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与思考
2010-08-15王少兵
王少兵,赵 丹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与思考
王少兵,赵 丹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本文主要从抓住知识主线、注重知识归纳、丰富教学方法和借助多媒体技术几个方面论述了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体会,并且简要地说明了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建议,可以为同行教师讲授和药学学生学习药物分析起到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药物分析;教学体会;药学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执业药师考试的必考科目。药物分析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随着药学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药物分析已渗透到各相关学科如药剂、药理、药化等研究领域中。研究和改进药物分析课的教与学,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作用。因此,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历,从本课程的特点、教学措施和学习建议来谈谈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以便与同行交流。
1 药物分析的特点
1.1 药物分析贯穿着药物的研究、生产、供应和使用各个阶段
药物从研发到上市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包括研发筛选、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三个阶段。在药物的研发筛选阶段,无论是化学药物还是中药有效部位或成分,都需要建立能有效控制其性状、真伪、纯度和有效性的质量标准。制订药品的质量标准需要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如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分析方法。在临床前研究阶段,无论是药物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还是稳定性试验和药理毒理试验,都需要借助药物分析的手段来指导、实施和评价。在临床试验阶段,药物的体内分析和样品的前处理也需要药物分析方法来实现,在药物进入生产阶段,需要对原料药和辅料进行鉴别和纯度检查。此外,在药品的供应和流通环节,都离不开药物的检测。因此,药物分析的研究内容贯穿着药物的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各个阶段,只要有药物存在,就离不开对药物的分析。
1.2 药物分析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学科
药物分析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知识内容来看,药物分析包括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药物学方面的知识。例如,药物的鉴别试验和杂质检查多数都以药物的化学性质为基础,药物含量测定主要借助于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的方法与手段,如滴定法、沉淀法、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质谱连用等。此外,随着药物分析与仪器分析的交叉和发展,原子吸收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热分析和近红外光谱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鉴别试验甚至含量测定。总之,药物分析是一门以有机化学为基础,利用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来研究药物质量的一门应用学科[1]。
2 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体会
2.1 抓住知识主线,把握教材重点
药物分析包括的内容很多,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知识主线。整本教材排版是以 “药典-鉴别试验-杂质的检查-含量测定-各类药物-制剂、中药和生物制品的分析-质量标准”为主线,各类药物的分析以“结构-性质-鉴别试验-杂质的检查-含量测定”为主线。授课时需要引导学生从药物的基本结构入手,剖析结构及其相应的理化性质,再介绍所采用的分析方法[2]。例如,讲授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时,可以先分析巴比妥类药物的结构,即由基本母核环状丙二酰脲和取代基两部分组成,基本母核和不同取代基分别对应该类药物的一般性质和各个药物的专属性质,再根据该类药物的一般性质与专属性质来提示学生思考“如何鉴别和测定巴比妥类药物”,从而展开对鉴别试验、含量测定方法的学习,最后再按照主线进行小结,首尾呼应,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本章内容。
对于有关鉴别试验和含量测定的部分,阐述了很多种方法,在授课时尽量突出重点。药物的鉴别试验应该重点讲授较常用的鉴别方法,对于每类药物的分析均应该有所侧重,例如芳胺类药物则以亚硝酸钠滴定法为主,生物碱类药物则重点讨论非水滴定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维生素则应该掌握三点校正法。授课时抓住主线,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程的学习重点。
2.2 加强归纳总结,便于学生记忆
任何事物之间都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药物分析的知识也不例外,加强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对于课本知识的归纳和对比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内容相对集中的知识,归纳起来比较容易,如巴比妥钠、司可巴比妥和硫喷妥钠之间的鉴别;另一种是各个知识点分布在不同章节,这种情况的归纳比较困难,也往往容易被忽视,如间氨基酚和对氯酚分别是对氨基水杨酸和氯贝丁酯的特殊杂质,但往往容易混淆。在“药物的杂质检查”这一章中,有机溶剂残留量采用气相色谱测定,在各类药物的杂质检查中,氯贝丁酯中的特殊杂质对氯酚可以用气相色谱,而其他各种药物的特殊杂质不需要用气相色谱来检查。由于这些知识分布在课本的不同章节,通过比较和归纳,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3 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力
学生的厌学心理并非天生就有,相反人生来就有着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发展成为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刺激物能激发人的兴趣,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人们产生探究的愿望。在药物分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使学生产生新奇感[3]。例如,第二章的热分析法对本科学生而言比较生疏,学习起来自然比较费劲。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发散的方法,不仅讲述了热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而且讲述了其在药剂学等学科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全面了解热分析法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完样品定量分析与样品分析方法验证之后,安排时间让学生参观学院中心实验室,结合仪器进行讲解和学习,便于学生对分析仪器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增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此外,对于最后一章“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可以提前让学生分组学习、查阅资料并制作幻灯片,然后采用讲座方式给同学们作报告,不仅使学生学习了药物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书本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有利于提高授课效率和教学质量。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准确地展示复杂的结构式和方程式,而且利用颜色标记可以直观显示不同药物的结构差别,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4]。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能以动画或视频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有关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如凯氏定氮法和古蔡氏法的方法原理晦涩难懂、操作过程繁琐复杂,笔者采用flash动画将其形象而生动地体现出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对于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的讲解,如超临界萃取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则可以采用视频来帮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当然,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还必须与口头讲解和现场板书相结合,尤其有推导过程的知识,以板书形式讲解更加能引人入胜。
3 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建议
学生在学习药物分析课程时,首先应该抓住“结构-性质-鉴别试验-杂质的检查-含量测定”这条主线,掌握常用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其次,必须加强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有关知识的复习,因为药物分析是以有机化学为基础,是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在药物中的实际应用,只有掌握了上述几门课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药物分析知识。最后,药物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应该加强药物分析实践学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来更好地理解药物分析的理论知识。
[1]徐溢,郝敦玲,卢倩,等.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5):40-41.
[2]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5,25(1):39-41.
[3]梁李广.高职药物分析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87.
[4]孙媛媛,姚宏,林新华.《药物分析》教学实践与认识[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50-52.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WANG Shaobing,ZHAO Dan
(College of Pharmacy,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4,China)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is a main course of pharmacy major.This papers discussed our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of the course based on our several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The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hould seize the main line of the knowledge,think highly of the summary,enrich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be good at using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Beside,some advice was given.These experience and advice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other teachers or students.
Pharmaceutical analysis;Teaching experience;Pharmacy
R917
B
1674-4721(2010)10(a)-116-02
201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