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孝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0-08-15陈新葵
陈新葵
一、引 言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一直都受到历史学、文化学、伦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大学是向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集散地,在大学开展传统孝道的宣传教育,对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责任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重大责任,同时也将直面当前日趋严重的老年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孝道现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展开,也有利于探索现代养老问题。
孝最初的含义有3层: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孝经》中曾这样描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现代社会,家庭和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孝的泛化的基础己不复存在,因此孝重新回到了家庭伦理的范畴,现代的“孝”越来越限定于家庭内的亲子之间,即狭义上的孝,对父母的孝道[1]。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人们眼中的80后、90后,他们通常被打上了所谓“非主流”、“小皇帝”等各种贬义标签,“啃老”现象也开始日趋增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孝道的理解是否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的孝行是否正逐渐缺失?为此,我们将结合不久前对广州大学城的大学生进行的孝道调查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当代大学生在孝道的理解和行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面临的挑战
(一)孝与顺出现分离
传统孝道强调“孝顺”,认为“孝”即是“顺”。虽然大多数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向父母行孝“仍然十分必要”[2]。但在大学生的孝道思想中,“顺”的地位正日趋降低。我们通过样本调查发现,广州市大学城的大学生中,约10%认为应该在自己经济独立后再孝顺父母,还有少数大学生认为是否对父母孝顺要视乎父母对自己的爱而定。在情境题“如果将来父母求情安排朋友的孩子进你的企业,而你又觉得这样做不好”的两难问题时,60%的大学生选择了将晓之以理劝说父母打消这种想法。而对于父母的意见和建议,约80%大学生认为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一定都对,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正确的。这一结果与其他调查研究的结果一致。已有的研究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家长的权威性降低、更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从偏重盲目遵循来自外在的道德规定,机械而呆板地“扮演”道德行为的他律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偏重以设身处地的方式,根据自己理解的道德原则来抉择的自律的道德原则[3][4]。
之所以出现孝与顺的分离,可能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关。随着社会进步、制度转换,以个人为主体的自由意志逐渐加强,这使得大学生的孝道观念更自我,也更理性。一方面“愚顺”、“愚孝”的做法正逐渐被大学生所摒弃。但另一方面,在摒弃“愚顺”、“愚孝”的同时,一些大学生又过于反叛,表现为极端的自我,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甚至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照顾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在日常行为中,存在一定的孝道缺失的现象,表现为,不懂得照顾父母、尊重父母,不能满足父母的成就期待等[5]。对于这些现象,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重视。
(二)养亲观发生变化
传统孝道中,子女对父母赡养的方式是子女与父母同住,由子女照顾父母,以此来尽孝道。而我们的调查却发现,传统的“养亲”观正悄然发生变化。只有42%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今后愿意与父母同住,46%的大学生则更愿意一周或一月与父母见一次面。当父母行动不便,需要人来照顾时,74%的大学生表示愿将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而21%的大学生选择雇佣保姆照顾,还有少部分大学生选择托付给亲戚照顾或将父母送往养老院,有时间就去探望。另外,对于“啃老”现象,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并不完全排斥,而是选择“尽量自力更生,实在没办法才稍稍借助父母的帮助”。
对于这些现象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是源于当代大学生传统孝道的沦落[6]。在我们的调查中,的确有少数大学生认为父母跟自己有代沟,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一般都可以不听,两成多的调查对象未填或想不起曾经为父母做过些什么,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点。这应当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另一种观点是否认孝道的沦落,认为大学生社会压力增大,未来生活成本增加是“啃老”现象出现的原因。随着学业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未来生活成本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日趋增大。不少学生开始认识到,完全不依靠父母的力量很难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有人指出,“啃老”并非意味着道德的丧失,而是无奈之举[7][8]。至于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不愿意与父母共同生活,也并不能证明大学生孝道的沦落。事实上,当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时,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愿意将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这表明了大学生养亲观的复杂性,一方面他们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尽孝,当父母生病时能够照顾他们,另一方面又不想每天面对父母而缺少自由。这种表面的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古今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古代社会, 由于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和封闭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出游有诸多不便,子女远游必然难以照料父母,且让父母担忧,因而被视为不孝。但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便捷的交通使人的流动变得必要和现实,子女出门在外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3]38-42。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孝行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但物质条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也是当前大学生的孝道观变化的重要促因。如何应对当前大学生养亲观的新变化已成为新时代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三)群体差异显现
封建时期的传统孝道强调子对父的绝对服从、剥夺子女独立的人格,强调孝道的共性,倡导孝道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及强制性。在对传统孝道批判吸收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认识到,纯粹的“愚孝”、“愚顺”不可取,因此,孝道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并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不同群体对传统孝道的态度有所不同,表现出男、女差异,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的差异等[9]。我们的调查也发现,男女大学生的孝道存在差异。女生更多认为应当从小孝顺父母。女生更多选择“尽量自力更生,实在没办法才能稍稍借助父母的帮助”,但男生则更多选择“即使自己活不下去也不能做啃老族”。在实际践行中,女生表现得更好,她们更多地帮助父母做家务,更多记得父母的生日,更清楚父母的饮食习惯。她们也更愿意多与父母见面。这与张坤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对青少年孝道态度的调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抑己顺亲,表现出对“父母之命”的遵从[10]。这可能与社会期望效应、家庭教养方式与男女人格特质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有关。“重男轻女”的刻板意识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农村, 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父母教养方式,即对男孩更为纵容偏爱,而对女孩则更为严厉苛刻, 这都会造成女生更易持“抑己顺亲”的观点。
农村与城镇学生也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学生较少与家长聊天;较少向父母发脾气;较少送礼物给父母;他们更多选择与父母住在一起,或者是一月一次、有需要再见面。而城市或城镇学生则更多选择一周与父母见一次面。这可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张文新等的调查发现,来自农村的青少年,他们的生存条件和教养环境较差,父母给予他们的教养方式与城市青少年也存在差异[11]。因此,农村青少年更能目睹并体会到父母供养他们的艰辛,他们对父母表现出更多的顺从,更重视未来对家庭的支持和帮助[12]。
对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孝道观的发展是否存在差异性或者“特异性”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已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13][14][15]。在我们的调查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更常与父母聊天,他们更清楚父母的饮食习惯,但也更多向父母发脾气;虽然在是否记得父母生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独生子女更多给父母送礼物、或打电话问候;而非独生子女则更愿将行动不便的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他们也更多愿意将来与父母住在一起。这些结果支持了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发展存在特异性的观点,分析原因,可能与两者成长环境,父母的关注程度,与父母接触时间存在差异有关。
三、应对挑战的措施
应对新时代大学生孝道变化带来的挑战,应当避免两种趋向。一是认为传统孝道是落后愚昧的,对其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一是忽略孝道的时代性,对传统孝道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孝道的主流表现仍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传统孝道有诸多的继承,如对父母的照顾、谦恭、报答等[2][16]。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大学生的孝道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孝道教育,是家庭、各高校乃至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
(一)提供仿效的榜样,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将伟大神圣的人物作为榜样是能够引导我们得到崇高思想并做出崇高行为的唯一途径”。向学生提供道德榜样,有助于发展道德评价能力。榜样对年幼儿童尤为重要。一些模仿学习的实验表明,榜样对提高5~11岁儿童评价能力的影响作用,甚至比通过赞扬进行强化的作用更显著。不仅对于年幼儿童如此,大学生正值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阶段,思想尚未真正定型,单纯的说教式的德育方式极易受到学生的排斥,因而榜样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报纸、电视、网络等各大媒体应当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并报导孝老爱亲模范的榜样信息的同时,高校乃至社会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正确孝道观的引导,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榜样,进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遵守孝道的舆论氛围。2003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将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目的是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使公民道德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这一决定开启了公民道德建设中道德榜样教育的新篇章。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曾亲自接见获得“全国道德规范”之“孝老爱亲”模范称号的大学生。如果能够加大宣传力度,在各高校定期开展“孝老爱亲”模范的评比,并予以表彰,也将为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提供发生在身边的鲜活榜样,从而起到传统说教难以企及的良好效果。
此外,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大学生的父母也应当以身作则,尊重并照顾自己年迈的双亲。在悉心照顾自己孩子的同时,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就给自己孩子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是不可取的。
(二)注意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孝道教育应从小抓起
当前大学生在孝道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全解决。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道德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一旦错过,后期再进行道德纠正非常困难。如前苏联著名的“维列鲁学派”基于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研究,就曾明确提出了关键期的学说。目前,心理学家都认为9~10岁前是个体心理成长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17]。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及心理疾患都是由于幼年的特殊经历和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而遗留下来的。所以,根据关键期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教育,是关系到儿童一生健康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也是真正解决未来大学生孝道危机的关键所在。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道德教育应该和儿童最初的社会化过程同步进行。儿童最初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适应环境、建立同伴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这个时期如果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能起到关键性的启蒙作用。但是,如果父母或家庭教养成员过分溺爱、娇宠孩子,纵容孩子不良品行和习惯,就会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霸道、不分是非等性格缺陷。另外,有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及情感的培养,却忽视了道德的培养。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吃亏,采取片面的、不合情理的教育,导致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加。儿童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受暗示性,父母的道德判断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道德判断。所以,父母自己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然后在儿童道德形成的关键期内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其逐渐掌握各种行为规范,逐步发展如同情、互助、尊敬、义务感、自豪感等各种道德感。在基本道德感发展良好的基础上,良好的孝道观也就不难形成了。
(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承认和重视个别差异,既要注意一般的共性,又要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灵活有效地教育方法,发现教育的突破口,促进其孝行的转化。
对于孝行孝知不良的学生,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其心理特征及不良行为表现进行教育。对于亲子关系存在沟通问题的学生,要以思想疏导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于犯错误时间不长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变行为,伴之以思想教育;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要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行为的转变,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过错的内部动力;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要从提高其道德认识入手,进而改变其原有态度,再改变其不良行为;对于顺从型的学生,可以运用教师的威严和集体的理想及规章制度的制约,迫使其不良行为的改变,与此同时,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达到认识上的彻底转变。教育者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采取专题课、讲座、故事会、主题会、看电影、参观展览、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情操,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在多元文化社会中,道德教育不应该只是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应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已经足够成熟,如果一味灌输各种道德知识,所起的效果可能微乎甚微。因此,各高校在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孝道道德两难问题,通过问题讨论法促进学生的道 德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
对待孝道观的纠正问题,必须防止一锅煮、一刀切同等“处理”。十年动乱时期,对待这些学生都是千篇一律地办学习班,忆苦思甜,吃忆苦饭,听大报告,写交代,写检查,结果进了劳动教养所等机构,出来却变本加厉。有些反面经验还是值得记取的。
(四)进一步健全养老机制
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在呼吁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同时,也必须看到,198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旦成家,按照传统的养老方式, 将面临着上养4位老人、下养孩子的双重负担。不少家长都在担心:能够期待现在这些从小被宠大的80后、90后,他们能像传统孝道所宣扬的把老人带到身边奉老吗?这些孩子将来成家立业后,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的老人他们都能接到身边照顾吗?他们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能照顾好4位老人吗?……
不得不承认,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养老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岌岌可危。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进一步关注养老机制的完善。这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力度,探索更完善、更全面普及的保险制度,使老人今后在经济上能够独立。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建立更完善、更人性化的社会养老福利机构,注重对老人的精神关怀。这里我们建议,可以在各个社区建立养老院,为社区中的老人服务,并每周或每月定期召开子女会议,让子女即能够顾及自己的工作和小家庭,也能抽出时间来照看老人。如此,整合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形成养老机制的良性循环。
四、 小 结
有人曾这样评价: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传统精神。的确,孝道维系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进而成为凝聚社会、稳定国家的要素,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资产。
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孝道观却时有各种消极的报道出现。为了应对当代大学生孝道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认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应当注意为学生提供孝行向上的学习榜样,营造良好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应当把握道德发展的关键期,从娃娃抓起,尽早搭建牢固的亲子纽带;应当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类施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此外应当辅以更完善的养老机制,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使老年人物质和精神上都能“老有所依”。这些对于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朱永新.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黄坚厚. 现代生活中孝的实践[M]. 见:杨国枢主编. 中国人的心理. 桂冠图书公司出版, 1989.
[3] 邓凌. 大学生孝道观的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2004(11):38-42.
[4] 刘新玲, 对传统“孝道”的继承和超越——大学生“孝”观念调查[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5(2): 68-72.
[5] 张莉. 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C],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 Ho , D. Y. F. & Lee , L. Y.. Authoritarianism and attitudes toward fi lial piety in Chinese teachers[J]. Journal of Social.Psychology , 1974 ,92 : 305-306.
[7] 吴宗福. 我国“啃老族”现象分析及对策思考[J].青年科学,2009(8): 45.
[8] 赵建.大学生“啃老族”现象分析及教育对策[J]. 世纪桥,2008(04): 119-120.
[9] 盛建国.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调查[J] .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5(6/2): 168 - 173.
[10] 张坤,张文新. 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态度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6) : 1317-1321.
[11] 张文新. 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 : 44-49 .
[12] 王美萍,张坤,张文新等. 青少年家庭义务感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3): 28-32.
[13]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当代中国社会问题,2001(2).
[14] Chen, J. Q. Goldsmith, L. T.. Soci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only children and its research concern[C],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 1991 , (4).
[15]李卫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状况比较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 (4): 27-32.
[16] 严加银.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4): 2-8.
[17]邵景进,刘浩强.我国小学生道德发展关键期研究的述评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5(2): 41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