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词汇概念迁移的认知范畴化阐释*
2010-08-15任庆梅杨连瑞
任庆梅杨连瑞
(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2.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中介语词汇概念迁移的认知范畴化阐释*
任庆梅1杨连瑞2
(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2.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本文基于范畴化理论归纳出由于范畴化差异引起的汉英词汇概念差异的类型,分别从家族的相似性、认知模式、文化模式三方面分析论述汉英词汇概念对应的相对性、对语境的依赖性以及文化取向性,并运用所得到的结论阐释外语环境下的词汇概念迁移。
范畴化;中介语;概念迁移
一、引言
世界由性质不同、形状各异、色彩有别的事物组成,如何区分这些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必然牵涉到分类问题,即“范畴化”(categorization)过程,其结果就是认知范畴 (cognitive category)的产生,即概念系统的建立。概念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细胞,是人类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人类复杂的认知体系的基本元素。不同语言的讲话者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导致隐含于各种语言讲话者大脑中的概念系统结构也以某些方式发生偏离。“语言所包含的是约定俗称的形式和范畴。人们借此进行交际活动,并且对自然语言进行分析;他们关注或忽略某些类型的关系和现象,传送理念,并且建立意识的大厦。”[1](P216)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基于客观经验主义的范畴化理论探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汉英词汇概念差异,分别从家族的相似性、认知模式、文化模式三方面解释分析由于范畴化差异不同所导致的汉英词汇概念对应的相对性、对语境的依赖性和文化取向性,并运用所得到的结论阐释外语环境下的词汇概念迁移。
二、认知范畴化理论概述
认知心理研究表明,范畴化是人们对无穷的事物根据一定特征进行组合归类的认知方式,具有普遍性特征。区分范畴的标准是对范畴成员中自然原型 (prototype)的把握,而不是事物的特征(attributes)或抽象分类。[2][3]大多数认知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而且,公认为必要标准的往往不是充分条件。同一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典型成员地位。该理论能够说明语言本义的起源,指出人类的认知过程首先应当是根据经验对外部世界的范畴区分。为了考察英汉词汇对应关系,本文借用认知范畴化理论精髓中的三个重要方面:
首先,该理论认为,大部分的概念范畴并不具有二分性,即范畴内的成员不必在每个方面相同,只要在某些方面相似即可,从而构成一种带有模糊性特点的连续体(continuum),这被称为“家族的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即一系列形式为 AB,BC,CD,DE的项目,每个项目与其它项目之间至少有一个或多个相似成分,但所有项目相互之间几乎不存在或极少有相似之处。某个范畴成员,和同一范畴的其它成员相比,相似度越高,这个成员的典型性也就越强。典型程度的高低对范畴成员的识别或范畴内成员的联想产生直接影响,典型程度越高的范畴成员与所属范畴的联想度越强。
第二,认知范畴以认知概念的形式储存在人类大脑中,并以词汇的形式在语言中予以体现。从范畴化理论观点来看,“语境”是指大脑对所建构概念之间互动关系的认知表征。借助于对客观世界形形色色事物的经历和感知,大脑中存储了大量相互联系的语境。认知范畴不仅仅依赖于所处的即时语境(the immediate contexts),而且还依赖于与之相关的所有语境。因此,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以“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来涵盖储存在大脑中的属于某一领域的所有认知表征。[3]认知模式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认知模式从本质上说是开放的,因此在现实中难以描绘某一认知域的认知模式。二是由于语境是构成认知模式的基础,各个认知模式之间相互连接,并非孤立的认知实体。认知模式的作用及影响无处不在,即使遇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物体和情景而苦于在大脑中找不到恰当的认知模式,大脑也会提取某个与之类似的认知模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认知模式。
第三,认知模式代表的是大脑中储存的本质上具有心理特征的关于某一领域的知识,由于人类的心理状态总是涉及个性化的经验,对于这些认知模式的描述必然在很大程度上牵涉到理想化 (idealization)的问题。事实上,认知模式不可能是同一的,而是依赖文化背景形成“文化模式”(cognitive model),文化模式被视为属于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认知模式。文化模式与认知范畴的结构和理解密切相关,例如,法国人与英国人对“早餐”的原型范畴理解显然不同:法国人的一般早餐较简单:一大杯咖啡和一个羊角面包足矣。而且饭店常常不设早餐室,只将食品放在托盘里送到客人卧房中,或者让客人去附近咖啡厅或酒吧吃早餐。而英国人的早餐则包括燕麦、鸡蛋、牛奶、桔汁等多种食品和饮料,英国旅馆的客人早晨要到专设的早餐厅就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国人关于早餐作用的文化模式存在差异:法国人关于“一日三餐”的认知模式认为早餐并不重要,午餐应当吃饱,而晚餐才是丰盛的;英国人的认知模式则相信早餐、晚餐都是丰盛的,只有午餐可以从简。可见,“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范畴典型显然受到熟悉程度和经验的影响:在南极长大的人对于鸟的典型认识跟在亚马逊河流域或者撒哈拉沙漠地区长大的人就不一样。”[4]
三、范畴化差异引起的汉英词汇概念差异类型
语言学家Wilkins认为,“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5](P6)根据以上对范畴化理论的概述,笔者以为,这种由于范畴化差异引起的汉英词汇概念差异可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一)范畴化角度不同引起的词汇概念差异
由于各民族受自身生态环境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形成各自独特的习惯表达方式,往往从特殊的视角或侧面观察和解释各种关系和现象,认知主体会以各自独到的手段修饰和描述各种人和物。例如,汉语中“高、低、深、浅”可归入描写人的品质和属性特征的概念范畴,如“高风亮节、人品低俗、城府较深、为人浅薄”等。而英文中的对应词语多涉及物理方面的特征,即便有high spirit,low spirit,deep feeling,shallow argument这样的表达形式,词语概念的引申仍应算是一种客观描述,不同于汉语中带有明显主观评价色彩的概念范畴。究其根源,就是范畴化角度差异的作用。
(二)范畴归类不同引起的汉英词汇概念差异
范畴化理论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长期演化形成的概念体系,形成了其特有的(词语)分类和独具一帜的表达风格。这里所说的“特有的分类”和“独树一帜的表达方式”事实上就是指语言的范畴化归类差异。例如“鸡”一词在“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的译文: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I never eat chicken.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6]第一个“鸡”字表达的是中国的生肖年,生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习俗,由于缺乏对应的英语词汇概念,the Rooster只能解释性地传达了原作的大致意思,因为英语中rooster的概念意义是“雄鸡”,不完全等同于汉语中“鸡”的概念意义。第二个“鸡”字表达了英语中的肉类概念范畴,但chicken有时也表示“小鸡仔”的概念意义,也不完全等同于汉语中“鸡”的概念意义。上述概念体系存在的差异反映得就是语言的范畴化归类差异。
(三)畴概念所指不同引起的词汇概念差异
词语反映人类大脑对主客观世界的概括,不同的语言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对主客观世界进行不同的切分,形成不同的词汇系统。因此,即便是属于同一概念范畴的词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其概念范围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英语同是表达“香味”这一概念意义,aroma指烹调香味或香烟所散发的香气;bouquet特用于指酒香的清冽;perfume和fragrance可指化妆品或花朵之香;deliciousness则强调味觉上的愉悦。又如,“乡土观念”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为sense of place,而不能说 sense of land,因为后者是指对土地的感觉。
那么,如何阐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汉英词汇概念差异呢?笔者以为,借用上文概述的“家族的相似性”、“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三个理论观点,探讨汉英词语概念对应的特点,也就得到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1、从家族的相似性理论阐释汉英词汇概念对应的相对性
如果在母语中以A代表某个词语的基本意义,即原型,那么其它所有含有A意义的属于同一范畴的词语为表示为 A’、A’’、A’’’等。同样 ,在目的语中以B代表某个词语的基本意义,即原型,其它所有含有B意义的属于同一范畴的词语表示为B’、B’’、B’’’等,那么跨文化交际者首先要确定 A与B是否表达相似的中心概念,然后才能比较A’、A’’、A’’’与B’、B’’、B’’’的相似程度。也就是说 ,英汉词汇概念对应可能有多个解决办法,跨文化交际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找到最佳对应形式。
词汇概念对应的相对性,最典型的例子要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译文,只有九个名词排列,使词汇概念含义的抒发情绪化、形象化、审美化,符合汉语朦胧含蓄的悟性思维特点。原文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多个相对独立的词汇传达的概念意义在译文中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画面:At dusk 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withered vine fly crows;/’Neath tiny bridge besides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7]形式齐整,音韵和谐,迎合了英语思维偏重逻辑性的特点,体现出词汇概念对应的相对性特点。
2、从认知模式理论阐释汉英词汇概念对应对语境的依赖性
由于人类的心理状态总是涉及个性化的经验,因此人与人的认知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都不会完全相同。在考虑词汇概念对应时必须联系具体语境,捕捉到原文中词语意义所包含的概念意义。例如,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贾宝玉乍见黛玉时的印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对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译者充分考虑到三个“娇”字(划线词)在不同语境中概念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娇袭一身之病”的“娇”乃是白居易《长恨歌》“侍儿扶起娇无力”的“娇”;“娇喘微微”的“娇”乃是李清照《浪淘沙》“歌巧动朱唇,字字娇嗔”的“娇”;“娇花照水”的“娇”与李清照《念奴娇》“宠柳娇花寒食近”中“娇”字意义相当,将不同语境中的“娇”字分别对应charm,soft和lovely,[8]成功地传达了原文三个“娇”字所隐含的不同的概念意义,体现出词汇概念对语境的依赖性。
3、从文化模式差异阐释汉英词汇概念对应的文化取向性
汉英词汇概念对应毕竟要跨越两种语言,融合两种文化。英汉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差异要求跨文化交际者熟练把握目的语中的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同是时间坐标系统,英语沿用空间观点,用back表示过去,用forward表示未来;汉语虽也沿用空间观点表示时间,但方位相反,称过去为“以前”,未来为“以后”,这种在时间上的概念差异在英汉指示词翻译中表现明显。英语指示词在表达时间远近概念时,说话者立足于“现在”而面对“未来”,因而“现在”和“未来”对说话人来说都是呈现在眼前的,心理距离要近些,而“过去”却在他的背后,他要转过头来方能看见,所以是远的。因此“……五六年前在土地庙的香市中看见一只常常会笑的猴子,一口的牙齿多么白!但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快乐的纪念,……”的译文是:…several years before at a temple fair at home—it kept grinning and showing a mouthful of gleaming white teeth.That was her last,happy memory, …[9]原文中的指示词“这”(划线词)对应目的语“that”,充分体现出英汉民族在对待“过去”这一时间概念的范畴化差异。
每个社会的一般发展历程总是存在相同之处,表现为词汇概念体系之间的相似点。但是,由于受到范畴化差异的总体影响,这样的文化融通总是相对的。例如,“登徒子之徒”对应 a man of warm temperament也能达意,但 a Chinese Don Juan更对应英语本族语者的文化语境。同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应 get married because of one’s parents’order and matchmaker’s wish 不会引起歧义,但与celestial marriage对应则更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宗教心理。
四、外语环境下的汉英词汇概念迁移
综上所述,不同的语言基于不同的世界观,反映着不同的范畴化方式,导致不同概念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言学习不单单是掌握相关的语言技巧和词汇项目,更要掌握目的语系统所包含的概念体系,发展一种与已有的母语范畴所不同的思维系统和语言表达方式。但是,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已经建立的一整套母语概念体系的影响,当学习者大脑中的中介语系统中缺乏能够表达类似概念的地道词语时,学习者只能根据当前的目的语词汇信息,激活母语中的概念型式,在母语概念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目的语概念系统。这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习者在记忆和理解外语生词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母语中的范畴和概念作为参照点,从母语系统的心理词汇中检索出与之对应的词汇。汉英词语天然契合者并不少见,例如,“黑马”对应dark horse;“隔墙有耳”对应walls have ears;“一帆风顺”对应plain sailing;“半老徐娘”对应fair,fat and forty等。这样仅需将母语系统中已经建立的概念重新贴上目的语标签即可,大大简化了学习者对目的语词汇概念进行表征的过程,减轻了记忆负担。但是,这样造成的结果可能是误导学习者忽视母语与目的语在概念上的差异,导致语言输出缺乏表达的精确度和适切度,无法获得本族语者的自然语感。
另一方面,当学习者从大脑记忆中提取与单个目的语词块对应的目的语词并加以简单组合时,必然使这些词语搭配负载了来自母语系统的特殊概念内涵,如 accept the reality;grasp time;read our limit book;reach…aim等。这些只是与目的语概念在语义上存在某些联系的表达方式往往只是一些具有一般概念意义的基本范畴词汇,因为相对于较高层次和较低层次的范畴,具有原型特质的范畴具有感知的突出性,更容易被学习者大脑感知、储存、激活和提取。因此,导致的结果是输出一些不地道的,甚至是不被本族语者接受的表达方式。
可见,母语概念体系既是学习者可以利用的语料库,但同时也成为干扰目的语学习的根源,导致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词汇概念迁移。为了尽量减少母语对二语的干扰,避免词汇概念迁移,教师应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类型意识,提高学习者对两种语言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要考虑到中介语发展的动态性和渗透性特点,随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逐步加强母语和目的语词语之间的概念对比,把握原型的词汇信息,使学习者清楚哪些部分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共同概念范畴,哪些部分是各自独特的概念范畴,全面理解目的语词汇的概念意义,避免学习者以偏概全,误认为母语、目的语词汇之间存在绝对的概念对应关系。
五、结束语
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范畴化理论分析和解释外语环境下的汉英词汇概念对应,得出结论认为,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能够非常地道、准确、流利地运用该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习者要学习和掌握的概念系统是该门语言独有的,要能够被本族语讲话者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应促进、建立和深化中介语形式-意义的联结,使目的语形式与母语概念逐渐脱离,形成相对独立的目的语概念系统。之所以是相对独立的,是因为目的语系统的构建并不意味着母语和目的语概念系统的完全脱离,由于受到语言处理的交互性影响,即便是中介语系统的构建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在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中,受母语影响而产生的Chinglish现象仍有可能发生。
[1]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Lakoff,G.Women,f 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Ungerer,F.and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4]Cruse,D.A.Prototype theory and lexical semantics[A].In Tsohatzidis,S.L.(ed.).Meaning and Prototypes[C].London:Routledge,1990,382-402.
[5]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M].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吕萍.语境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4,(5):59-62.
[7]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曹雪芹,高鄂著,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9]许余龙 .英汉远近称指示词的对译问题[A].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1977-1989)[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egorization theory,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ummarize three types of conceptual differences in words and phrases caused by categorization differences.Furthermore,explana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se conceptual differences from three aspects:family resemblance,cognitive models and cultural models to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t roles of prototype,context and cultural models.Accordingly,it proceeds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for conceptual transfer of words and phrases during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in EFL setting.
Key words:categorization;interlanguage;conceptual transfer
责任编辑:周延云
Applying Categorization Theory to Expounding Conceptual Transfer of Words and Phrases during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Ren Qingmei1,Yang Lianrui2
(1.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71,Shandong,China)
H0-05
A
1672-335X(2010)02-0091-04
2009-12-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介语语言学的多维研究与学科建构”(07BYY026)
任庆梅(1970- ),女,山东济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