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2010-08-15刘芳
刘芳
长久以来,人们对大多数中药的毒副作用知之甚少,甚至错误的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所以经常被作为对抗西医西药毒副作用的替代品来使,随着中药使用范围不断的扩大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也日渐增多。对导致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和对策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
1 中药生产企业不在产品使用说明书上标明“不良反应”
某女士,长期服用一种排毒养颜产品,服用初期既有腹痛和经期不良反应,几年后,该女士减少该产品用量后,腹阵痛和经期不良反应减轻,此前从未便秘的她却发生了间断性便秘,后到医院就诊,才得知是因长期服用该排毒养颜产品中的大黄是致病元凶,应停止使用。大黄性味苦寒,含有多量鞣质,因此小剂量不仅不引起泻下作用且导致收敛作用,停药后出现继发性便秘。
对策:若要使“不良反应”走上中药的说明书,使消费者有知情权,还得靠药品监督部门发文督促,靠执法部门严格执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行,药品包装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成份、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2 中药不良反应难监测
一项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调查表明,从 60年代至今,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不良反应涉及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过敏反应,过敏休克,皮肤反应,肝脏损害,铅中毒等。在致病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排在第三位。但是我国长期以来还没有形成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的完整体系,这可能与整个社会对不良反应的误解有关。厂家认为,药品有了不良反应,说明药品是不合格的,患者认为,药品的不良反应写的越全面,说明该药品的毒性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对策:中药不良反应属于流行病学范畴,采用流行病学监测是目前防控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方法应加大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到 2002年,全国 32个省(区、市)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如果有患者发现药品的不良反应可以与监测中心联系。
3 中药有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既同一名称的药品包含的几种不同的植物组成,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差异。例如防己分为广防己、粉防己和木防己,木通分为川木通,白木通和关木通,这是中药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含马兜铃酸的只是广防己和关木通,二十世纪末,大约有 1500~2000名比利时人因服用了中国的减肥中药“防己”这一味药,结果导致肾脏损害而作肾脏移植,肾透析等。美国 FDA己禁用了十三种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引起人们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关注。“马兜铃酸”分别存在于十余种中药中,用这些药物制成的中成药更加普遍,常用的有龙胆泻肝丸复方珍珠暗疮片,冠心苏含丸等,而在过去的几年中,很多人都自行服用龙胆泻肝丸治疗上火,结果长期服用导致肾脏衰竭。
对策:在对待“马兜铃酸”的问题方面,应主要采用四种方式:A、在处方中不使用;B、在含有马兜铃酸的常用方剂中,提醒患者和医生不能长期使用;C、换用其他处方;D、使用科学的方法提取“马兜铃酸”,并保持其药效。
4 不合理使用中药制品而引起的有害反应
用量不当,如过量食用肉桂,会引起血尿;来源品种不同,不同产地,品种的中药差别很大;炮制方法不当,药材未经炮制或者炮制方法不当,如生半夏有毒,而经炮制的法半夏无毒;煎煮不当,一般认为长时间煎煮可以减毒,但也有相反情况,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副作用越强;中药品种不好,受到了污染或变质的中药会引起有害反应;用药途径不当,作为肌注用的丹参注射剂用于静脉注射易发生不良反应;用药时间过长,可引起蓄积中毒,如黄花夹竹桃含有强心贰,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个体差异,个体对中药的耐受性差异很大,尤其在病理状态或者疲劳、营养不良时更为明显。
对策:临床医生首先应明确任伯药物的使用都应该在辨证基础之上,严格按照症候来用药;第二,应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和时间,对本身就有毒性的药物(如洋地黄、麻黄碱),一定要认真了解把握好药物的剂量,绝不能超量,做到“中病即止”;第三,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用药,如对已经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不能盲目用药;第四,要严格控制药物的适应证,做到对症下药,第五,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要严格进行监控,尤其是对一些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剂量非常接近的药物要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
鉴于不断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中医药专家呼吁:应早日实现中成药凭处方购买,以避免患者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减少时下普遍存在的中成药滥用误用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的保障用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