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SE管理体系应以目标为导向

2010-08-15田大为朱成慧汪学敏

中国船检 2010年1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测量目标

田大为 朱成慧 汪学敏

HSE管理体系即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是近几年出现的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管理体系。它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之大成,体现当今石油天然气企业在大城市环境下的规范运作,突出了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石油天然气工业实现现代管理,走向国际大市场的准行证。在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央企拥有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他们的健康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同时,石油公司的环境绩效不但影响区域环境,甚至可能造成国际影响,所以石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环保管理也日渐重要。石油天然气钻井工程施工、原油天然气开采、炼化生产活动中的井控管理、动火管理、有限空间作业、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处置、起重吊装作业、大件运输、临时用电、危险化学品管理、辐射安全管理、交叉作业、员工安全行为管理等等都摆在管理者的面前。

HSE目标的制定

在纷繁复杂的管理工作中,有限的管理资源究竟要向何处配置,这是管理者要思考的问题。换句话说,组织当前的管理重点到底是什么,按照木桶理论,也就是要找出HSE(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的短板在哪里?改进的机会在哪里?改进的空间有多大?如何配置HSE管理资源才能在确保组织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这点很重要)使得健康、安全、环境效益最大化?

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HSE管理体系就是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源确保HSE目标的实现。近年来,HSE管理体系作为先进、有效、科学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被大型央企广为采用。

笔者作为环境管理体系E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审核员,有幸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石油生产企业旗下某些公司就HSE的管理进行了交流。交流过程中发现,目前各单位普遍存在HSE管理目的性差、计划性差等问题,究其根源,是HSE目标的制订出了问题。

笔者在对组织HSE管理体系的审核过程中发现,组织制订的HSE目标违背了目标应具备的基本属性,因此明确目标的概念是必要的。

目标的定义在GB/T28001-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规范》中描述为“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

环境目标的定义在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中描述为“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所规定的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

HSE目标的五大属性

第一项属性:先进性。在上述目标的定义中,强调“要”字,希望得到的意思,由此引申出目标的第一个属性。所谓目标的先进性,就是针对某管理对象制订的管理目标应高于现有的管理水平,与现有水平持平甚至低于现有水平的不能称之为目标;制订具有先进性的目标就是要让HSE管理工作要朝着管理方针指引的方向上不断进步。

案例:组织在2008年制订的安全目标是死亡率不超过千分之一、重伤不超过千分之二,实际上,该组织自2004年以来没有发生过重伤或死亡事故,至2008年底考核,组织全年未发生重伤及死亡事故,此项目标顺利实现。但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这样的目标即使实现也不能证明组织的HSE体系的持续改进。

第二项属性:可测量性。在这里所说的可测量性是广义的,这种测量包括定量的测量和定性的测量。目标应具有此项属性的意义在于,只有制订通过定性或定量能够实现比较的HSE目标,才能对目标实现考核,并通过考核证明组织HSE管理的持续改进。

案例:组织制订的环境目标是“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处理”,管理人员在考核这个目标时遇到了问题,因为“加强”这个词不可测量,“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这一环境管理行为本身是可以通过监督检查来测量的,但考核“加强”的时候究竟把握怎样的尺度,目标本身并没有给出答案,结果导致这个目标并不具有可测量这一属性。

第三项属性:时间属性。目标的实现一定要明确时间节点,没有完成时间要求的目标就失去了意义。

案例:组织制订的HSE目标是杜绝井喷失控和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至于何时实现此目标则没有规定,这样的目标就失去了激励的作用。

第四项属性:系统性。目标实现可能需要组织范围内各层级、各部门协调实现,“系统性”解决的是各个管理层级在实现目标中起到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某组织制订如下目标:在年底前通过投药将生产废水的PH值由2~4调节到6~8。为实现这一目标,组织需要确定实现目标的技术路线,进行设备选型,策划运行过程中人员配备、财务支持等。各有关部门(包括技术部门、设备采购部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分别制订确保总体目标实现的本部门目标,这里体现的就是目标的系统性。

在此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在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中第4.3.3条款要求“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中第4.3.3条款要求“组织应针对其内部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许多组织在实施此项要求时,要求组织全部的职能部门均要制订环境或健康安全目标,这样做就没有很好的理解“有关”这一概念。审核过程中发现,部门往往敷衍了事,草草制订一个无关痛痒、不具备目标的各项属性的“目标”。

第五项属性:相关性。组织在经营发展过程,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的,HSE目标应在综合考虑组织现有的资源、组织状况、组织发展方向等前提条件下制订。

如何制定HSE目标

以上简述了目标具备的五项属性,那么如何制订HSE目标?

建立目标的过程是决策过程,是决定如何利用组织现有资源使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取得最大绩效的过程。

HSE目标的制订应建立在对组织现有HSE管理体系(包括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进行系统性测量的基础上。这样的说法基于如下的质量管理原则: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客观的讲,任何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均应基于对被管理事物的认识,科学决策离不开对管理对象的客观认识,而对管理对象的测量活动(这样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测量、监视、监督检查等)就是认知的过程。

这里说的测量活动,包括定量的测量和定性的测量两种情况,定量的测量:如测量污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浓度、动火管理中可燃气体含量、作业场所噪声和粉尘浓度等。定性的测量:如员工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等。通常,定性的测量结果是通过人员检查活动来实现的。

对测量活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测量系统稳定性的要求,包括重复性和再现性两个方面。

为什么要保证测量系统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测量系统的稳定性是连续评价管理效果的必要条件,不稳定的测量活动将导致测量结果无从分析,进而无从寻找改进的机会或验证改进措施的效果。

什么是测量系统的重复性?所谓测量系统的重复性是指在尽可能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测量对象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所产生的波动。重复性是确保人员的能力能够满足测量活动的要求,消除个人因素的考量指标。举个例子来说,对现场采取的污水样本的检验中,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等指标在多次重复检验过程中应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什么是测量系统的再现性?所谓测量系统的再现性,是指不同的操作者对同一测量对象进行多次测量而产生的波动,确保测量系统的再现性是要保证当测量人员变化时,测量结果有效。举个例子来说,某管理部门对动火管理的监督检查活动由不同的人员执行,那么对同一现场的检查结论应一致,这就是测量系统的再现性。

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HSE管理过程以及结果的测量活动标准化、规范化来实现的,要明确测量(检查)的标准、周期(频次)、责任人员、人员以及测量设备能力的要求。

在对测量进行充分策划并实施后,需要对取得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合组织的HSE管理方针、外部法律环境、组织总体经营需求、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财务资源等因素的状况制订HSE目标。

回顾上述内容,目标建立的流程大体如此:测量系统标准化→对HSE管理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统计分析→制订HSE目标和旨在实现目标的管理方案→对目标和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而目标本身应具有先进性、可测量性、时间性、系统性、相关性等属性。

总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环境管理是社会进步产生的需要,是石油勘探开发、炼化行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制订系统的、先进的、可测量的HSE管理目标,将有利于组织高效率的利用现有管理资源提高HSE绩效,有效降低管理风险,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测量目标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测量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