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改革开放思想的哲学意蕴

2010-08-15李灵玲

党史文苑 2010年18期
关键词:唯物论辩证法陈云

李灵玲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9)

陈云改革开放思想的哲学意蕴

李灵玲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9)

陈云的改革开放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在唯物论方面,他认为改革开放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必须稳步进行;在方法论方面,他强调改革开放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如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方法和“踱方步”的战略方法;在辩证法方面,他认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妥善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关系。

改革开放 唯物论 辩证法 方法论

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之一,他以非凡智慧和高超的战略眼光,在改革开放历程中发挥了“登台唱主角”作用,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积极支持者与推动者。他的改革开放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陈云改革开放思想的唯物论意蕴

陈云的唯物论思想可以用他的“15五字哲学”中的前9个字表述,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虽短短几字,却能精辟地表达陈云的唯物论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陈云始终坚持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论思想,指导和推进改革开放大业。

一是从国情出发改革开放论。改革开放是一个浩大复杂的工程,陈云反复强调一定要“只唯实”,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对于经济发展,他早就强调:“从具体的中国国情出发,抓住中国的特点。”[1]P235那么,我国的国情究竟是什么样?改革开发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陈云这样描述:“一方面我们还很穷,另一方面要经过二十年,即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个矛盾。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四个现代化用人少,就业难。我们只能在这种矛盾中搞四化。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2]P250经过对中国国情的深入思考,陈云认为最突出的是粮食问题。他在各种场合都强调要抓紧抓好粮食生产,一再阐明“无粮则乱”的道理。他认为粮食问题对中国而言,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发展经济,既要发展经济作物,也必须保证粮食的逐步增产。

二是稳步改革开放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基于我国的薄弱的经济基础,也由于吸取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陈云一直反对急躁冒进。他说:“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点,稳一点,少走弯路,走弯路的损失比慢一点的损失多。”[3]P413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陈云指出我们要实施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改革。只要这样做了,这次改革就一定能够成功。他认为体制改革一定要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经验,缓缓而行地进行。同样,陈云一方面认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是完全正确的;另一方面强调要循序渐进,因为我国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比不上发达国家,所以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要考虑到与其他工业的配套,循序而进。

二、陈云改革开放思想的方法论意蕴

陈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它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改革开放这一社会主义全新的事业,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陈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哲学方法论中寻找答案。

一是改革开放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在新时期、新环境中进行改革开放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对此,陈云认为:“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2]P360只有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形势,才能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使改革有利于人民的利益。而陈云的体会即是哲学的15字诤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前9个字是唯物论,后6个字是辨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2]P372这个被我们称为“15 字哲学”,实际上就是陈云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原则,也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二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方法。陈云历来主张,领导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一定要十分慎重,即一定要“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改革开放这个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我们毫无经验可学。因此,陈云指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 ‘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2]P279所以,陈云要求领导干部做工作部署时,要反复考虑,典型试验,逐步推广,稳扎稳打。这个工作方法对于我们有效而稳定地改革开放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三是“踱方步”的战略方法。面对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领导干部具有善于通盘谋划的战略眼光,也就是陈云推崇过的一种人:头戴瓜皮帽,手拿水烟袋,经常踱方步。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面对纷繁复杂的艰难任务,很容易陷入琐事不能自拔,甚至迷失前进方向。所以,陈云希望我们“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的问题”[2]P377。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上层机构要有人专心考虑大问题。我过去讲,‘瓜皮帽,水烟袋’,旧商人中有一种人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我们现在的经济机关,不大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要有这样的战略家。”[2]P310只有具备一大批有远见的战略家,国家经济的腾飞和社会进步才大有希望。如何“踱方步”?陈云认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深入实质,不能只看局部,或者只看现象。因此,他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用90%以上的时间弄清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作出决策。

三、陈云改革开放思想的辩证法意蕴

陈云的辩证法不是对辩证法体系的逻辑性阐发,而是对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创造性应用,是实践的辩证法。陈云的辩证法思想同样可以用他的“十五字哲学”中的后6个字表述:“交换、比较、反复”。陈云改革开放思想中的辩证法意蕴彰显得尤为明显。

一是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辩证发展。陈云认为改革开放,不是简单地进行经济建设,而是坚持“两个文明要一起抓”。他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奋斗方向。”[2]P338-339这体现在很多方面,如重视评弹老艺术、重视整理古籍工作,还力主发展教育事业,等等。陈云作为一个传统艺术的热爱者,希望能够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同时也身体力行,做出了很多努力,并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它的了解,对评弹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此外,陈云还强调我们要重视整理古籍工作,认为整理古籍工作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这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得搞上百年。陈云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分子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1982年,陈云明确提出:“加强能源、交通运输和科学、教育等薄弱环节,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2]P318陈云也切实地帮助中年知识分子,改善其生活与工作条件,提高其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

二是要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陈云一直在思考中,思路也不断成熟。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陈云就提出了被人们称誉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总体构想,并强调“在我国出现的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市场,而是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2]P13。这一认识无疑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观念的重大突破。1981年,陈云又提出了一个新构想:“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P305这个构想也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并在1982年的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里得到确认。1982年12月,陈云提出了深化这一构想的“鸟笼之说”:“搞活经济是在计划指导下搞活,不是离开计划的指导搞活。这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如果说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末,笼子就是国家计划。”[2]320这说明陈云在更加积极地利用市场机制。

三是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辩证关系。陈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应达到辩证统一,即活而不乱。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搞活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目的是使经济更加充满活力。同时,市场经济由于其自身弊端,加上我国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等,都会导致改革开放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国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陈云指出:“在经济活动中,中央应该集中必须集中的权力。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权力太分散就乱了,搞活也难。”[2]P366他认为只有宏观与微观两手齐抓,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健康稳定。从微观而言,陈云要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倡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技术,特别主张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从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从宏观而言,陈云认为要特别加强中央在基建规模方面的调控能力,地方则要在资金方面服从中央确定的发展重点,加强能源、交通运输和科学、教育等薄弱环节的发展。所以陈云指出:“搞活经济是在计划指导下搞活,不是离开计划的指导搞活。”[2]P320

综上所述,陈云的改革开放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维,学习领会陈云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有着重要意义。

[1]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李灵玲(1986—),安徽大学08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唯物论辩证法陈云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拉图尔论“物”——走向新唯物论的科学哲学
生成中的科学——“唯物论转向”的哲学意义
当代科学哲学的唯物论转向(专题讨论)
科学哲学为何要回到“唯物论”?——从“数学与善”的关系来看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