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歌剧在中国本土的审美思考
2010-08-15汪浩
汪 浩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四川 成都 610101)
西洋歌剧在中国本土的审美思考
汪 浩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四川 成都 610101)
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来就与戏剧一起,被公认为两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艺术元素。当戏剧性的表现力因为语言问题大打折扣后,音乐的表现力优势就突显了出来。“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与具体的文字语言相比,音乐本身不具有语言性。其非定向性和非客体性成为其最大的传播优势,无需通过语义的交流与对应反映就直接“袭击”欣赏者或接受者的灵魂,在非定向、非语言的环境中依然接受心灵情感的传导与输送。
歌剧;中国本土;审美观;音乐性;戏剧性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种类,它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建筑、美术等独立艺术综合而成。歌剧这门艺术形式的出现,在音乐的发展史上起到划时代的作用。目前,人们所公认的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1600—1750年)就是以1600年史学上承认的第一部歌剧《犹丽狄茜》的诞生为开端标志的。
歌剧诞生虽然在较晚的17世纪,但是其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酒神祭祀活动,其中常有歌唱的戏剧表演形式。“‘歌剧’的希腊文为tragoidie,其中即含有‘歌唱艺术’的意思”[1]。直至经过古罗马时期,漫长沉寂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各种音乐与戏剧及美术甚至建筑等各个方面的艺术因素不断的、长久的互相结合,才逐渐孕育了歌剧的诞生。
以由“佛罗伦萨艺术小组”成员佩里于1600年创作的《犹丽狄茜》为诞生标志算起。歌剧艺术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在当时,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从诞生之初就有“佛罗伦萨”、“威尼斯乐派”、“那不勒斯乐派”等各个不同风格乐派的音乐家们竞相创作符合自身审美特点的歌剧,直至将近1个世纪后,歌剧已由意大利盛行到整个欧洲,并有了各个国家自己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歌剧类型。甚至就在同一个国家如意大利,随着时间推移,歌剧也有了新的发展与创新,这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时期人们(音乐家和欣赏歌剧的贵族)的审美取向不同所导致的,如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法国抒情歌剧(opera lyric)、英国假面剧(masque)、意大利谐歌剧(opera buffa)、法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英国民谣歌剧(Balled opera)、德国歌唱剧(singspiel)等等。再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与音乐在极度发展之下,强强联姻迸发出一大批优秀的歌剧作品,形成了音乐史上歌剧发展的黄金时代,留下了大量时至今日仍然光芒四射的璀璨歌剧瑰宝。如《塞维利亚理发师》(罗西尼)、《自由射手》(韦伯)、《汤豪舍》(瓦格纳)、《浮土德》(古诺)、《卡门》(比才)、《茶花女》(威尔弟)等等歌剧在当今世界各地的歌剧院还是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西洋歌剧已有4年多的历史,其实早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就有一位文化底蕴深厚、才华横溢的统治者接触过西洋歌剧,并提出“歌剧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其实这一问题(歌剧是什么的问题)原先是应该由乾隆皇帝提出的,早在200多年前,故宫宫廷里就曾飘荡过一缕西洋歌剧清音,他是中国第一个欣赏这种外来音乐戏剧的听众,然而这位颇具文化涵养底蕴的皇帝对此并不感兴趣,西方歌剧对中国的初次造访并未获得成功”。[2]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审美的差异从而导致西洋歌剧在中国抢滩以失败告终,也正是此时以汉剧、徽剧为基础的“皮黄戏”——京剧(Peking Opera),正在逐渐形成和成长过程中,直到最后成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北京歌剧”。从那时一直到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西洋歌剧在中国几乎就没有得到生长的空间和土壤,虽然我国从“五·四”运动后,在一批先进作曲家的倡导下进行了借鉴西洋歌剧艺术特征和艺术形成的“新歌剧”运动和创作,并涌现出以《白毛女》为典型的一批歌剧作品,但西洋歌剧自身在我国却仍然没有得到接受,仍然只是由极少数专业研究者进行了解和研究工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扩大,近20年来,西洋歌剧这个对中国人来说神秘莫测的名词渐渐地熟悉起来了。从1982年,比才的《卡门》在中国首演时的激情燃烧到1998年紫禁城普契尼《图兰朵》的世纪盛会,西洋歌剧已走进中国观众的视野当中,无论从国家级的歌剧院还是地方歌剧院,都推出并保留了一批西洋歌剧的经典曲目,如《茶花女》《卡门》《图兰朵》《阿伊达》等等。但是西洋歌剧作为一个泊来的艺术种类,中国观众在接受和欣赏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又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歌剧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包括了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种类,其中最具重要性的就是戏剧与音乐两个基本的艺术元素。而且从歌剧诞生之日起,其戏剧性就占据着重要的基础地位,无论格鲁克戏剧第一性的歌剧改革还是瓦格纳为了突显歌剧戏剧性所创造的乐剧形式,都无一不证明戏剧性在歌剧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戏剧的品格,从歌剧诞生的那一天起始终是歌剧的基本品格;作为戏剧的歌剧,始终把戏剧特性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3]但是,当西洋歌剧进入中国本土后,这一最基本的特点却瞬间丧失了自己应有的地位,原因很简单,以文学、语言为载体的歌剧戏剧性,在登陆中国后就丧失了载体,戏剧性从何谈起呢?西洋歌剧主要运用意大利文演唱,还有部分用德文、法文演唱。这3门外语都是小语种,能听懂的人是少之又少,而歌剧中运用最多的意大利语能够听懂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本人曾去西安外国语学院作过了解,在这种专业的外语院校里意大利语几乎没有人接触过,普通的观众就更不用说了。在这种状况下,无论原剧有多么激烈的矛盾突冲、多么鲜明的人物性格、多么扣人心弦的情节,都变得冗长与拖沓,虽然在观看整部歌剧时,我们或许已将全剧的脚本烂熟于心,已了解了故事的精彩情节,但是与舞台上直观的剧情刺激来比,还是太过于苍白和无力。
笔者曾有幸观看了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的《卡门》,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建一和男中音歌唱家瘳昌勇担任主演,每当著名歌唱家痛快淋漓地咏叹调唱完以后都有如雷动般的掌声予以回报,但是当中运用宣叙调强调剧情突变,矛盾突起,本当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显现时,观众中间却有人开始闭目养精似乎在等待下个咏叹调的全神贯注,更有人耐不住寂寞左顾右盼,窃窃私语。再到后来中国歌剧院特邀本院陈勇副教授加盟的《霍夫曼的故事》在保利剧院演出,观众情况依然如此。这种状况好像近似于十七八世纪意大利正歌剧时代。“……在这种环境中显然可以看出音乐只能偶尔吸引住观众。当著名的阉人歌手或歌剧女主角唱主要咏叹调时,观众可能保持安静,并全神贯注地听,但当其他角色唱时则将伴随着聊天和鼾睡来唱。”[4]
当然,笔者引用的这段话是用来形容意大利正歌剧的歌剧故事发展停滞,戏剧情节冗长沉闷。而现在则丝毫不敢批评中国本土上演的这些经典歌剧。因为这些精品都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无论是戏剧性还是音乐表现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那么当在中国本土歌剧戏剧性的锋芒被语言问题蒙上灰尘,而人们又一时无法解决时,是否可以把音乐表现力放在第一位呢?因为,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来就与戏剧一起,被公认为两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艺术元素。当戏剧性的表现力因为语言问题大打折扣后,音乐的表现力优势就突显了出来。“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与具体的文字语言相比,音乐本身不具有语言性。其非定向性和非客体性成为其最大的传播优势,无需通过语义的交流与对应反映就直接“袭击”欣赏者或接受者的灵魂,在不定向、非语言的环境中依然接受心灵情感的传导与输送。“它(音乐)担负着揭示歌剧人物内心世界最微妙、最精细、最隐秘的情感活动及相互纠缠和相互冲突,揭示歌剧人物情感和个性发展的心路历程,揭示歌剧人物所活动的时空环境和氛围的独特性其绚丽色彩,进而揭示人物命运和歌剧主题的内在意蕴。”[5]也正是因为音乐的非客体性特征,在歌剧中,当情感的抒发到达语言、戏剧、舞蹈等都无能为力的高度时,正是音乐大显神通的时候。所以,当中国观众在为某部歌剧如痴如醉的时候,肯定不是因为其中跌岩起伏的情节和剧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因为其中大气膀薄的英雄男高音的咏叹,如哭如泣抒情女高音的咏叹,天籁之音般花腔女高音的咏叹,炫技诙谐男中音的咏叹。
当然,西洋歌剧在中国本土音乐表现力的突显,不是在否定歌剧的戏剧性表现力,因为音乐作为歌剧艺术的构成元素,肯定是不能独立的游离于外的,即使是当西洋歌剧在中国本土戏剧性作用减弱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歌剧中,音乐因素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关系才能获得存在和创造的意义;它的每一句抒情状物写言的表达,必须同特定的人物性格、情感状态、戏剧情境有机契合才具有戏剧性……”。[6]
以上所述,归结下来似乎又回到一个争论几百年的命题上“歌剧中戏剧与音乐孰重孰轻”,从格鲁克的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到莫扎特的歌剧中戏剧是音乐顺从的女儿,这个问题仍然难有定论。在此,笔者只是提出了一些当西洋歌剧登陆中国本土后,人们本土审美意识中关于这个老命题的中国特色的思考。
[1] 钱苑、林华着,歌剧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21页
[2] 钱苑、林华着,歌剧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绪言
[3] 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16页
[4] 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7页
[5] 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21页
[6] 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22页
Western Opera in Chinese Native Place Esthetic Ponder
Wang Hao
Music in opera’s status and the function,always with the play together,is two has by the recognition the decision significance artistic element.“music is the world language”compares with the specific word language,music itself does not have linguistic.Its non-directing property and the non-object becomes its biggest dissemination superiority,does not need through the semantic exchange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flection on direct“the attack”the appreciation or receiver’s soul,in the non-direction detection,in the non-language’s environment still accepts the mind emotion the conduction and the transportation.
opera;Chinese native place;aesthetic standard;musicality;theatrical nature
J805
A
1000-8136(2010)35-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