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老区感悟新闻之“新”
2010-08-15吴卉
□吴卉
走进“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我的心时时刻刻被震撼着、鼓舞着、激励着。
在瑞金叶坪村“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几间黄墙黛瓦的房间里,我久久凝视着里面所陈列的一切:战地记者的黑白老照片、《红色中华》报的创刊号、记者的手稿……
看着那些保留下来的遗物,仰视瞿秋白、杨尚昆等人的照片,他们都在这里担任过新闻主编;这些先驱们,用手中的笔,记述了战火连天时期中国革命的辉煌时刻,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懂得中国的新闻事业来得如此不易……
江西老区是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根基,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起源地。78年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中央苏区抗击国民党军队第三次“围剿”的隆隆炮声中宣告创立;同一天,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前身、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新闻机构—红色中华通讯社,在这个默默无闻的赣南小村,以“CSR”(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广播)为呼号,在自己的第一条电讯中向世界播发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成立的振奋人心的消息。
1931年12月11日,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创刊,它的发行量曾高达4万多份一期。当年处在敌人“四面楚歌”中的苏维埃政权,一手拿“枪杆子”,一手拿“笔杆子”。处在敌人四面围剿中艰难生存的苏维埃政权,对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视和规律研究,新闻出版事业的红火,都令人惊讶和赞叹。当时这里出版的书籍多达400多种,有各类报刊130多种。《红色中华》报因为发行量广,新中国成立后收集时,瑞金很多百姓都拿出了他们保存的全套报纸。
在这里,我寻找到了新闻之根,报道之根,责任之根和创新之根。虽然新闻工作的形式已大大改变,但新闻工作的精神本质并没有改变,为党、为人民办报的理念、方向没变,“三贴近”的作风没有改变,浅显、直白、活泼的文风没有变。党报记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正确舆论导向更加清晰坚定。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时代之新,社会之新。今天我们国家伟大的历史转型就是报纸报道的母题。党和政府的实际工作就是塑造这个转型、推动这个转型,凡是这个转型中出现的新,就是我们的新闻点。充分表现这个新,是新闻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因为这个转型表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在人的思想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中,用繁星闪烁和雨后春笋都无法形容满目的新闻眼,应该说,现在是新闻产量最大的时代,是新闻记者的黄金时代,记者要善于把握时代特征,判断其走向、趋势,追逐体现时代潮流的浪花。
作为党报记者,我要用新的语言、新的手法、新的新闻事实来提炼新的主题,表现历史转型之新,用这“四新”来表现时代的新,在捕捉新中学会思考,运用自己的智慧,从旧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从实际工作中“跳”出来,使自己的新闻视线不再停留在实际工作的表面,从而观察到时代之新,弘扬时代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