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形柱与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

2010-08-15王芳芳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期
关键词:框支短肢墙肢

王芳芳

(秦皇岛庄典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河北 秦皇岛 066000)

现代住宅建筑要求大开间,平面及房间布置灵活、方便,室内不出现柱楞、不露梁等。异形柱与短肢剪力墙结构能较好地满足现代住宅建筑的要求,因而逐渐得到了推广应用。目前,现行国家规范或规程中尚未给出有关异形柱与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的条款,因此,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常会遇到一些规范或规程尚未论及的问题,需要设计人员积累经验,利用正确的概念进行设计。本文旨在对异形柱与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个人看法,供结构设计人员参考。

1 异形柱的受力性能及其轴压比控制

天津大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异形柱的延性比普通矩形柱的差。轴压比、高长比(即柱净高与截面肢长之比)是影响异形柱破坏形态及延性的两个重要因素。

异形柱由于多肢的存在,其剪力中心与截面形心往往不重合,在受力状态下,各肢产生翘曲正应力和剪应力。由于剪应力,使柱肢混凝土先于普通矩形柱出现裂缝,即产生腹剪裂缝,导致异形柱脆性明显,使异形柱的变形能力比普通矩形柱降低。

作为异形柱延性的保证措施,必须严格控制轴压比,同时避免高长比小于4(短柱)。控制柱截面轴压比的目的,在于要求柱应具有足够大的截面尺寸,以防止出现小偏压破坏,提高柱的变形能力,满足抗震要求。广东《规程》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所规定的柱子轴压比降低0.05取用(按截面的实际面积计算);天津《规程》则根据箍筋间距与主筋直径之比、箍筋直径及抗震等级共同确定,其要求比广东《规程》严格,例如,对s/d=5、4(即箍筋间距s=100mm,纵筋直径 d分别为20mm、25mm的情况),箍筋直径dv=8mm,抗震等级为三级的L形截面,其轴压比限值分别为0.60,0.65。异形柱是从短肢剪力墙向矩形柱过渡的一种构件,柱肢截面的肢厚比(即肢长/肢宽)不大于 4。《高规》(JGJ3-91)第5.3.4条,“抗震设计时,小墙肢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3bw”,“一、二级剪力墙的小墙肢,其轴压比不宜大于0.6”。根据上述分析,为便于应用,建议在6度设防区,对于异形柱框架结构,L形截面柱的轴压比不应超过0.6(按截面的实际面积计算,下同),T形截面柱的的轴压比不应超过0.65,十字形截面柱的轴压比不应超过0.8;对于异形柱框架-剪力墙(或核心筒)结构,由于框架是第二道抗震防线,所以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可放宽到0.65(L 形)、0.70(T 形)、0.90(+字形),但对于转换层下的支承柱,其轴压比仍不应超过0.60。

短柱在压剪作用下往往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出现短柱。根据高长比不宜小于4,在梁高为600mm的前提下,当标准层层高为3.0m时,异形柱的最大肢长可为600mm;底层层高为4.2m时,肢长可为900mm。

2 短肢剪力墙结构中转换层的设置高度及框支柱

在现代高层住宅的地下室和下部几层,由于停车和商业用房需较大空间,就得通过转换层来实现。在短肢剪力墙结构中,一般都只将电梯间、楼梯间、核心筒和一少部分剪力墙落地,其于剪力墙框支。

据研究表明[2],“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位置较高时,转换层附近层间位移角及内力分布急剧突变,内力的传递仅靠转换层一层楼板的间接传力途径很难实现;转换层下部的'框支'结构易于开裂和屈服,转换层上部几层墙体易于破坏。这种结构体系不利于抗震。高烈度区(9度及9度以上)不应采用;8度区可以采用,但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可考虑不宜超过3层;7度区可适当放宽限制。”因此,建议在6度抗震设防区,短肢剪力墙结构中转换层设置高度不宜超过5层,避免高位转换。转换层上下的层刚度比γ宜接近1,不宜超过2。转换层位置较高时,宜同时控制转换层下部“框支”结构的等效刚度(即考虑弯曲剪切和轴向变形的综合刚度),使EgJg与EcJc接近。EgJg为剪力墙结构的等效刚度,剪力墙结构高度取框支层的总高度,其平面和层高与转换层上部的剪力墙结构相同;EcJc为转换层下部“框支”结构的等效刚度。研究表明[2],“控制转换层下部‘框支’结构的等效刚度对于减少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和内力突变是十分必要的,效果也很显著。”

规范对框支柱的内力、轴压比、配筋等的要求都严于普通柱。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位置较高时,如何定义框支柱,涉及到安全与经济的问题。根据圣维南原理,局部处理的影响只限于局部范围,所以当转换层位置较高(如高位转换)时,除转换层附近楼层的内力较复杂外,下面的结构受到的影响很小,应与普通框架结构基本一样,不必按框支柱处理。文献[3]计算了两个28层的结构,一为内筒外框架结构,一为内筒外框支结构,转换层设在18层。计算结果表明,转换层下二层的内力影响很大,下三层的内力误差最大为15%,下五层的内力已比较接近(最大误差小于10%),下八层的内力已基本一样(最大误差小于5%)。这说明框支柱只需在五层范围内加以考虑,其它层的柱子按普通框架柱处理即可。因此,建议当转换层位置不超过五层时,转换层下的各层柱均按框支柱处理;当转换层位置超过五层时,转换层下相邻的五层柱按框支柱处理,而其它层的柱按普通框架柱处理。由于高位转换对抗震不利,所以结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高位转换。

3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薄弱环节及概念设计

振动台模拟地震试验结果表明[4],建筑平面外边缘及角点处的墙肢、底部外围的小墙肢、连梁等是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薄弱环节。当有扭转效应,建筑平面外边缘及角点处的墙肢会首先开裂;在地震作用下,高层短肢剪力墙结构将以整体弯曲变形为主,底部外围的小墙肢,截面面积小且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破坏严重,尤其“一”字形小墙肢破坏最严重;在短肢剪力墙结构中,由于墙肢刚度相对减小,使连梁受剪破坏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在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对这些薄弱环节,更应加强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例如,短肢剪力墙在平面上分布要力求均匀,使其刚度中心和建筑物质心尽量接近,以减小扭转效应;适当增加建筑平面外边缘及角点处的墙肢厚度(宜取250mm,对底部外围的小墙肢根据需要可取用300mm),加强墙肢端部的暗柱配筋,严格控制墙肢截面的轴压比不超过0.6,以提高墙肢的承载力和延性;高层结构中连梁是一个耗能构件,连梁的剪切破坏会使结构的延性降低,对抗震不利,设计时应注意对连梁进行“强剪弱弯”的验算,保证连梁的受弯屈服先于剪切破坏;短肢剪力墙宜在两个方向均有梁与之拉结,连梁宜布置在各肢的平面内,避免采用“一”字形墙肢;短肢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配筋应符合规范要求等。

[1]赵艳静等.钢筋混凝土异形截面双向压弯柱延性性能的理论研究[J].建筑结构.1999,29(1):16-21.

[2]徐培福等.转换层设置高度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建筑结构.2000,30(1):38-42.

[3]肖文韬等.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模型的选取.第五届全国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S].桐庐,1995.11.

[4]程绍革等.高层建筑短肢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00,16(1):12-16.

猜你喜欢

框支短肢墙肢
联肢剪力墙墙肢附加轴力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分析
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受力与结构分析
浅谈剪力墙肢的抗震设计
连梁刚度对不等肢剪力墙刚度的影响研究
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
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某超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连梁刚度对不等肢连肢梁抗震性能的影响
某箱型转换高层框支节点精细设计与施工控制
短肢剪力墙概述及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