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及思考
2010-08-15葛阳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0240
葛阳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0240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及思考
葛阳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0240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高校的就业指导要实现课程全程化、服务个性化、指导专业化,并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一、存在的问题
201 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大学毕业生所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就业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就业指导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知识来自于网络、家人和朋友。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较为盲目,一味追求到大城市、外企、大型国企和政府机关,造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不能客观认识自己,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都是不断的调适甚至“跳槽”才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这对于企业、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严重的浪费。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未成体系,与国外高校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就业率”为指标的指导理念偏差
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部门的风向标就是“就业率”,基本目标是以把学生“送出去”,而忽视了就业质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基本方法。作为学生来说,这种指导方式无可厚非。因为大学毕业生从象牙塔走到社会,需要有一段时间认清自己的兴趣、优势和目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重新进行职业选择。但是这种方式导致应届毕业生跳槽率很高,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很快流失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疑是相当大的损失。“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指导理念意味着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就大功告成,在就业指导上缺乏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帮助学生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模式。目前的就业指导,在指导内容上是很粗糙的,只注重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技巧性、功效性,而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前瞻式指导,缺少发展性的眼光。
2、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内容和形式单一
我国各高校虽然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就业指导课程一般作为选修课程,大一、大二的学生通常很少去选修,到大四亟须就业指导的时候,却又忙于毕业和就业,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听。此外,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空洞,大多流于表面的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但无法科学、合理的帮助学生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据北森职业咨询公司与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许多毕业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特点。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更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通病。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是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举办各种专场讲座,形式比较单一。但毕业生就业时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
3、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
高校就业指导应能够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指导、培训,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定位的工作。目前,我国各高校虽然都有就业指导部门,但实际上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就业指导部门只负责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出具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在网站上发布岗位信息、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等。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由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完成,不少辅导员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也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对毕业生的指导往往泛泛而谈,实用性较低。从业人员专业程度的欠缺也使得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需求,影响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二、措施及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要转变唯“就业率”至上的就业指导理念,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引导学生尽早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地、合理地选定自己的求职目标和人生理想,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为此,就业指导要实现课程全程化、服务个性化、指导专业化,并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1、丰富指导内容,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大学生求学的全过程,要指导学生将求学和求职联系在一起,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实行全程化和多元化,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有所侧重。这有必要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必修课,在整个四年中全程贯穿就业指导。一年级开展就业理论培养,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所学专业与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制定符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二年级的就业指导要结合专业学习来进行,主要开展专业知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知识能力储备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完善自我,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三年级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发展规划的修正,使其逐渐明确并最终确定自己就业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四年级就业指导应加强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及求职技巧、撰写简历等方面的指导,着重求职指导和就业服务。
此外,在就业内容方面,改变一些程序化的内容,增加一些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能力评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活动,尽早帮助学生职业理念和人生理想。
2、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通常是群体式的,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了解学生就业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就业个性化发展和发挥其就业的个性化潜能为目标,为其个性提升和潜能发挥提供和创造就业条件的过程。个性化指导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和心理特征等,有针对性、细致化的进行指导。这就要求,首先,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性格、能力、优劣势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心理测试和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对他们的了解,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其次,指导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情况或者心理问题对症下药,适时对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更好地迎接就业的挑战。此外,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就业的宏观形势,要让他们明白工作是否真正的适合今后的形势发展,要让他们放眼长远,立足未来发展去求职,而不是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比较户口、待遇等方面的情况。
3、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需要在择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得到专家化深层次的指导。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遴选和培训教师非常重要。各高校要选拔那些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法学等专业知识有良好基础且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就业指导教师,为他们提供定期学习、进修等待遇。同时,要支持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或选送他们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短期的挂职锻炼,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标准、职业发展要求等情况,增强他们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专业化水平。并且,要逐渐把具有相关资格证书作为入选就业指导教师的必要条件。
4、加强实践环节
只有通过实际的岗位工作,才能加深学生对行业和岗位的认识,切身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力与目标,才能真正影响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选择。在美国,人们把课堂教学与工作经历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称为合作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为了增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密切高校和社会的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在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的环节,但还仅仅是短期的参观、调研,学生通过实践能学习到的内容不多。因此,高校有必要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前的训练机会,提供取得工作经验的练兵场。学生也可以从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中找出自身差距,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与自己理想职业相适应的能力,形成社会要求与自我目标的协调互动。
[1]毕业生第一份工作为什么做不久?.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www.lnjy.com.cn/newview/newview.jsp?id=15479
[2]闫光才.西方国家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1995,(2).
[3]熊慧.“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误区[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7).
[4]刘胜.关于开设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8-9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0.074
高校;就业指导;全程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