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腹泻病伴惊厥32例病因分析

2010-08-15孙茜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25期
关键词:轮状病毒脑电图脑脊液

孙茜

(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河南洛阳 471002)

小儿腹泻病伴惊厥32例病因分析

孙茜

(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河南洛阳 471002)

目的:探讨腹泻病伴惊厥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2例腹泻病伴惊厥的临床资料。结果:热性惊厥13例,低钙血症6例,低镁血症2例,低钠血症2例,病毒性脑炎2例,中毒性脑病2例,良性惊厥5例。结论:腹泻病伴惊厥原因较多,但主要与发热、电解质紊乱有关,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腹泻病;惊厥;小儿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246,在临床上,腹泻伴惊厥时有发生。本文收集本院2005年1月~2009年2月收治的小儿腹泻病并惊厥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可能引起惊厥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32例,男19例,女13例,发病年龄为4个月~8岁。其中<1岁 19例,1~2岁 9例,3~8岁 4例。所有患儿以往生长发育均正常。

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天3~10次。排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便26例;脓血或黏液脓血便6例。伴发热25例,呕吐20例。无脱水5例,轻度脱水21例,中度脱水6例,无重度脱水。伴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8例。全部患者均有惊厥,惊厥发作表现为全身大发作形式,伴意识障碍。出现时间:病程第1天22例,第2天6例,第3天3例,3 d后1例。惊厥次数:1次22例,2次8例,≥3次2例;每次持续时间:30 s~5 min,但有1例持续约30 min。惊厥时体温:≥38℃13例,<38℃19例。有惊厥史7例,有家族惊厥史5例。

1.3 辅助检查

全部患者均行大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及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部分患者加查大便培养、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及脑脊液检查。①大便常规:无白细胞者23例,白细胞≥5/HP者9例。②大便培养9例,2例为细菌性痢疾。③大便轮状病毒检查23例,10例阳性。④血常规:9例白细胞升高,3例下降,其余正常;升高及下降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⑤血生化:血钙<2.2 mmol/L 6 例, 血镁<0.7 mmol/L 2 例, 血钠<130 mmol/L 2例,血糖均正常。⑥脑电图:出现弥漫性异常慢波6例,均未见癫痫波,4周后复查脑电图均恢复正常。⑦头颅CT:27例正常,3例提示外部性脑积水,2例提示脑水肿,低密度灶改变。⑧8例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6例正常,2例仅细胞数目轻度增多,提示病毒性脑炎改变。

2 结果

临床上通过给予降温、止惊治疗,同时配以补液、纠正水盐电解质紊乱及抗感染等处理,有脑炎者加用脱水剂和营养神经等治疗,除2例住院2周外,其余均于1周内治愈出院,实验室检查结果恢复正常,脑电图于4周内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遗留神经系统症状。

3 讨论

病因分析:

3.1 热性惊厥

最多见。本组热性惊厥共13例,占40.63%,年龄以6个月~3岁多见。考虑与该年龄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惊厥阈值低有关。此类患儿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及控制体温等对症处理后,未再惊厥。

3.2 电解质紊乱

为第2大因素。本组患儿中,血钠<130 mmol/L 2例,血钙<2.2 mmol/L 6 例,血镁<0.7 mmol/L 2 例。 血钠过低可造成细胞外液低渗致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导致惊厥;血钙、血镁降低可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惊厥。本组6例低钙惊厥均发生在12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病均在冬季,这与本地所处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有关。小儿户外活动少,日光中紫外线照射不足,导致维生素D3缺乏,影响钙的吸收;而该阶段婴儿生长发育快,需要钙质较多,更容易出现惊厥。患儿经补充电解质后复查血钠、钙及镁均恢复正常,亦未再惊厥。

3.3 病毒性脑炎

另2例患儿惊厥发作时体温不高甚至无发热,惊厥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大便常规无白细胞;大便轮状病毒检测1例阳性,1例阴性;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脑脊液检查仅细胞数轻度增多;脑电图检查示弥漫性异常慢波;头颅CT提示脑水肿,低密度灶改变,应考虑病毒性脑炎。有资料显示,目前仅能在1/4~1/3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患者中确定其致病病毒,其中80%为肠道病毒。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大量病毒对脑组织的直接入侵和破坏。病毒经肠道进入淋巴系统繁殖,然后经血流感染颅外某些脏器。若病毒在定居脏器内进一步繁殖,即可能入侵脑或脑膜组织,出现中枢神经症状[1]406。本组2例患者临床予以抗病毒、降颅压及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后,住院2周治愈出院,脑电图于4周内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遗留神经系统症状。

3.4 中毒性脑病

本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不同病原体引起不同脏器的疾病所产生的不同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2]。本组2例中毒性脑病,均由细菌性痢疾引起,发病年龄分别为3岁和8岁,均在夏秋季节发病。小儿卫生习惯不良,夏秋季节易发生肠道细菌感染,其发生惊厥的机制除高热因素以外,细菌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引起脑血管微循环障碍,导致脑缺血缺氧,引起脑功能障碍,也是引起惊厥发作的原因。临床给予抗感染、降颅压、止惊治疗后,症状控制,预后良好。

3.5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

尚有5例患儿血生化、脑脊液、头颅CT及脑电图等检查均正常,大便常规无白细胞,大便轮状病毒化验阳性,符合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诊断。其临床特点:①发病季节以冬季多见;②易患年龄集中在4~52个月的小儿,其中约70%发生在1~2岁,且既往健康,无惊厥史;③症状特点是与肠炎相关的无热性惊厥,无或仅有轻度脱水,惊厥以全身强直痉挛发作为主,且为成串发作,一次发病中可反复出现,多达8次;④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生化和脑脊液等,多无异常;⑤发作期间脑电图正常;⑥预后良好无复发[3]。目前此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与病毒感染尤其是轮状病毒感染有关。本组有2例1次病程中,惊厥发作2次以上,予以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其中有1例于2个月后再患病毒性肠炎时再次发作惊厥,随访半年均未发现生长发育及行为异常。

综上所述,腹泻病伴惊厥的原困是多方面的,有些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所致,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临床上应综合考虑,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及时作出相应的治疗[4-6]。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64.

[3]王琨蒂,周忠蜀.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7,34(1):21.

[4]刘俊峰,余永平,黄军华.喜炎平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病8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8):45.

[5]叶琴.中药外敷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病[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65.

[6]曾宇.小儿腹泻病伴惊厥40例原因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84-85.

R725.7

C

1674-4721(2010)09(a)-172-02

2010-06-10)

猜你喜欢

轮状病毒脑电图脑脊液
防不胜防的秋季轮状病毒腹泻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犊牛轮状病毒腹泻的防治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脑脊液引流在早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脑电图在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视频脑电图在癫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PC-MRI对脑脊液循环的研究价值
脑梗死继发癫痫84例脑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