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妈祖与佛教及民间文化的关系——以天津天后宫为背景

2010-08-15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5期
关键词:王三天后宫信众

叶 烨 敖 堃

(1.南开大学历史系 天津 300071;2.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天津 300071)

一、“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天津俗语

天后宫位于天津古城东门外,在今古文化街内,天后宫是天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庙宇。它与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列为我国三大妈祖庙,始建于元代。正殿的神龛里,天后圣母慈眉善目,仪态端详,凤冠霞帔。她的左右立着四彩衣侍女,其中两人手执长柄扇遮护天后,另两人一个捧宝瓶,一个捧印绶。另有被收服的千里眼、顺风耳。天津的天后宫内供奉的陪祀的神灵与莆田地区的妈祖庙又有所不同,比如,在天后宫的侧殿内供奉王三奶奶、挑水哥哥、送药天师、白老太太等诸多天津本地地方信仰的神灵。其中王三奶奶的神像被置于侧殿内的中心位置上,可见地位非同一般,原来王三奶奶是清代嘉庆年间的京东香河县人,她不但医术高明,并且经常无偿地为百姓医病,在妙峰山进香时突然去世,百姓们认为王三奶奶被碧霞元君收归成仙,为了纪念王三奶奶悬壶济世、解救百姓的恩情,便被百姓们在娘娘庙里供奉成神明。百姓为王三奶奶塑像祭拜,我们可以看出,信众作为信仰的载体也可以创造新的神明,只要神明符合百姓欲求即可;此后又将王三奶奶作为陪祀的神明和妈祖共置与一殿,这反映出中国民众信仰的功利性,王三奶奶是京津一带的民间信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地域性产生的信仰与外来信仰的融合关系。

当一种外来传入的信仰与本地民俗相结合,必然会衍生出符合当时社会的信仰特性,这便是信仰的衍生品,在民间文化上体现出来的便是民俗。天津自古本是个多元文化的城市,曾经供奉过诸如观音、碧霞元君、王母娘娘等主司孕育之神,而当妈祖信仰进驻天津后,天津变成了天后娘娘主司孕育的一统天下,妈祖已代表了其余诸神,甚至代替了她们,其地位之崇高,可想而知。因为妈祖本来的神格即是保佑出海的水手,这种体现母爱的神格自然会被信徒继续扩大,妈祖成为各种好运集于一身的女神,这其中也必然包括“送子”的职能。当信众有这种欲求时,妈祖信仰自然变衍生出了一种民俗——“栓娃娃”。那些婚后未育的妇女们或者为自己女儿或儿媳求子的老妪向天后娘娘焚香膜拜后,用红线栓走子孙娘娘像前的一个小泥娃娃,口中念念有词:“好孩子,跟妈妈回家”或“好孩子跟奶奶(姥姥)回家”,有些妇女觉得一个泥娃娃不足,趁道士不注意时又偷走一个,这变成了天津的俗例——“偷娃娃”。其实栓也好偷也罢,妇女一旦生育,便会认为是妈祖所赐,在新生儿诞生百日之内奉上99个泥娃娃还愿。从天后宫栓回来的娃娃也要当活人来照顾,将来若生下孩子,要称其为“娃娃大哥”甚至“娃娃大爷”、“娃娃太爷”,泥娃娃年年长大,于是便应运而生出“洗娃娃”的行业,形成了天津独特的民俗文化。

从王三奶奶等神明进驻天后宫陪祀,再到“栓娃娃”的民俗产生,都体现着妈祖作为外来信仰与本地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不论王三奶奶或是天后娘娘都是土生信仰的产物,颇具道教风格,本质上的相同使二者能够更好的结合,形成更大的信仰体系,其中妈祖信仰成为主导的信仰力量,构筑出天津本地的新的信仰文化圈,所以宗教之间必然存在相互的包容性与互异性,这一点妈祖与佛教的关系体现的十分明显。

二、妈祖信仰与佛教信仰的关系

天后宫中,作为陪祀的千里眼、顺风耳两位神明,显然是妈祖信仰接受并融合了“六通”佛理的产物。在天津本地的妈祖民间传说中,人们也总是把妈祖比喻成为观音的形象,甚至连妈祖的出生都与观音有关。天后宫正殿的背面,也有一座观音堂,这些明显得体现出妈祖信仰与佛教的关系。二者相同之处有:

第一,妈祖造像和佛教中神明造像手法相同。

佛教在佛的造型上必须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合称“相好”,如双肩圆满,皮肤细腻,牙齿齐而白,睫毛美而长,嘴唇红润等。就观音菩萨而言,在印度,观音为“猛男子”的形象,当佛教传入中土时观音便逐渐变成女性:容貌姣好,仪态优雅端庄,充分汉化。佛教神明们目光微闭,表示自己慈悲之心不忍目睹世间的痛苦轮回,但自己又承担起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职责。这一造像的宗旨为后来妈祖所采纳,妈祖在身前为一善良的女巫形象,为百姓效劳,在百姓心中自然把她喻为“活菩萨”,这种潜移默化的认知渐渐地就让百姓把妈祖的形象与观世音菩萨相联系,在造像时也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菩萨造像的特点和方式,不论在任何地方的妈祖庙,其中的妈祖神像有着共同的特点:面部圆润,皮肤白皙(黑面妈祖除外),佩戴璎珞霞帔,面部雕像更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人们对于妈祖、观音等一切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苦难的神灵所设想的美好面庞。

第二,妈祖信仰在发展过程中神格的增加与观音菩萨由男性变为女性同是宗教信仰汉化过程的产物。

佛教信仰自汉朝由印度传入中国,关于观音由男变女就目前的资料所看大体可看出观音女性化由南北朝开始,到隋唐时基本定型,宋代则完全女性化。这三种说法各言之有据,并非矛盾对立,而是准确地划分出观音菩萨女性化、中国化的三个阶段,其间渗透着世人对于神明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心理,折射出佛教信仰中国化的漫漫足迹。

对于妈祖信仰而言,最初的湄洲神女只是具有保航护驾的功能,随着人们不断寄予的美好愿望,妈祖的神格不断扩大,甚至结合天津本地文化,诞生了“栓娃娃”的习俗,信众还为妈祖塑造出很多分身,如送子娘娘、千子娘娘、乳母娘娘等,反映出信众对于妈祖神格的需求。可以说观音女性化,以及妈祖神格的多样化都反映了中国本土华夏文明的一个包容吸收过程,所有的信仰体系,不论是本土出身,抑或外来宗教,最终都会融合于华夏文明,,再深入一点,为什么妈祖信仰与佛教体系中神明的造像、神格以及神话来源等方面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因为中国群众对于宗教信仰由始至终的一种功利性的态度使然!信众功利性的态度,从不排斥多元宗教同时信仰,所以不论妈祖信仰或佛教信仰,要想扎根中国本土,就必须迎合民众需求,这一点也是促成二者信仰之间相互吸收包容的根本动力。观音与妈祖两位女神可以算是中国民众中最有影响力的女神,在封建男权时代,女神地位的提高则可反映女性地位在当时的低下,这可看出是一种对于性别歧视,反抗男权的挣扎,与当时社会男性风向标格格不入,虽然在佛教中,最后的佛是没有性别差异的,但是在成佛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将即将要成佛的菩萨不自觉女性化了。人类在没有宗教意识的时候会对母亲的有所依赖,到有宗教信仰时亦会对于母性神明的有所依赖,人性中这种依赖母性的本质,也是促成两种信仰相互吸收的原因。

第三,妈祖信仰文化与佛教密宗的关联。

妈祖身前擅长用巫术咒语治病救人,而佛教中的不少派别如密宗、净土宗,也把咒语、灵符作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方便法门,从这点看,两种信仰在手段上有相似之处。在妈祖庙中赠与香客的护身符同佛寺中的开光灵符等物品有异曲同工之效。其实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是想通过修行让灵魂不再堕落于轮回的痛苦中,佛教思维是出世的,但任何宗教都离不了对现实中的人们的关怀,要好好度过现世生活,而妈祖信仰亦是对现世生活的种种因缘进行调和修正,通过巫咒的力量逢凶化吉,目的和佛教一样,都是为了能够让信众在现世能够过上称心如意的生活。对于现世生活的关怀,从“信寂灭”——这一佛教的宗旨而言,妈祖信仰中对于现世的关怀与其紧密吻合。

当然,不论佛教或是妈祖信仰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也有吸收儒家的思想精髓,如佛教体现的救苦救难的品行,与湄洲神女的孝顺善良无私奉献的美好品格与儒家宣扬的教条十分吻合,毕竟中国的传统社会下,儒家教育一直作为民众的思想教材,宗教必然夹杂着儒教的因素。但两种信仰毕竟属于不同体系,因此有一些区别:

第一,佛教信仰和妈祖信仰的终极境界有所不同。

儒教、道教在某些层面上过于束缚人的需求,缺乏最终的人文关怀,自古中国百姓就在封建皇权的统治之下生活,忍受贫穷,赋税,疾病,徭役,这就容易让他们产生对于神明的期许和愿望。虽然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本意是使得信徒通过修行摆脱轮回的折磨,最终肉体和精神达到完全的寂灭,但后世信众却把这种教义理解为通过修行,在死后能够登上西方极乐世界,享受现世享受不到的快乐,这也是对现实生活逃避厌恶所造成的,而佛教给他们提供了最终的人文关怀,在这一点上,妈祖信仰恰恰没有做到,妈祖信仰所能提供的是对于现世生活的保障,民众有何需要祈祷告之,但对于死后魂归何处,来世又将如何,整个妈祖信仰体系中并未给出明确的答复,这点,妈祖信仰显得比佛教信仰更具有功利性和现世性,只承诺现在,不保证将来,也许也正是中国信众对宗教功利性的要求所致。

第二,佛教信仰和妈祖信仰在传播途径上有所不同。

妈祖信仰是在佛教信仰已经普遍流行的基础上才产生的,二者虽然同样有着神明的庄严性和悲天悯人的思维,但妈祖信众基础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先是由水手和海边的居民兴起,继而海商发展,最后成为水师的保护神,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朝廷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多次的册封,使得始终相信“天子”的民众更加认为妈祖是一位了不起的神明;相比之下,佛教信仰在传播上则显得略显低调,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曾经遭到过灭佛,佛教一切显得超凡脱俗,虽然与现实民众生活格格不入,但正是佛教给予了民众来生转世的期许,而对这种愿望渴求的,又恰恰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所以一直以来,佛教的传播以寺院僧人和普通布衣为主。其实佛教信仰和妈祖信仰同为宗教,必然有时也会为统治集团服务,但佛教有个对封建统治者来说致命的地方,那就是佛教中的佛,有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之分,而佛又是由普通人修炼而成,此中暗含了无论哪个居心叵测的谋篡者,只要说他自己是未来佛的化身,就可以利用佛教来推翻现世的统治,因此,历朝统治者对此均有顾忌,对佛教一直以来也都是虽有支持,但却压抑的态度。而反观妈祖信仰,是由一个女巫幻化而来,独一无二,后世不可能会有第二个妈祖诞生,统治者可免除顾虑,大力弘扬,还可获得民心,收到一举多得的功效。

三、结语

宗教一直伴随人类社会发展,所以存在,必然有价值,如果说宗教的各种形式是偶然出现的,那么宗教的诞生就是必然的,宗教作为一种客体,承载着人类对它的期许,纵使高高在上的神明,也会随着信仰时间的推移,逐渐带有人的色彩,这点不论在佛教、道教抑或妈祖信仰上都有体现,比如造像、教义的人性化等。宗教的传播方式因其历史机缘和其自身教义有所不同,有些宗教在某个历史时期也许很沉默,但在下一个历史时期就很兴盛,其实,这也与统治者视宗教的态度而定,宗教的地位有时也会随统治者口味而改变,虽然改造过的宗教具有欺骗性,但对于信众来说却也获得心理安慰,不论欺骗还是虔诚,宗教仍然体现着为人类精神服务的职能,这是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忽视的规律。这两种信仰本出生在不同的摇篮中,当然能够日后的传播途径便很迥异。但是有一点必须认识到,由民众产生的宗教更能为统治者所篡改和利用,而诸如佛教这样既是外来又非民众诞生的宗教便不迎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自然有时受到排斥,这一点也是佛教为什么始终没有极度辉煌的原因,但它产生的对往生之后的世界的许诺却深深吸引着中国信众。此外,纵观各种宗教虽然体系独立,但都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彼此之间必然发生关系,只是深浅之分。妈祖信仰是莆田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代表,也是中国宗教史上著名的信仰之一,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博大精深的文化自不可言喻,因此探寻二者之间的关联,有助于我们认识宗教之间的社会性,人性化,因为毕竟各种宗教总是以信众为纽带,这是它们共通的媒介,反之,通过对各种宗教之间关系的探寻,也可以从精神层面加深对人类的认识,各种宗教之间或多或少的关联实际上可看成是人类意识的成长经历。再者,外来信仰融入本地文化圈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应民俗的产生,而民俗的诞生也反向推动着信仰的发展扩大,信仰之间的相互融合也同样促进着地域文化的繁荣,华夏文明的包容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无论妈祖或佛教,作为精神信仰,都能将全世界各地的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共同的意识是任何藩篱都隔绝不了的,只能更加紧密地联系彼此,并推动共同的宗教信仰源源长流。

[1]罗春荣.妈祖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2]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李山.三教九流及传说[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4]张珣.妈祖·信仰的追寻[M].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5]徐晓望.妈祖信仰研究史[M].海风出版社,2007.

[6]殷伟.中国婚育保护神[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7]郑志明.中国社会与宗教[M].台湾学生书局,1986.

猜你喜欢

王三天后宫信众
王货郎回家过年
王货郎回家过年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报仇(小小说)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天津天后宫的保护和发展
天后宫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