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62例临床观察

2010-08-15刘心红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8期
关键词:外风内风毫针

刘心红

(福建省建瓯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53100)

近年来本人采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6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62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男22例,女4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3岁;病程最长 3个月,最短 1天;单纯性38例,复合性24例;其中伴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11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针刺选穴:取少阳、阳明经穴为主,取患侧完骨、翳风、牵正、风池、阳白、地仓、颊车、合谷(健侧)、太冲。鼻唇沟消失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人中;病久者配双侧足三里;味觉减退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急性期(发病10天以内)取完骨、翳风、牵正用 30号 1寸毫针,轻刺入穴位,不宜深刺、重刺,中途不行针。恢复期(发病10天以后)面部用30号1.5寸毫针透刺,深度13~20mm。以1.5寸毫针刺合谷(健侧)、太冲,用提插泻法,双足三里用补法。针灸的同时,面部诸穴施以艾条灸,或用TDP照射耳后,留针30 min。随着病情的好转,取穴可逐渐减少。每日行针1次,或隔天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统计疗效。疗程间休息3~5天。整个治疗期间,如达到痊愈标准即可随时停止。治疗组针灸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具体用药:地巴唑10mg,维生素 B120mg,口服,每日3次。复合性面瘫(兼见头痛、患侧耳郭、乳突等压痛等)予以胞磷胆碱钠0.5g加入5%葡萄糖水(糖尿病患者改用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治疗5天。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的患者同时配合内科降压、降糖及降脂药物治疗。有的适当予以中药辨证调理。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1]: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 :轻微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连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轻度不对称。好转: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不严重的连带运动、挛缩和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 。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治疗组31例,痊愈23例,显效4例,好转4例,无效 0例,愈显率87.1%;对照组31例,痊愈10例,显效8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愈显率58.1%。两组愈显率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说明临床治疗中针药结合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头面阳明、少阳脉络,使颜面一侧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肌筋弛缓不收而发病。风邪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风邪入中经络,易与寒、热、痰等邪为患,且久病致瘀,瘀血阻滞,病程迁延。此外,鉴于外风与内风之间常可相互影响,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亦可兼夹外风,故内外合邪为患,亦是本病发生和转归的又一病因病机特点。故取风池、翳风疏散风邪,祛风通络;“面口合谷收”,合谷为口面之疾要穴,行泻法治口最为有效;配太冲泻肝火,开“四关”。恢复期用足三里补益气血,调和营卫。取阳明、少阳经穴为主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在患侧面部施灸(须掌握好灸时、灸穴和灸量),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能弥补针力之不足,鼓舞气血迅速来复,使面肌得以尽快充养。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激发因素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甚至轴突变性等。一部分患者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面神经从桥脑发出以后经内听道及岩骨中狭长的骨性管腔——面神经管,最后由茎乳突孔出颅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因此,无论是缺血或炎症所引起的局部神经组织水肿,都必然由此种局部解剖关系使神经受到更为严重压迫,促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因此,急性期耳后用TDP照射以改善循环,达到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同时口服地吧唑、维生素B1,静脉滴注胞磷胆碱钠来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改善运动麻痹,促使疾病康复。

通过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应早期介入,抓住急性期早治、浅刺、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可以尽快促进神经炎性水肿的吸收、减轻神经变性,尽早解除病邪危害,减少或杜绝后遗症的发生。本人认为35岁以上的面瘫患者应排查血压、血脂、血糖,必要时行头颅CT检查,防止漏诊而漏治。对伴有三高的患者应劝其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加快面瘫的治愈。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39,950.

猜你喜欢

外风内风毫针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张仲景“外风”与叶天士“阳化内风”论治中风
黄文政教授对肾风病“内风”的认识与用药经验
感冒后咳嗽从风咳论治诊治思路
从“风”论治哮喘
基于无菌术的毫针持针钳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