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体与俗体三题*

2010-08-15詹鄞鑫

关键词:正字俗字楷体

詹鄞鑫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

正体与俗体三题*

詹鄞鑫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

一,正体与俗体是就字体而言的。“正体”指共时汉字中书写严谨规范的字体,而“俗体”则指书写随意草率的字体。正体与俗体,是汉字与生俱来的两种共时并存形式。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如隶书)。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二,正体与俗体的关系,只是字体的不同,而不是不同的字。汉代以来的草书,在《康熙字典》等字书中并不收入,但并不妨碍民间的日常运用。然而,把它们的关系作为繁简字关系,如“頭-头”,“爲-为”,其关系不再是书体的不同,而成为不同的字形了,这反而妨碍了人们的书写,也造成了字形的混乱。三,在计算机时代,社会对于汉字特性的基本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于汉字书写笔画数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了,而更加关注字形结构的规律性和阅读的分辨率。现在,汉字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由计算机输入代替了手写,屏幕阅读代替了书本,汉字的应用,一方面要求书写或输入的快捷,另一方面要求阅读的方便,作为大前提,首先还要求降低汉字教学的难度。从这些方面来看,繁体字具有无可争辩的优越性。

正体;俗体;正字;俗字;汉字发展;汉字规范;计算机汉字

一、俗体字对于汉字发展的影响

“正体-俗体”这一对概念跟“正字-俗字”不一样。“正字-俗字”的对立是就单个汉字的书写规范而言的,例如把从“止”的“歲”俗写作从“山”的“嵗”,即可视之为俗字。而“正体-俗体”的对立是就字体而言的,在这里,“正体”指共时汉字中书写严谨规范的字体,而“俗体”则指书写随意草率的字体。以今天的用字为例,印刷品上的宋体、手写的工整正楷体等文字为“正体”,而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运用于笔记、日记、便条、草稿、处方等的文字则为“俗体”。

“正体-俗体”是就字体而言的,“正字-俗字”是就单字书写规范而言的。但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正体字通常总是力图采用正字来书写,而俗字则大多出现在俗体字中。所以,有的论著在这点上不很区分,也可能采用“正体-俗体”概念来指称“正字-俗字”的对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的“正体”“俗体”条,即指的“正字”和“俗字”。这是术语尚未统一的缘故。[1]

正体与俗体,是汉字与生俱来的两种共时并存形式。正体与俗体的对立统一,是汉字发展的基本动力。裘锡圭指出:

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下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

在讲汉字形体演变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甲骨文作为一种俗体的特点。

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如隶书)。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2](P42-44)

在谈到隶书形成问题的时候,裘锡圭又一次提到:“隶书显然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俗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不是秦始皇让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2](P69)

显然,从汉字字体演变的角度看,俗体对于正体变化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另一方面,从俗字产生的角度看,正如裘锡圭所说:“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流行。俗体之中最常见的是简体。”[2](P56)俗体孕育出简体字和俗字。那么,俗体对于促进正体的变化,和俗体对于俗字的产生,这两方面的作用是否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地域都是相同的呢?这一点似乎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试看战国俗体对于正体的影响状况,裘锡圭有一段很好的总结:

在秦国文字里,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俗体才迅速发展起来。在正体和俗体的关系上,秦国文字跟东方各国文字也有不同的特点。东方各国俗体的字形跟传统的正体的差别往往很大,而且由于俗体使用得非常广泛,传统的正体几乎已经被冲击得溃不成军了。秦国的俗体比较侧重于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其字形一般跟正体有明显的联系。而且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正体后来演变为小篆,俗体则发展成为隶书,俗体虽然不是对正体没有影响,但是始终没有打乱正体的系统。战国时代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传统的正体相比,几乎已经面目全非。而在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里,继承旧传统的正体却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2](P52)

“俗体虽然不是对正体没有影响,但是始终没有打乱正体的系统。战国时代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传统的正体相比,几乎已经面目全非”,这里说的“影响”和“面目全非”,主要不是从字体的角度说的,而是从汉字构形变化导致形成许多文字写法不同的角度说的。例如篆书的“艸”演变为隶书的“艹”,篆书的“辵”演变为隶书的“辶”,这些都是成批的有规律的变化,只有像篆书原本从雨从畾的“靁”简化为“雷”,从艸从屯从日的“萅”讹变为“春”,从衣从集的“襍”构件重新组合为“雜”,这类变化才是个别的特殊的隶书简体俗体。我们体会,从战国文字发展的趋势看,俗体字对于正体字的影响,在秦国和六国是有区别的。就秦文字而言,秦国的俗体主要是促成了隶书的产生,最终隶书发展成为新的正体;就六国文字而言,六国的俗体除了类似隶变的字体变化之外,还促成了大批简体和俗字的产生,其中凡跟秦文字写法不同的简体和俗字最终被统一之后的秦国政府所废除。

不仅是隶书的产生,楷书的产生也同样是俗体影响的结果。

南北朝时代的正体和隋唐以后的正体,虽然常常笼统地都称为“楷体”,但两者其实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多少带有一点隶书的逸韵。为了区分,今人有时把以北魏碑刻为代表的正体称为魏碑体,隋唐以后的才叫做楷体。从敦煌和吐鲁番发现的北朝和隋唐的大批写经文字可以体会出楷书字体在写本中发展演变的线索,从中可以总结出写本俗体对于楷体字发展和演变的重要意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魏晋以来的下层文字,还促成了大量俗字的产生,这点在北朝造像记、敦煌文献和唐宋写本文献中已经获得大量资料的证实。

从实物文字研究的角度来看,先秦两汉古文字资料的研究和文字编纂的成果相对比较丰富,而魏晋以来实物文字资料的研究和文字编纂的成果就显得很少。中古以来的极为丰富的俗体字(其中包括大量俗字)的资料,其搜集整理和研究,还有待于学术界的共同努力和积累。

二、正俗体关系对于汉字规范问题的启发

俗体和正体关系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对于汉字发展史的认识,对于目前汉字规范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计算机时代不论,手写文字总是社会用字的主流,可以相信,古今中外不论哪个时代和民族,只要有文字,就一定会有正体俗体的区分。就汉字而言,俗体就是日常应用的手写体,手写俗体与正体之间,不仅仅表现在书写风格上的不同,在每个字的笔画和形体结构上也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汉字规范问题上,以往的做法是尽量用手写体形成的简体或俗体字来改造正体。其结果是,繁体字不能取消,从而汉字的数量又增添了一批简化字。简化字越多,汉字总数就越多。关于这点,笔者曾做详细的分析。[3]

应如何看待正体俗体的形体差异?在以往,手写体自然地由于追求书写快捷而形成许多不同于正字的写法。例如汉简草书把“頭”写作,近似于“头”,把“爲”写作,类似于“为”(字例均见陆锡兴编《汉代简牍草字编》)。由此可知,这类简化字,早在汉代简牍中就已经出现了。俗字在民间虽然屡见不鲜,乃至广为流传,但在传统的汉字正字规范中,仍然是看重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正字的。例如收字丰富的《康熙字典》“,头”“、为”等字连异体字的地位也够不上,所以不被收入。人们在日常的书写中可以接受俗字和简体字。它们虽然不列为正字,但不会妨碍日常使用。“頭-头”“、爲-为”的关系只是字体的不同,而不是不同的字。然而,把它们的关系作为繁简关系“,頭-头”、“爲-为”的关系不再是书体的不同,而成为不同的字形了,这反而妨碍了人们的书写。例如从“柬”的“練、煉、揀”简化为“练、炼、拣”,而“諫”字所从的“柬”并不类推,简化字作“谏”,这是强行把部分文字的行书草书楷化为简化字,其实“谏”字早在古代的行书草书就已经写成了(见沈亚公编《四体字汇》言部),按理,这样写是符合行书草书规则的,但由于简化字没有类推,这样写反倒是不规范的了。由此可知,恰恰是人为的简化字束缚了书写的手脚,成为书写快捷化的桎梏。

再看“然、焦、黑、燕、魚”等下面带四点的字,行书或草书写法下面的四点大抵是写成一横的。简化字用行书改造正体,规定“魚”的下面写成一横,但“然、焦、黑、燕”等字不变,这就提供了一个可资对比的资料。“然、焦、黑、燕”等字,手写体不论下方四点怎么写,都不算“不规范”,因为手写体把四点写成一横或类似一横形乃是自古以来行书的常规写法。而“鱼”的情况就不同了“,鱼”字因为取得了正体地位,就成为跟“魚”字不同的字形“,魚-鱼”的关系从原先的正俗字体关系转变为繁简字关系,于是,写成“魚”就可能被指责为“不规范”。同理,所有从“魚”的字都面临相同的问题。

“鱼”和从“鱼”的字被规定为正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新汉字成批大量衍生。与“魚、鱼”类似因草书楷化造成的两体,部首中还如“爿、丬,糸、纟,言、讠,車、车,貝、贝,見、见,金、钅,門、门,頁、页,食、饣,風、风,韋、韦,馬、马,鳥、鸟,麥、麦,黽、黾,齊、齐,齒、齿,龍、龙,龜、龟”等,声符则如“闌、阑,參、参,單、单,東、东,昜、杨(右旁),壽、寿,芻、刍,當、当,島、岛,執、执,賣、卖(讀所从),瞏、环(右旁),戔、戋,僉、佥,堅、坚,監、监,盡、尽,巠、经(右旁),豈、岂,覽、览,兩、两,婁、娄,師、师,夾、夹,亞、亚,樂、乐,睪、泽(右旁),奐、奂,會、会,堯、尧,螢、萤(上部),專、专”等,粗略估计涉及四千多个繁体汉字。

异体字和类推字大量增加,不仅增加计算机汉字输入的困难,还给计算机信息检索带来障碍。计算机只认编码不认字,所有仅仅偏旁“魚”“、鱼”之别的字都各用一个内码,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符。如果通过计算机进行检索,输入“鱼”字就不能把“魚”的信息调出来。异体字一多,同音字也就相应地增加,计算机拼音输入的重码率就增高,选字就费事,严重削弱了计算机汉字输入的效率。

所以,在汉字规范的问题上,必须坚持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忽略俗体与正体的字形差异,一方面不可用行草书等手写形体来改造印刷体正字,一方面必须明确,汉字规范只是对正体字的规范。

总之,强求正体与俗体的一致,不仅做不到,而且也没有好处,只能人为地制造学习记忆的困难和信息处理的障碍。如果认识到汉字形体规范只是针对正体的,允许手写体的合理差异,把行草书楷化写法恢复其字体地位,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汉字规范工作,就可以很方便地统一偏旁和部首,解决一切困扰和难题,而且解放了手写体,手写字更加简单和快捷。

三、关于计算机汉字的问题

谈古代正体,主要指用毛笔工整书写的正楷体,宋代开始主要表现为雕版楷体,明代正德以后活字印刷出现宋体和仿宋体,今人习惯上也称之为印刷体。自从电脑普及,电脑排版代替了活字排版,电脑上的宋体或楷体就成了正体的代表。所以,要谈现在的正体,就不能绕开计算机汉字的问题。

中文计算机上的“宋体”、“楷体”的内涵与传统的字体概念已经不完全一样了。在中国大陆地区通行的中文windows系统,总是带有“宋体”、“黑体”、“隶书”、“楷体_GB2312”、“仿宋_GB2312”这些字体。用这些字体显示的汉字,当然都是相应的宋体、黑体、隶书、楷体、仿宋等等,然而,它们还具有字符集性质的意义。“简体中文”windows系统的“宋体”、“黑体”、“隶书”可以显示国标扩展字符集(GB K)中的全部汉字,其中包括繁体字;而“楷体_ GB2312”和“仿宋_GB2312”则只能显示国标字符集,不能显示繁体字。从字体显示的角度说,还有其它一些可能需要在计算机里特别安装的字体,也同样能显示各种字体,但它们不会改变计算机汉字的内码,得以显示的字符集范围也各不相同。通常我们提计算机字体,大多只限于中文windows系统配套所带的字体。

手写汉字与计算机汉字的不同特点,首先在于计算机显示的宋体楷体等汉字在笔画上的规范性,手写文字多少总是较草率的。但如果从“正字”的角度说,计算机显示的汉字并不总是规范标准的写法,在扩展字符集中还包括大量异体字,甚至讹误字。异体字例如:惡悪,曾曽,兔兎,土圡,卯夘,册冊,冰氷,啓唘,留畄,乘乗,歲嵗;讹误字例如(后者为错讹字):拗抝,冤寃,冗宂,歷厯,曆暦,荔茘,往徍,博愽,丞氶,殼殻,徵徴。其中的异体和讹体字基本上来源于俗体中的俗字,只是经过了楷化而已。

计算机汉字每字一码,其编码一开始就进入国际统一标准。从这点而言,计算机汉字的字形是不可更改的。假设新的字符集改动了一个汉字的字形,而没有重新设置其编码,那么,所有用安装新字符集的电脑显示的老文件,那个字的字形都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将不再是其原始的模样了。从文字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后果是难以设想的。所以,计算机时代的汉字,就特别要求汉字具有字形上的稳定性。如果有关汉字规范的部门改动了现有汉字的字形,或者为了偏旁的类推而增加了新的字形,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面是非常广泛的。这点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和研究者的注意。

计算机时代,社会对于汉字特性的基本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于汉字书写笔画数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了,而更加关注字形结构的规律性和阅读的分辨率。现在,汉字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由计算机输入代替了手写,屏幕阅读代替了书本,这种趋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汉字的应用,一方面要求书写或输入的快捷,另一方面要求阅读的方便,当然,作为大前提,首先还要求降低汉字教学的难度。计算机时代的汉字教学,作为一种语素文字,日常生活涉及的基本字数在三千上下,为了便于学习和理解,首先就要求汉字构形系统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和理据性。从书写的角度说,手写汉字一般总是采用行书草书,并不很在乎多一画少一画;如果采用键盘输入,不论哪种输入法,都只关心形体或读音的分辨,而不再关注笔画数的多寡。从社会应用的角度说,任何文献的书写是一次性的,阅读则是多次性的,所以,阅读的效率比书写的效率更加重要。由此可知,汉字的形体规范,应该更加重视形体的理据性和分辨率。上世纪的汉字简化工作曾经一味地强调要减少汉字的笔画,现在也还有人继续提“坚持汉字简化方向”的口号,这种认识具有相当的片面性和危害性。我们认为,在汉字规范的问题上,只有王宁提出的“汉字优化”的口号才是正确的。

[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詹鄞鑫.汉字规范与汉字字形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8, (1).

Three Topics on Standard Forms and Popular Forms of Chinese Characters

Zhan Yinx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62,China)

Firstly,both standard and popular forms are coexisting writing styl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opular forms play a very important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character forms.Secondly,standard and popular forms are styles of the same characters.Separating them as traditional and simplified characters will create disorder in the system of character forms.Thirdly,in the computer age,to a large extent,typing Chinese characters andreading on screenreplaces handwriting andreading paper books.People have focused more and more on the structureregularity andreadability of the charactersrather than the number of strokes.Therefore,the traditional forms have indisputable advantages.

standard forms;popular forms;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orthography of Chinese characters;computerized Chinese characters

H02

A

1672-335X(2010)03-0049-04

责任编辑:周延云

2009-12-24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秦汉文字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07JJD740061)

詹鄞鑫(1947- ),男,福建建瓯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字学研究。

猜你喜欢

正字俗字楷体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排版格式与论文书写要求(小标宋)
———作者必读(四号仿宋)
正字·遣词·造句·达意——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浅析射阳大米的由来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腹部外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清代浦镗《周易注疏正字》“卢本”发覆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