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日维新运动是一场不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2010-08-15陈冠玉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志士光绪皇帝近代史

陈冠玉

(中州大学,郑州 450044)

1898年 6月 11日~9月 21日,发生在晚清帝国之惊心动魄的百日维新变法运动,似划过历史银河漫漫夜空中的一颗引人注目地慧星,转眼已掠过百年。掩卷沉思,百感交集以成此文,以祭奠维新志士。

公元 17~19世纪,世界古代史基本结束。各民族彼此孤立的封闭状态,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和近代化世界市场的形成,那种自给自足、闭关自守、表面上田园牧歌实际上血腥野蛮愚昧的封建专制社会不复存在了。从此,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从不同的起点开始了向世界近代文明的历史转变。世界近代史的主旋律、主潮流是完成世界性的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国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任何国家,无论是发达的、发展中的、古老的、封建的或半封建的都要主动地或被迫地纳入这一新世界历史大潮之中,这是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人们都知道,近代史的年代断限,上起奠定欧洲资本主义胜利基础的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抗性的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的过程,构成近代史的基本内容。”

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脱离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孤立状态向世界近代史转变的历史。然而,中国迈入近代史的过程不是自然的而是被迫的,中国和日本、印度一样,都是被迫地纳入这一新世界历史大潮: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正如齐赫文斯基所言:“中国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绝大多数的国家一样,由于种种原因,是远远落后于荷兰、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才开始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

中国向世界打开国门步入近代历史,却是从屈辱挨打的腥风血雨中开始和延续的。中国要想融入世界近代史,就必然要改变当时的社会体制。但中国社会体制的转型又不宜采用法国大革命的形式,而采用英国模式,仿效近邻日本,既要保留君主,又要实行民主宪政。所以,由康有为公车上书伊始,依靠光绪皇帝而发起的维新运动完全是顺乎世界之潮流,合乎国人之需要的轰轰烈烈、壮怀激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步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尘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大胆尝试。

究竟该怎样看待这场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百日维新运动呢?尽管戊戌变法历时仅 103天,但是“百日维新”的社会经济政治之倾向、目标任务之明确世人共瞩,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维新志士们,在洋务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基础上,集成延伸发展了洋务运动事业,并吸取了洋务运动的教训,批判了洋务派仅把社会改革局限在物质层面生产力范围,开展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建立近代化农业、近代工商业、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建立银行、清理税收、整理财政等。并提倡科学、保护专利,主张大力发展民间私营工商业,第一次承认民间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反对洋务官僚对工商业的垄断控制,努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其举措是合理的,其用心是良苦的、爱国的爱民的,其反洋务性质是很明显的。洋务运动不是“变法”而是“变事”,枝枝节节、零敲碎打,没有整体系统观念。洋务运动重在官督,维新运动重在商办、民办、民营。维新运动和后来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总目标是一致的,只是革命的方式不同,要建立的政治体制形式不同而已。维新运动和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也是一致的、合拍的。维新运动从理论到实践 (从“公车上书”到“明定国是”)都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体制而战斗的。维新运动是想完成而未能完成近代中国面临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资产阶级新型近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的。

历史任务是历史本身提出的。1898年前后的中国历史给维新志士们提出了什么样的历史任务呢?康梁维新志士们完成了多少,为什么没有完成?

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产力,更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自己所处的社会情势——为什么洋务派只引进西方的技术设备进行浅层次的、停留在物质经济层面的有限改革,而不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近代文化体系,进行系统的根本性的变革呢?

是的,中国是一个曾经有着五千年辉煌文明历史的国度,在做着尽善尽美天朝帝国美梦的情况下,被世界近代的历史潮流强行卷入近代历史轨道上来。维新志士们既不能也绝不能维持祖先留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封建构架之原样,它已经腐败不堪,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同时还要迎接西方近代社会制度所创造的先进生产力的挑战,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侵略,为了抵抗军事侵略仅学习西方船坚炮利之军工技术,而摈弃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只能是事与愿违,这就是近代中国悲剧原因之所在!

老一代历史专家,中国近代史学者们一方面把百日维新运动定性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然后一语否定之,“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绝没有改良主义派幸获的前途”。一方面把百日维新之所以仅存百日而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一群孤立无援缺乏实力的改良主义者,拥戴一个无权无勇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以为大有可为的时机已到,希望凭借光绪皇帝的谕旨敕令来改变社会的面貌,正象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运动也那样软弱无力。”其失败是必然的。

英吉利之“光荣革命”创建的君主立宪政体,日本人成功地模仿效法之,中国人不模仿;明治维新志士可以依靠天皇上谕而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由封建走向资本主义,为什么戊戌维新志士不可以依靠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大有可为”呢?是维新志士们软弱,还是国民软弱,光绪皇帝软弱,慈禧心太硬,手太狠,大脑太僵化,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以致形成“僧俗朝野,从上到下,反对维新运动的封建势力形成了强大的同盟”,故而毫不奇怪地有牢牢地掌握着清廷的军政大权的慈禧太后轻而易举将维新运动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对于维新变法运动,史学界历来认为是“改良主义”运动,这似乎已成了定论。实际上,用“改良主义”来限制维新变法运动,是不科学的,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

改良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运动中机会主义的一种恶谥。列宁在反对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时,指出他们以改良主义顶替社会主义革命,梦想通过“改良”进入社会主义。这种机会主义“是数十年来资本主义发展到这样一个时期的特征所产生的,在这个时期,享有特权的工人阶层的比较安定和文明的生活,使这些工人‘资产阶级化了’,他们从本国民族资本的利润中分得一点油水,他们摆脱了破产的贫困的大众所遭受的灾难和痛苦,但也丧失了破产的贫困的大众所具有的革命情绪”。

为什么不能说维新变法是改良主义运动呢?因为,“一般说来,改良主义就在于,人们只限于提倡一种不必消除旧有统治阶级的主要基础的变更,即是同保存这些基础相容的变更。”维新变法运动所提倡的是在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等各方面实行“全变”,坚决反对洋务派对旧有社会进行“枝枝节节”的修补、仅限于物质层面的改革、同改良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维新变法是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封建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质变的社会政治运动。它的具体任务是确立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从而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如同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一样,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温和的符合渐进式非法国大革命急风暴雨式的充满正义但未能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把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罪于自上而下的改革,认为是软弱的资产阶级依靠一个无能的“无权无勇”的光绪皇帝,是改良主义,改良就不可能成功,这是未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全面审视和观照世界近代史,是不符合世界近代历史之实际,不合乎历史哲学之逻辑的。

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是世界近代资产阶级政体的两种最普适形式,二者并无优劣之分,更没有进步反动之别。法国采取了轰轰烈烈的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形式,实行民主共和制政体;而英国之“光荣革命”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建立了以女皇、天皇名义下的君主立宪内阁负责制,同样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是最适合当时中国国情民意的合理的最佳政体之选择。当时的国人尤其是农民更像康德手下的仆人一样,心目中骨子里一天也不能没有皇上 (国不可一日无主,这“主”不是总统而是皇上)。19世纪的国民们,不可能比鲁迅笔下的闰土、阿 Q、华老栓夫妇、红眼睛阿义之流的精神世界更文明进步,国人浓重的皇权思想最适合君主立宪制度。

戊戌维新是一场不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可以总结出 N个理由,中国戊戌维新失败只是失败在历史偶然性的支配:若慈禧早逝数年,哪怕几个月;若袁世凯不是一念之差而誓死捍卫维新,正如后来仅凭蔡锷一支云南护军就打碎了袁氏帝制美梦一样,若袁世凯小站新军突变有可能改变百日维新的结局,也未可知!百日维新失败之因罪不干君主立宪,而在于中国之命运……百日维新的失败,是民族的、民众的、皇上的、维新志士们个人的、整个国家的大悲剧!

第二,“书生论政误苍生”!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大变”和“速变”的激进变革措施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和全国知识分子,是导致百日维新大悲剧的主观原因。

早在 20世纪 30年代,陈恭禄编写过一部《中国近代史》,其在分析变法失败原因时云: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语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其视事也,若此之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当代很多历史学者持有相同看法:年轻的光绪皇帝在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激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 110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中国维新派康、梁等都是些读书人,虽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却缺乏行政经验,疏于政务,黯于世事,缺乏韬略。没有日本维新派的阅历和社会改革实践,是一批缺乏实际行政经验的书生。他们基于‘不除弊不能布新’的认识,出于急于求成的心理,变法 103天,下谕旨 204件,改革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不分轻重缓急,主次先后、全面开花。当时民族危亡、百废待兴。但不容齐头改革。在实施步骤上,宜先发展农、工、商,改革教育和军事,在取得成效,树立了威信,稳住政局后,再行政治制度的改革。”

百日维新的失败,“就是按当时的条件来说,过于激进了,一个受焦虑感支配的皇帝在 100多天里发布了近 200多道有关改革的政策,而根本不考虑社会与政府官员的承受能力,结果导致变法过程中的温和派、有条件地支持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与反对改革的顽固派结合到一起来,反对康梁这些激进派的变法。”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不久,梁启超在总结此次运动的经验教训时说:“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则殊多缺点。”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作为自上而下的非暴力的温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没有始终坚持非暴力原则,康梁集团在手中毫无兵权的情况下,矫光绪皇帝之诏,先是企图利用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后又寄希望于湖南的毕永年军兵围颐和园,主动挑起流血政变,导致戊戌惨剧,是维新派的重大策略失误!书生意气的鲁莽行动中断了清末改革的正常进程。

当中国的资产阶级还十分幼稚软弱之时,绝不能从根本上铲除封建皇权制度,并且必须还要像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一样,为了发展壮大自己必须依靠封建皇权的庇护。维新派依靠具有维新思想的光绪皇帝改革腐朽的封建官僚体制,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世界历史之大势,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最恰当的形式。

从封建专制到君主立宪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正像我们不应当责备而且应该充分肯定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不触动封建皇权有一定的历史正当性,我们更不应该责难维新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君主立宪制的历史合理性。英国人民保留并容忍了女皇的存在,日本人民创造了天皇内阁负责制,世界历史学者们并不否认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为什么中国维新志士们依靠光绪皇帝而推行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成了历史的错误和维新失败的原因呢?请问当时若把光绪皇帝也列入打到之列,像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样,在当时的中国能发动得起来么?发动起来以后能一举成功么?一时成功以后结局就一定好么?这是可以断言的,即在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具备完成类似法国大革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只能说,百日维新运动是一场不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1][俄]齐赫文斯基.中国近代史 [M].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译.北京:三联书店 ,1974.

[2]楼宇烈.试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哲学思想[M].济南:齐鲁书社,1980.

[3]范文澜.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N].人民日报,1958-09-29.

[4]叶林生.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的运动吗?[N].人民日报,1980-07-10.

[5]列宁.列宁全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7]晏泽厚.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成败原因探析[J].探索,1994(6).

[8]萧功秦.从清末改革想到当代改革 [J].炎黄春秋,2010(4).

[9]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9.

猜你喜欢

志士光绪皇帝近代史
“十七年”共和国史研究的起步与初创
——以近代史所为中心的考察
西江月·百年华诞颂
慈禧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是为保护?
脊梁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清朝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活动研究
任重道远
戊戌政变前后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