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哲学思考

2010-08-15戴秀玲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期
关键词:产业化城乡农民

戴秀玲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

中共中央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等多种场合表达了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的改革意向。在这种新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思路逐步加以克服。

1 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1.1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农业尚未建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农药化肥的普及,农村生活生产垃圾的产生越来越多,加上处理方法简单对环境的危害正在不断加剧。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未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多停留在户村的层次上,而农户式的生态农业建设很难实现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有必要建立全面规划相互协调生态农业。

1.2 城乡二元体制矛盾加剧

城乡二元体制是我国计划经济的产物,长期以来这一城乡分割体制限制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导致城市居民和农民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和经济、教育、文化生活的巨大差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载体的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乡镇企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些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体制,而只是在体制内的修补。时至今日,这种体制不但造成日益衰落的农村经济、日益落后的农村社区、日益边缘化的农民,还阻碍了国家整体的发展进步。

1.3 农民国民待遇的缺失

赋予农民国民待遇是指,给予广大的农民同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可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根据“城乡分治”原则对城乡作出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城乡居民在身份、税负、就业、教育、医疗、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制度差别,结果使农民不能享有宪法赋予的平等的国民待遇。

2 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起点

2.1 我国目前进入了以工促农,工农业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写到:“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工农业发展格局的新判断。社会发展阶段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国家制定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前提。

在经过建国60年的发展后,我国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科技水平、总体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客观条件上,我国工业具备了对农业进行反哺,利用自身的科技、资金、管理等优势促进农业的发展的条件。

2.2 我国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城乡和谐发展的新起点

城乡一体化是以城乡协调、统一、均衡发展为核心的总体战略。城乡的联合发展、互促共荣是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因而其中任何一方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对方为代价,而都应以保障或促进对方发展为前提。一旦一方阻碍了对方的发展就会破坏双方的协调,引起双方矛盾。第二,协调、统一、均衡的城乡发展,具体表现为城乡之间政治上的协调统一,经济上的均衡布局,人口上的均衡分布于文化上的均衡发展。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通过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2.3 我国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近代以后工业化在城市和工业部门率先展开,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了农业落后于工业、农村落后于城市,进而出现城市统治乡村的新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出路在于“经营大农业和采用农业机器,换句话说,就是使目前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大部分小农的农业劳动变为多余。要使这些被排挤出田野耕作的人不致没有工作,或不会被迫涌入城市,必须使他们就在农村中从事工业劳动”。因此,农业产业化成为必然。

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强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选择。只有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才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单产,大规模应用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和国际竞争。

农业产业化也是提高农民收入、转变农民身份、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农民的身份由单纯的农民转变成农业工人,收入日趋多元化和稳定;由于产业化带来的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向城市转移的主力;农业产业化还可以实现农业和工业的结合,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实现。

因此,从总体看,我国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3 解决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哲学思考

3.1 解决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的真正正含义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相信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以农民群众是否满意,农民收入是否提高作为判断工作成败的标准。

3.2 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基础观点,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都要避免片面性,都必须运用辩证法,即坚持用全面的系统的矛盾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用统筹协调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三个文明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在处理农村改革发展时,不仅要关注经济问题,还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及社会保障社会公共事业问题。

实现城乡、区域、工农业相互协调发展,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率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公正与效率、改革与稳定的协调发展,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农村地区要促进人口与农村自然承载力的协调;要促进实现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与推进农村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民主政治建设、夯实党在农村地区的执政基础相协调、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明的生活方式影响带动广大农民、革除农村残存的封建迷信残余相协调、与改革农村各种陋习、创建村民喜闻乐道的文化娱乐方式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护资源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推进农村地区以沼气、太阳能等新兴清洁能源为代表的循环能源的利用,就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的改水改厕工程的实施,建立自然资源开采开发符合环保要求、对受损害农户和农民有相应的补偿机制,不影响该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护社会人文环境和社会人文传承能力,创造和保存如民间艺人、社火、庙会等传统乡村文化与人文景观,实现社会人文环境的有序发展。

3.3 解决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方法论: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从总体上看,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生活质量提高不多、合法权益保障不力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从根本上说,这既是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及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也是市场机制按效率原则配置资源而同时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造成的。解决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就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富裕农民公平的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利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

[3]凌志军,马立诚.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M].广州出版社,2000.

[4]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05年》[M].上海社会科学院,时事出版社,2006.

[5]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产业化城乡农民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城乡涌动创业潮
系统产业化之路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