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2例近视眼水平隐斜视及立体视锐度分析

2010-08-15/文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0年5期
关键词:斜度锐度视差

徐 渊 赵 /文

52例近视眼水平隐斜视及立体视锐度分析

徐 渊 赵 /文

目的:了解近视眼人群中水平隐斜视、立体视锐度及其与各种参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择门诊近视眼术前检查的患者52例,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对隐斜视及立体视锐度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近视患者中,视远时水平隐斜视(distance lateral phoria)为-1.64°±2.10°。9例为正位眼,3例隐内斜,38例隐外斜,2例未测出。立体视锐度(stereopsis acuity)为112.17″±95.79″,其中6例未测出,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度的负值呈负相关或与近视度呈正相关(右r=-0.376,左r=-0.368,P<0.05 )。本组近视眼中水平隐斜度与立体视相关不显著(r=-0.189,P>0.05)。结论:本组近视眼视远时水平隐斜视中,外斜偏多;立体视锐度与近视屈光度呈正相关,立体视锐度较差者多分布于近视眼度数较大患者中;近视眼人群中视远时水平隐斜视和立体视锐度无显著相关。

近视;水平隐斜视;立体视锐度;眼动参数

在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研究中有很多关于眼动参数(oculomotor function)异常的报道[1~2]。这些参数的异常,在临床上经常表现为隐斜视及立体视异常。为此,我们对一组近视眼的水平隐斜视及立体视锐度进行了统计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近视眼患者52例(男女各26例),年龄为17~37岁,平均为(23.10±4.77)岁。等值球镜:右眼为-1.75D~-12.50D,平均为(-5.25±2.01)D;左眼为-2.00D~-11.25D,平均为(-5.15±1.92)D。选择拟行准分子屈光手术进行近视眼矫正的患者,在常规术前检查的基础上,对隐斜视及立体视锐度进行测量。

1.2 方法

采用Optec 6500眩光对比敏感度测试系统,模拟检查距离为6 m、光强度为85 cd/m2的条件,以最佳矫正视力观察幻灯片,将隐斜度+7°~-7°(包括0°)设定为15档,统计水平隐斜视在近视眼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各种屈光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样,利用Optec 6500眩光对比敏感度测试系统上的立体视觉圆圈定量图,由400″~20″(秒弧)分9级视差,让被检者分辨凸出的圆圈,无需戴偏振光或红绿眼镜。统计近视眼人群立体视锐度及其与各种屈光参数之间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隐斜视测量

测得水平远隐斜分布为2~15档,均值为-1.64°±2.10°,其中2例未测出(存在垂直隐斜或显斜)、9例为正位眼、3例隐内斜、38例隐外斜。立体视锐度为112.17″±95.79″,其中6例未测出(双眼同时视缺如或立体视锐度>400″)。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近视眼人群中水平隐斜度与立体视相关不显著(r=-0.189,P>0.05)。隐斜度的值用1~15档表示,分别对应+7°~ 0°~-7°这15个度数。黑色实线为均数值,深色区为标准差,细线两端为最大或最小值,小圆圈为非可靠值。可以直观地看出,绝大多数落在8~12档(0°~-4°之间),由此可见,本组近视眼中隐外斜偏多。立体视锐度与隐斜度的相关程度则不够明显。

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度的负值呈负相关,或与近视度呈正相关(右r=-0.376,左r=-0.368,P<0.05)。

2例未测出隐斜视的患者,均未测出立体视(或>400″),估计已超出测量范围。隐斜度与年龄及屈光度均未看到显著相关。

立体视锐度>200″的患者,近视眼度数均在-6.50D以上。

3 讨论

在近视眼发生、发展的研究中,曾有许多文献报道了眼动参数的作用[1~4]。临床上看到的症状如隐斜视、立体视锐度改变等均与这些参数的异常有关。

隐斜是一种潜在的眼位偏斜,也是可被融合反射所控制和矫正的一种潜在性眼位偏斜。近年来,随着学生渐进眼镜的使用以及用于控制近视眼各种方法的尝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隐斜视这一常见的病症。

Hasebe等[5]在对戴近用镜的日本学龄儿童进行的近视对照试验中发现,利用镜片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后,有29名儿童(占31%)存在近点内隐斜。近视眼人群的隐斜视,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测量,报道结果各不相同。本组近视眼水平远隐斜的度数绝大多数在8~12档之间(0°~-4°绝大多数在正位到外隐斜之间),提示近视眼人群中,视远时水平隐斜视与视近时水平隐斜视之间可能存在着很大差异。矫正前与矫正后肯定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在隐斜视的检查项目中增加一个矫正后隐斜视。另外,近视眼发生后戴镜与不戴镜、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因素也会影响隐斜程度;还有,近视患者的年龄段不同,隐斜视的构成比例也不尽相同。

1980年,方俐洛等[6]检测了1156例正常视力青年的隐斜视和融合功能情况,结果显示视远时内隐斜视患者占44.63%,外隐斜视患者占24.48%。2000年,任新民等[7]对1027位海军航空兵飞行员进行隐斜视检查(美国产隐斜视计,在绝对暗室内小瞳孔下6m距离检查),其中正位眼占13.1%,水平远隐斜占72.2%,垂直隐斜占57.9%。另外,视远内隐斜占48.4%,外隐斜占23.8%。此结果与国外早年结果基本一致,而与近视眼隐斜视的统计结果却大相径庭。我们对52例近视眼患者视远水平隐斜视的统计结果显示,约94%的近视眼没有视远时水平内隐斜,其中±1°以内的占50%。可见,正常视力人群的隐斜视与近视眼人群的隐斜视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

Goss在上世纪80~9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双焦镜的研究[8~11]。1990年对6~15岁近视儿童戴双焦眼镜的研究表明,对伴有内隐斜的近视儿童戴双焦眼镜能阻止近视发展,而对外隐斜及正位眼的近视则无明显作用。他发现伴有内隐斜的近视发展比外隐斜及正位眼快,双焦眼镜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减轻近距离工作时的调节,使内隐斜矫正到正位,从而阻止近视的发展。Fulk等[12]的研究也支持同样的观点。由此推断,隐斜视的正确检查可能为近视眼的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Schroth等[13]认为,人眼对于立体影像具有不对称反应的倾向性,与合并的隐斜视方向(内隐斜或外隐斜)相关,外隐斜组较内隐斜组具有更多或更少的倾向性(平均值),不对称的倾向性与合并的隐斜视方向相关(r=0.5)。也就是说,外隐斜明显时立体视锐度下降更显著,而内隐斜明显时立体视锐度下降则不显著。本组患者中外隐斜居多,立体视锐度的值与近视屈光度的绝对值呈正相关,即近视越重,立体视越差,和Schroth的结果吻合。但近视程度与外隐斜没有明确相关,可能与本组近视患者的特殊人群有关。本组患者选自于准备接受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人群,屈光度普遍较大(等值球镜>3.00D),且长期戴镜。

立体视按视差处理机制分为整体和局部立体视觉。前者是由随机点图对所得到的有关形状和运动的深度感知能力,与精细视差有关,也称为中央立体视;后者是处理轮廓图形局部特征的双眼视差信息的能力,受粗略视差操纵,也称为非中央眼立体视。立体视按视差大小分为精细立体视觉和粗略立体视觉。前者主要感知小视差和融合图像,是对高度特异图形进行匹配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感觉;后者主要感知大视差和复视图像,是对非高度特异图形匹配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感觉。按注视距离分为近距离立体视和远距离立体视,而按立体视锐度大小分为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和周边立体视。

作为立体视测量的定量标准,立体视锐度≤60″为黄斑中心凹立体视,80″~200″为黄斑立体视,300″~3000″为周边立体视[14]。Optec 6500眩光对比敏感度测试系统上的立体视功能检查装置,模拟检查距离为6m、光强度为85cd/m2的条件,它的立体视觉圆圈定量图,由400″~20″分为9 级视差,主要检测远距离、中央、精细立体视觉。它统一了环境条件,不用偏振光眼镜和红绿眼镜,避免了亮度及红绿视差对测量的影响[15~18],不失为立体视测量的标准装置。但其缺点一是价格高,二是范围窄。本组中6例未测出立体视的患者可能存在双眼同时视缺如或立体视锐度>400″,不好判定。另外,这一设备对隐斜视的测量仅限于视远时水平隐斜,无法测量近隐斜及垂直、旋转等隐斜。

麦光焕等[19]测定了124例矫正视力正常的近视和远视患者的立体视锐度,发现裸眼立体视阈值均较正常人高,矫正视力正常后立体视阈值仍高于正常人,裸眼立体视阈值高于戴镜立体视阈值,同时立体视阈值还与屈光不正的程度有关,因此认为屈光不正可影响立体视阈值。本组观察基本支持这一结果,但统计中线性关系并不是很明确,只是立体视锐度较差的患者在屈光度较大的患者中出现的机会较多。

此外,隐斜度与立体视锐度、屈光度、年龄等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这可能与样本不够大或选择部分特殊群体有关,因此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观察。随着立体视检查设备的不断完善,我们对屈光不正、隐斜视等对立体视影响的认识也会逐渐深入,立体视这一高级视功能的保持和完善也将会进一步受到重视。

[1] 蒋百川. 近距离工作引起的暂时性与永久性近视中的眼动参数(第一部 分)[J]. 眼视光学杂志,1999,1(1):56~57

[2] 蒋百川. 近距离工作引起的暂时性与永久性近视中的眼动参数(第二部 分)[J]. 眼视光学杂志,1999,1(2):124~125

[3] 吕帆,徐丹, 佳. 双眼协动参数在近视眼的差异研究[J].中华眼科 杂志,2004,40(9):583~586

[4] 王青,王勤美. 反应性Ac/A等眼动参数在迟发性近视中作用的研究 [J].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792~795

[5] Hasebe S, Nonaka F, Nakatsuka C, et al. Myopia control tri al with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 in Japanese schoolchildre n:baseline measures of refraction,accommodation,and heterop horia[J]. Jpn J Ophthalmol,2005,49(1):23~30

[6] 方俐洛,虞积生,张方华. 正常青年人隐斜及融合力测定[J]. 中华眼 科杂志,1980,16:153~157

[7] 任新民,王勤. 海军飞行员的隐斜视调查[J]. 海军医学杂志,2000,2 1(1):50~51

[8] Goss DA. Attempts to reduce the rate of increase of myopia in young people-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 Am J Optom Phys iol Opt,1982,59(10):828~841

[9] Goss DA. Effect of bifocal lenses on the rate of childhood my opia progression[J]. Am J Optom Physiol Opt,1986,63(2):135~141

[10]Goss DA. Variables related to the rate of childhood myopia progression[J]. Optom Vis Sci,1990,67(8):631~636

[11]Goss DA. Effect of spectacle correction on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in children--a literature review. J Am Optom Assoc,1994,65(2):117~128

[12]Fulk GW, Cyert LA. Can bifocals slow myopia progression?[J].J Am Optom Assoc,1996,67(12):749~754

[13]Schroth V, Jaschinski W. [Associated heterophoria and the a symmetry of ocular prevalence for stereo images in front of or behind a reference plane][J]. Klin Monatsbl Augenh,eilkd 2006,223(3):233~242

[14]黄欣,胡聪. 立体视的发育及检查方法[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1,9(3):142~144

[15]Osuobeni EP. Effect of chromatic aberration on isoluminance stereothreshold[J]. Optom Vis Sci,1991,68(7):552~555

[16]Osuobeni EP. Effect of reduced accommodative response on iso luminance stereothreshold[J]. Optom Vis Sci,1991,68(8):64 1~644

[17]Osuobeni EP, O'Leary DJ. Chromatic and luminance difference contribution to stereopsis[J]. Am J Optom Physiol Opt,1986, 63(12):970~977

[18] Jimenez JR, Rubino M, Diaz JA, Jimenez del Barco L.Influ ence of the luminance signal and red-green and yellow-blue o pponent chromatic signals in figural-stimuli stereograms[J].Optom Vis Sci,1995,72(9):649~655

[19]麦光焕,司马晶. 立体视与屈光不正的关系[J].中华眼科杂志, 1993,29(5):280~282

猜你喜欢

斜度锐度视差
基于卫星编队的杆塔状态在线综合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视差优化的立体匹配网络
基于自适应窗的立体相机视差图优化方法研究
磨粉机磨辊拉丝斜度的准确性
主题宣传的力度、锐度、深度
黄3 长6 油藏大斜度井初期开发技术政策探讨
基于梯度域引导滤波的视差精炼迭代算法
基于分割树的视差图修复算法研究
玄武散文:四弦一声如裂帛——评《死者所知》与《父子多年》
斜交简支梁桥纵向地震碰撞反应精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