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统筹推进河南省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0-08-15魏国强

种业导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蔬菜生产

魏国强

(河南省农业厅,河南 郑州 450002)

自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河南省蔬菜产量大幅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省蔬菜产业发展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良好势头。为适应形势变化,满足城乡居民对“菜篮子”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国务院近日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全面分析河南省蔬菜产业面临的现状和形势,提出统筹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继续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河南省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蔬菜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规模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积极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蔬菜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形成了生产规模稳定增长、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流通活跃通畅的好局面。主要表现在:

1.1 生产规模稳步增长

蔬菜面积由1997年的76.1万hm2增至2009年的173.3万hm2。自2004年以来,河南省蔬菜面积占全国蔬菜面积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0%左右,蔬菜产量所占比重也基本保持在10%。

1.2 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良种转化率达到90%以上,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南北品种齐备,国内外品种兼有,精细菜、大路菜、保健菜搭配,常规品种、反季节品种互补,种类齐全,花色繁多,基本满足市场多方位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膳食供应。2008年,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6.3万hm2,蔬菜例行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8.0%以上。

1.3 特色基地成效显著

蔬菜产业逐步向适宜地区和优势区域集聚。200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3万hm2以上的县(市、区)达43个,种植面积达100.5万hm2,总产量3841万吨。开封、商丘、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等地种植面积都在10万hm2以上。地方名优特色菜和品牌基地逐步形成,如开封的胡萝卜,内黄的夏番茄,淮阳、平舆的黄花菜,中牟、杞县的大蒜,清丰、淅川的小辣椒等,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

1.4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蔬菜新品种培育取得突破,西瓜、韭菜、马铃薯、辣椒和大白菜的育种居国内先进水平。日光温室结构及主要蔬菜的配套栽培技术、蔬菜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名优特新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示范、蔬菜无土栽培技术以及粮菜间套作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等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代生物技术在蔬菜科研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大白菜小孢子育种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设施栽培、配方施肥、膜下暗灌、微机全自动管理、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生物液肥施用和人工授粉等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1.5 市场流通更加有序

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共281个,其中蔬菜专业市场123个。郑州陈砦、毛庄蔬菜批发市场等5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被列为省级定点市场,有31家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郑州刘庄蔬菜批发市场、三门峡西原店蔬菜批发市场、濮阳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新野县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等还被农业部纳入全国蔬菜当天报价信息网。蔬菜产销连接更趋紧密,市场带动作用越来越强,能辐射带动蔬菜生产109.3万hm2。收到了“兴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的良好效果。

2 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水平不高

2008年河南省蔬菜每667m2产量2487 kg,仅居全国第10位,为河北省的65.8%、山东省的77.7%。设施蔬菜面积比例小,仅占全省蔬菜面积的23%,河北、山东两省已达40%以上,冬春季蔬菜自给率不足50%;蔬菜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员少,良种良法不配套,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到位率不够。

2.2 品种结构不合理

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较大,仅萝卜、白菜就占总播种面积的近17%,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所占比例不足50%,耐贮运及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少,质量和规模优势不明显,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落后,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

2.3 菜田基础设施滞后

各地菜田排灌设施薄弱,保护地设施建设简陋,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2008年1月中旬到2月初的灾害性雨雪天气对蔬菜生产影响最大,造成受灾地区部分早春保护地蔬菜育苗遭受冻害,正处在生长旺期即将上市的蔬菜产量下降,露地菜受冻,一些温室大棚被压塌、损坏。河南省有1.3万hm2蔬菜绝收,800 hm2温室大棚损坏,1867 hm2育苗受损,12.6亿株菜苗冻死,蔬菜共计受灾面积10.4万hm2。

2.4 市场体系不很完善

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总体规模小、档次低;产地批发市场少,发育不平衡,部分蔬菜生产大县缺乏基本的市场设施,多是地头、马路市场;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较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现代化装备水平低,流通效率不高;市场功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滞后,蔬菜物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0%~30%,而发达国家不足5%;与蔬菜冷链物流相适应的金融结算、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严重滞后。

2.5 产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河南省蔬菜出售多为“原”字号产品,蔬菜的年加工量仅占蔬菜总产量2%左右,在加工蔬菜中,大多是低水平腌渍加工和脱水加工,加工产品单一,精深加工比例低。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弱,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紧密,没有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各环节的利益分配矛盾突出,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仍占很大比例,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较弱。

3 统筹推进河南省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统筹推进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开展标准园创建、提高产业化水平、完善市场流通设施,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使河南省蔬菜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实现由蔬菜生产大省向蔬菜生产强省的跨越。

3.1 提高蔬菜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是推进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快蔬菜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蔬菜重点实验室和育种基地,开展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评价与保存利用,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创建新种质,选育出一批适销对路、熟期合理、品质优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为产业发展搞好储备。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信息服务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等项目实施,加快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平衡施肥等技术成果转化,提高农民对蔬菜科技的吸纳能力。

3.2 蔬菜标准园创建是推进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按照全省地方名优特色蔬菜基地建设规划,在城市郊区和蔬菜优势产区,在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设施化、集约化“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提高产量,确保质量。在郊县区的蔬菜重点发展区域内,选择集中连片的蔬菜基地开展标准园创建活动。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重点加强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以及病虫害防治、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蔬菜标准园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产品质量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节本增效10%以上,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

3.3 提高蔬菜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是推进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针对蔬菜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经营分散等特点,把提高组织化程度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在蔬菜优势产区,大力发展以农户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蔬菜产业化经营方式,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市场占有量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组织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靠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领广大菜农,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闯市场、增效益。鼓励蔬菜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蔬菜种植户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化经营。

3.4 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是推进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以现代物流和信息化为重点,推进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打造特色蔬菜产品集散市场,强化收购、仓储、清洗、包装等流通加工,形成产地、销地、集散地一体化发展的格局。通过品种精选、设施建设、保鲜运用,延伸产品成熟期,拉开产品上市期,形成与需求同步甚至引领需求的供应时序,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建设蔬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健全信息工作机制,加强采集点、信息通道、网络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定期收集发布蔬菜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继续落实好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通行费的“绿色通道”政策。

猜你喜欢

蔬菜生产
蔬菜“涨疯”,咋了?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用旧的生产新的!
蔬菜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生产管理系统概述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