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寺与庙的区别

2010-08-15

政工学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大理寺神社

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而庙中所建“尸主”大多有名姓可查,如上海城隍庙“尸主”为元末明初的“东海名士”秦裕伯。“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猜你喜欢

大理寺神社
明代大理寺浅究
卖文创
唐代大理寺探究
蹭热度
神社的“熊猫”
《大护法》原班人马打造新番剧《大理寺日志》
从敦煌本看日本猿投神社藏旧抄《文选》的版本
权力制约视角下的宋代司法运行机制
日本 兼职巫女
明代大理寺职能转变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