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

2010-08-15李忠艳黄春丽赵岩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辅导员职业

李忠艳 黄春丽, 赵岩峰

(1、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2、哈尔滨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长期以来,广大辅导员积极努力,锐意创新,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现今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新情况和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更加严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引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降低其负面影响,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消极影响

1.1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情绪衰竭。主要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这种疲劳感越来越强烈,就会像情感资源干涸了一样,个体就不能再像原来那样对他人倾注关怀和感情。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情感压抑,性急易怒,容忍度低,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

人格解体。主要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厌倦辅导员工作,减少工作投入,工作缺乏创新,尽量逃避工作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学校的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生理耗竭。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若得不到有效消除和缓解,则会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低成就感。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对自我效能的信心下降,时常认为无法胜任;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只是一种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对工作敷衍了事,遇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工作能力衰退,应对能力降低,职业动机和热情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常出现职业退缩行为,如缺勤、离职等。

1.2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从社会角度看,职业倦怠导致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力量削弱,影响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从学校角度看,长期的倦怠会使辅导员工作质量下降、职业道德缺乏、思想涣散,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加剧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程;从学生角度看,辅导员这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其不良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势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不仅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还会给学生带来伤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人成才;从辅导员自身角度看,职业倦怠使辅导员在情绪上受到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辅导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下降,削弱辅导员的工作驱动力。

2 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辅导员工作超负荷运转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生源质量下降,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政治辅导员工作任务重,事务琐碎,工作时间无上下班的界限,常常被苦、累、难等问题困扰着,加上他们在学校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扶持和培养,使他们的内心极不平衡,很多人不愿意长期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同时由于工作性质和职能的关系,政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他们受到多重领导、多重管理和多重考核,工作上责任不明确,政绩难以体现,没有成就感。长此以往,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压力导致了辅导员严重的生理疲倦和心理负担,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2.2 辅导员职业效能感低

对工作绩效进行及时和积极的评价是形成职业满足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手段。对于辅导员这一职业而言,是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职业过程让辅导员的劳动成果有滞后性,很难在大学四年见到效果。这种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工作性质让辅导员产生“做来做去等于没做“的低效能感。由于绩效的非显性,辅导员很难获得及时和积极的肯定和评价,这会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评价,容易产生厌倦和自卑感。

2.3 辅导员工作缺乏保障机制

辅导员在高校的地位还比较低,待遇和发展机会也远远逊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加上有些高校的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使得在利益分配、工资待遇、职务晋升、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奉献与索取的不对等,干多干少一个样,从而使辅导员个人感到挫败与沮丧,制约了辅导员的积极性,也造成了辅导员内心的不平衡,影响了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2.4 辅导员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培训

一些高校对辅导员只是在刚踏入工作岗位时进行岗前培训,此后很少过问其发展,没有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系统的培训计划、方案,帮助辅导员从思想上、理论上、技术上提升自身素质,致使辅导员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较弱,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不清,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现象。

3 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3.1 明确工作职责,减轻工作压力

高校要树立辅导员也是专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彻底改变辅导员是学生事物“勤杂人员“的观点。为了使辅导员能够集中精力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学校应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避免任何部门、任何人都有权支配辅导员进行工作,把辅导员从繁重的非本质工作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改变辅导员只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思想教育的现状,确保辅导员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用在研究和掌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上,用在贴近学生生活,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上,防止或减少因角色困惑而引发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3.2 建立辅导员工作的科学评价机制

在学校环境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较少与社会需求发生矛盾与冲突,难以在矛盾与冲突中衡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因此,高等学校在评价和考核辅导员工作时,要减少一些即时性的可量化考核指标,少从显性效果方面考核辅导员工作,重点从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正确评价他们的工作。

3.3 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保障机制

首先,高校要形成吸纳和鼓励辅导员参与决策的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也越来越强,都希望被认可是真正有思想、有价值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意见和需要能得到尊重和重视,都希望成为管理的主题而非客体。其次,高校必须为辅导员的发展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

3.4 加大高校辅导员职业培训力度

高校必须为辅导员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提示,各级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干部参与指导、培养,帮助辅导员从宏观的角度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宗旨和意义,认识辅导员职业发展所需完成的基本任务,同时根据个人特点对各自的职业发展进行职业设计和规划。加大这一方面的培训力度将有利于减少辅导员上岗后出现的职业认识模糊、找不到发展方向等现象的出现,从而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培养。

[1]闫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08,6

[2]王学革,李希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运城学院学报.2008,4

[3]颜宁,卜庆梅.实施管理创新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管理教育.2007,10

[4]张书祥.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医学教育探索.2008,3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辅导员职业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