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的护理体会
2010-08-15张宝华
张宝华
河南周口市川汇区妇幼保健院 周口 466000
雾化吸入是辅助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临床上使用超声雾化吸入配合治疗可有效帮助排痰,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所用仪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用药快捷,疗效确切,在儿科使用广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03~2009-03我院儿科住院病人720例,男450例,女270例;其中支气管炎219例,支气管肺炎318例,喘息型肺炎83例,支气管哮喘10例,咽-扁桃体炎88例,急性喉炎2例。
1.2 方法 所有患儿根据病情按医嘱在给予抗炎、抗病毒、化痰、止咳、平喘等治疗的基础上,行超声雾化治疗。雾化器采用压缩空气式。根据病情选用以下药物:普米克令舒(1 mg/2mL)、博利康尼(5 mg/2mL)、庆大霉素、利巴韦林、α-糜蛋白酶、盐酸氨溴索等,依据患儿的体质量确定用药量及气量,1~2次/d,3~7 d一疗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环境整洁安静,室温18℃~20℃,相对湿度50%~60%,雾化前向家长及患儿解释雾化吸入药物治疗的目的、疗效、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家长的配合。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畅通是吸入药物发挥作用的前提,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较多,雾化前应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保持管道通畅,使痰液能顺利排出。
2.3 采用合适的体位 小儿横膈位置较高,胸腔相对较小,仰卧位胸廓活动度小,肺活量低,易出现呼吸困难、烦躁等缺氧状况,所以宜采用坐位、半坐位、侧卧位。
2.4 调节所需气雾量 超声雾化吸入是应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由呼吸道吸入。小儿喉组织发育不完善,喉腔及鼻毛缓冲作用小,开始吸入时如雾量过大,大量雾化粒急剧进入气管,可能会使气管痉挛而导致憋气、呼吸困难[1],故应采用渐进调节气雾量的吸入方法。先以小气雾量吸入,待气道适应后再加大气雾量,并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调节。单纯上呼吸道感染可调节较大气雾量,重症肺炎、支气管哮喘或合并先心病、营养不良的患儿一般不宜高流量雾化吸入,应选择中低流量。个别患儿可用小流量间断吸入。若操作不当,高流量雾化吸入后可致痰阻引发窒息。
2.5 间歇吸入 间歇吸入可使肺泡内氧分压与水分压维持在平衡状态,可缓解低氧血症的发生[2]。间歇期给予患儿翻身拍背等物理方法,帮助患儿排痰。
2.6 病情观察及注意事项 雾化过程中有些药物可能引起局部刺激,如发现患儿频繁咳嗽、气促或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吸入,然后采用间断吸入的方法。如果患儿出现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心率加快等症状时,可能为痰液阻塞,立即停止吸入,迅速使患儿侧卧、吸痰、吸氧,待症状好转后再行吸入。还有个别病例,喘憋厉害,痰液黏稠又不易咳出,既使低流量雾化吸入,开始也会发生口唇发绀,使雾化难以进行。这时采用间断吸入,开始使雾化器口含嘴远离口鼻一定距离吸入,待适应后慢慢调节口含嘴与口鼻距离,渐渐缩短间隔时间。也能起到化痰、抗炎效果。雾化完毕,给予翻身、拍背,促进分泌物排出,协助漱口,擦净口鼻周围雾水,雾化过程中避免将雾液喷入眼睛,同时观察口腔黏膜变化,做好口腔护理。
2.7 预防交叉感染 雾化结束后,将整套雾化装置分离,消毒,保证一人一套,防止交叉感染。
3 讨论
小儿气管、支气管较狭小,缺乏弹力组织保护,黏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清除能力薄弱,易于感染,感染后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易导致呼吸道阻塞,出现咳嗽、痰液黏稠、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等症状。超声雾化吸入是稀释痰液,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手段,吸入药物可直接起到抗炎、湿化呼吸道、解除支气管痉挛、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稀释痰液,有效缓解症状,起效快,用药剂量小,操作简单,结合叩背、体位引流、吸痰整套护理措施,避免了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
[1]杨玉兰,王岚,由丽华,等.小儿雾化吸入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31.
[2]张秀萍,朱梅,廉德花不同雾化吸入疗法对婴幼儿肺炎排痰效果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