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2010-08-15陈军莲

党史文苑 2010年18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民族培育

陈军莲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民族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1]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1)旺盛的民族活力;(2)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3)健康的民族意识;(4)体现个性的民族性格。[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全部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它始终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人们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是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的统一。团结统一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首要前提,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追求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为目的的精神特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崇尚友爱、和谐的品格,这种品格对内表现为各民族的团结统一精神,对外则表现为爱好和平的精神。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和平,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文化积淀和结晶。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奋的不屈不挠精神。自强不息是始终贯穿和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项根本要求。“自强”是不依赖别人,自尊、自重、自立、自胜之意。“不息”是周而复始、永无懈怠之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它既是个人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在民族精神这个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属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其中,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在处理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各成员之间关系上的要求;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他民族之间关系的要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实践爱国主义的必须途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3]

二、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不仅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不同,就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民族精神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三个基本特征。[4]

(一)民族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传统的升华和时代的结晶。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逐渐萌生且经过长期传承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精神特征。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民族精神植根于本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优秀文化的催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时代性

民族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民族精神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能够始终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发展进步的作用。民族精神能适应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民族精神顺应时代的需要进行调节,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民族精神也是与时俱进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三)先进性

判断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顺应历史潮流,能不能站在时代潮流前列。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就是因为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不断保持民族精神的进步性,使之成为古往今来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在不同时代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凝聚人心的现实效应。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同时,任何一种民族精神都是历史的、现实的,任何一种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都是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精神及其弘扬和培育的这种历史性和现实性,使得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5]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因为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竞争,而是全面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力量的竞争,既包括自然的因素,又包括社会的因素;既包括物质的因素,又包括精神的因素,是一个国家的资源、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外交和民族的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的竞争。[6]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功能体现出来:(1)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民族、国家发展和稳定的精神基础。人心散则国必弱,人心齐则国必兴。民族精神具有调节社会系统有序良性发展的功能。一方面,民族精神能够折射出社会发展中的深层利益关系,使社会成员普通感到,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民族利益,只有在民族利益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利益。在这种民族精神的导向下,每个民族成员才能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从而维持社会系统的稳定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民族精神能够敏锐地反馈出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层根源,使社会成员认识到,自我完善和创新是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酵母,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开拓创新,发展和完善自我,进而推动整个民族的奋发进取和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达到增强综合国力的效果。(2)民族精神作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当民族精神被人们普通接受以后,就会转化为人们的自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决定他们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对人们利益的关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环境,民族精神还可以通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功能而发挥作用。当民族精神转化为人们的道德、意志、情感和习惯等规范时,它就会变成人们为祖国、为民族贡献自己力量的自觉行动。民族精神还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社会进步以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标志。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促进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进步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民族精神代表和反映了广大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可以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民族精神可以通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道德素质,来提高他们为民族勤奋工作的自觉性。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他们在生产力中的主导地位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3)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化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培育起来的。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会对这个民族产生积极的影响,就会对本民族成员产生极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一方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民族智力的开发,增强民族成员认知事物的能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会成为本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模式,起到“生活教育科书”、“精神教科书”的作用,感染和教育民族成员,影响民族成员行为方式。民族精神的社会凝聚和社会整合功能以及它对社会的驱动、教育教化功能,决定了它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7]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意义,突出体现在它所具有的目标价值和功能价值上。首先,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目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提高,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有的目标之一。其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艰巨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在的经验可用,随首这一开创性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困难会更大,没有自强不息、不畏艰险、勇于创造的精神,就不可能成功。这一伟业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进行的,没有勤劳勇敢、顽强拼搏的精神,没有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的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就不可能成功。这一伟业是通过改革开放而逐步推进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国内外腐朽思想文化的泛起、滋生和渗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对社会文化领域中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弘扬和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就能应对这些挑战。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

(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8]不同的领域对“创新”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但总而言之,“一切源于人对自然生产和社会的新思想的产生、技术的变革、模式的改变等都是创新”。[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这绝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因为,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必然走向衰落,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必然受制于人,这是历史的事实。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自主创新都不可能脱离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任何具有推动社会进步意义的创新,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但是由于人类社会还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因此任何一个民族自主创新的成果并不能马上为全人类所共享。特别是关系提升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大技术创新,就更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人类共享。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要赶上先进的国家和民族,只有依赖自主创新。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伟大的贡献。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自主创新,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当代,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先后取得了多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这一方面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也激励、激发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赶超世界一流的雄心壮志。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大胆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把全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自主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成员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奋斗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为绝大多数炎黄子孙所认同、继承和发扬,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外敌对势力和国内的少数反动力量,对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破坏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事实上,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松过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思想渗透,国内的有些人也从未放弃宣扬“全盘西化”的思想观念,少数反动力量有组织、有预谋的破坏民族团结、企图分裂祖国的破坏活动时有发生。如果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没有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我们就无法保证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利益,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会陷入混乱的深渊。凝聚民族、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统一当然需要经济基础和物质实力,但同样需要民族精神。[10]

总之,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和形成的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是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1]荆惠民.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2][10]龚学增主编.民族精神教育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5.

[3][4][5]马新发,雷莹主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

[6][7]金钊,胡林辉主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6.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第一版).

[9]黄晋太.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1.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民族培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