文将首先概述我们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对“神秘化”的理解及其文本依据;然后补充马克思在辩证法问题上的一些其他论述,这些论述至今并未受到足够重视;通过它们,本文试图揭示马克思所说的“神秘化”的真实意谓,以此为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传统的理解模式及其文本依据

“辩证法在黑格尔手里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1](P112)这段引文便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传统上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文本依据,这段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有一个别名:“颠倒之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完整地引述了这段文字[2](P289)。在引述这段文字之前,恩格斯主要讨论了辩证法在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形态,第一种是希腊哲学,第二种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首先是在希腊人那里,由于他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进行解剖、分析,所以,自然界还被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这是辩证法的一种天然的纯朴的形态。然后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在谈康德的时候,相比之下,恩格斯更看重他在自然科学上的贡献,由此认为,“要从康德那里学习辩证法,这是一个费力气的和不值得做的工作”[2](P288)。进而在谈到黑格尔时,称黑格尔的著作中的那个广博的辩证法纲要,“是从完全错误的出发点发展起来的”。这个“出发点”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都熟悉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出发点。恩格斯在总结黑格尔的辩证法时写道:“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正如在他的体系的其他一切部门中一样,一切真实的联系都是颠倒的。”最后,恩格斯通过引述马克思的“颠倒之喻”,给出了至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颠倒了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马克思所做的工作是把它颠倒过来,给了它以合理的形态,即唯物辩证法。这个看法成了后来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标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

但是,恩格斯关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颠倒了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的说法在列宁身上似乎影响不是很大。尽管列宁在谈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时使用了“唯物辩证法”的提法,但并不是把它作为与“唯心辩证法”相对应来提的,而是把它与“形而上的唯物论”相对应。另外,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论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时候,并不是针对黑格尔的。他说:“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管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3]列宁在这里列举出的几条,严格地讲,都不能算作是黑格尔的缺点。再者,列宁就曾经说过,大意是:由于懂得辩证法,黑格尔这个历史上最大的唯心主义者比大多数的唯物主义者更唯物主义。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列宁似乎与恩格斯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奇怪的是,苏联哲学教科书中却沿用了恩格斯的说法,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认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对黑格尔唯心的辩证法的颠倒。这个看法一直影响到毛泽东。

毛泽东关于辩证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矛盾论》中,在这本书里,毛泽东对辩证法做了一些主要的补充: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等,对实际地运用辩证法的一般规律做了更为细致的表述。但是,从毛泽东对辩证法整体的观点来看,仍然是苏联教科书和恩格斯的传统。比如他写道:“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它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4]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理解模式认为:马克思所谓的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化”就是指“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是倒立着的。”进而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必须把它颠倒过来,变成唯物主义的。

二、对“颠倒之喻”的质疑

我们上面提到了,由恩格斯开创的对马克思和黑格尔辩证法之间的区别的传统理解模式,它的文本依据是上面摘录的著名的“颠倒之喻”。由于马克思在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化”后,紧接着就谈到了它是“倒立着的”,任何人都会很自然地认为,“倒立着的”就是“神秘化了”的。但是,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阿尔都塞是第一个对“颠倒之喻”提出质疑的人。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他指出:“‘倒过来’一词只有象征意义,甚至只是一种比喻,而不能最后解答问题。”[5](P67-68)按照阿尔都塞的意思,比喻并不能等同于严谨的理论论证。马克思的那篇“《资本论》第二版跋”是匆匆写就的,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充分的表达出来,所以才采用了这种方式。在本书的另外一个地方,阿尔都塞把黑格尔和马克思辩证法的区别转换成两个问题:一是“马克思承认黑格尔具有的‘合理性’究竟是什么?”二是“把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严格区分开来的那个特殊性究竟是什么?”[5](P136)通过这一转换,恩格斯所采用的比喻的言说方式就需要以严谨的理论论证来替代了。

做了上述两项工作之后,阿尔都塞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除了“颠倒之喻”外,阿尔都塞还指出了马克思关于“神秘外壳”与“合理内核”的比喻,认为:“神秘外壳无非是辩证法本身的神秘形式而已,换句话说,它不是辩证法的一种相对外在的成分,而是与黑格尔辩证法同质的一种内在成分。”“剥去外壳也就是改造其内核的行动”[5](P70-71)。就是说,马克思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剥去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外壳,而原封不动的借用了其合理内核,相反,在剥除外壳的过程中,同时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内核进行了合理性改造。阿尔都塞所有这一切论述都是为他所主张的“多元”决定论服务的,即:论证唯物辩证法并不是物质的“一元”决定论,唯物史观也不是经济决定论这样的“一元”史观,进而他强调“理论”和“理论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这也为他后来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论述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打下了铺垫。然而,阿尔都塞并没有能够说明的是:在马克思的意义上,“神秘化”意谓的究竟是什么。

我国著名学者俞吾金先生在他著作《问题域的转换》中也论及了这一问题,它接过阿尔都塞的话语,呼吁“比喻的退场”,即提醒我们,在理解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时,不要死盯着那些比喻性质的说法。俞吾金先生主张: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不同,更多的在于二者的问题域已经发生了转换。由于俞吾金先生所论述的问题涉及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整个哲学,而不仅仅是辩证法。

这里要说的是,对于由恩格斯开创的对马克思和黑格尔辩证法之间的区别的传统理解模式,国内外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但是,这些质疑都是论者在为自己的理论目的做铺垫的时候提出的。对于黑格尔究竟是怎样把辩证法神秘化了,即马克思所谓的“神秘化”的真实意谓为何,这些质疑尽管做了一定的尝试,但却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回答。

三、黑格尔的辩证法崇拜

要弄清楚马克思所谓的“神秘化”的真实意谓,我们不能停留在“颠倒之喻”上,必须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找到其他的依据。其实这样的依据并不难找,就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我们找到了不同的表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这里确实有些犯难,他是在《资本论》中的方法由于被曲解而遭到大量非难的情况下,着手写这篇“跋”的。一方面他感觉到澄清他的方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他又感觉到,对那些——只凭“叙述方法”的外观却不通过深入研读洞察其“研究方法”,而对《资本论》的方法做出判断的——人,说明这种区别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这篇“跋”里,他使用了好几种不同的方式来作出说明,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不惜摘引了他的一位评论者(考夫曼)的一大段评论。

马克思在摘引考夫曼的评论后,接连用了三个“神秘”来指称黑格尔的辩证法,它们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1](P111-112)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什么竟如此神秘呢?神秘,原本与某种“崇拜”有关。在原始社会中存在着“图腾崇拜”的普遍现象,正是我们的祖先赋予了某种“图腾”以一种神秘的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经常使用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以及“资本拜物教”等等,也是对以往的“图腾崇拜”的一种化用。按照马克思这样的思路,我构造了一个新词:“辩证法崇拜”。辩证法崇拜指的是一种对辩证法的笃信态度。在这种态度下,人们把辩证法当做万能公式,认为只要掌握了辩证法的一般原理,再把搜集的材料和掌握的事实填充到一般原理中,就能达到正确的认识,并能对事态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由此出发,笔者主张用辩证法崇拜来解释马克思所指称的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化”,理由如下: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的“神秘化”并不是恩格斯所认为的它是唯心的。仔细读黑格尔的著作,我们发现,黑格尔其实是非常注重研究事实的。这样的说法今天看起来似乎非常可笑,然而它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黑格尔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力图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众多思想家中的佼佼者(康德由于他的著名提问方式显得更为明显)。他在《精神现象学》中说过,“哲学终结的地方,就是真正知识开始的地方。”这里的“知识”指的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科学。在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地方,黑格尔批评了以往哲学的一些做法后写道:“象这样的行动,不是在掌握事情,而永远是脱离事情;像这样的知识,不是停留在事情里并忘身与事情里,而永远是在把握另外的事情,并且不是寄身与事情、献身于事情,而毋宁是停留于事情。”[6]像这样的一个严谨的思想家,一个如此注重研究事实,从而力图形成科学的知识的思想家,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不顾事实的,以“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体的唯心主义者。然而事实上,他确实最终成为了这样一个唯心主义者。为什么呢?

正是因为辩证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这是他在哲学史的一大贡献。一个人最难超越的是他自己,黑格尔正是败倒在自己的“辩证法”手里了。自从黑格尔把康德认为是“幻相的逻辑”而加以抛弃的辩证法转换成合理的形式以后,他便开始游刃有余的运用它,并把它推广到知识的一切领域,继而建立起了那座至今仍然让人叹为观止的宏伟大厦。可以说,黑格尔对辩证法几乎形成了一种崇拜。这种崇拜已经让他忘乎所以,忘记了他当初对研究事实的重视,忘记了他自己作出的“真理是一个过程”的著名论断,从而让一切都围绕在他的辩证法,即他的逻辑学体系周围。这样,哲学在他那里就达到了“绝对知识”;这样,他就直接地宣称拥有了真理;这样,他就踏踏实实地从良好的初衷走向了它的反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最大的唯心主义者。

所以,在笔者看来,马克思所说的“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被神秘化了”指的并不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基础,也不是所谓的“倒立”,“倒立”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而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崇拜。只有了解到黑格尔对辩证法的这种“崇拜”,才能解释和说明为什么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

四、结语

恩格斯所开创的传统解释模式,严格地讲,并非不对,只是不够全面。因为唯心主义确实也能把辩证法导向神秘主义。然而,辩证法,——不管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它的一般规律几乎是一样的,它表现出来的外观也几乎是一样的。指证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并不能很好的说明二者的区别。

而二者的区别更多地在于马克思和黑格尔对于辩证法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理解。我们说,黑格尔是以一种崇拜之情来对待辩证法的,这既是对辩证法的崇拜,又是对自己的崇拜。这种崇拜以至于使他相信,自他以后,一切事物都可以在他的辩证法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找到合适的位置了,他完成了哲学上最大的“圆圈”。而马克思不同,在马克思那里,“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112)

所以,本文认为:马克思用“神秘化”来指证黑格尔辩证法特征,这里的“神秘化”的真实意谓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崇拜。有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就可以在比较黑格尔辩证法和马克思辩证法的过程中真正地去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义,以及马克思究竟在什么意义上实现了对黑格尔的超越,从而避免将马克思的辩证法神秘化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把马克思的辩证法神秘化的例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并非没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3]中央党校教务部.马列著作选编[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466.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78.

[5][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

[责任编辑:李睿]

Worship of dialectics-a new exposition of"mystification"of Hegel dialectics

XU Jun (Party School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

As the key to interpret Marx dialectics how to grasp correctly differences between dialectics of Marx and that of Hegel lies in undersdanding correctly the true meaning of"mystification"as Marx put it.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mystification"as" handstand"based on the text of the noted"analogy of reversal"by Marx has been in doubt to a great extent in recent years.Enlightened from such questions we attempt to uncover the answer to how dialectics was mystified by Hegel.

dialectics,mystification,analogy of reversal,Hegel,worship of dialectics

book=8,ebook=10

B024

A

1672-4445(2010)04-0018-04

2010-01-25

徐军(1983-),四川宜宾人,中共中央党校硕士,主要从事辩证法、意识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阿尔都塞辩证法黑格尔
论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法”的来源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走出阿尔都塞”还是“回到阿尔都塞”:学术史效应和思想史研究的辩证
论阿尔都塞对权力问题的反思——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考察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