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巧为替代不了见义勇为
2010-08-15河北滦南李英锋
■河北滦南 李英锋
见义巧为替代不了见义勇为
■河北滦南 李英锋
片面强调巧为、智为,那么见义勇为就会变得迟钝、犹豫,没有震慑力。
2月17日下午,江苏泰州最大的门户网站泰无聊网出现了一则《大年初三晚上见义勇为血的教训》的帖子,发帖人委屈地叙述了她和父亲在大年初三晚上,见3名小偷街头行窃毅然报警,其父亲手被小偷用刀刺伤,出警民警到场后反而“善意提醒”他们“现在不提倡见义勇为”的全过程。2月18日上午,泰州市公安局副局长纪阿林专门赶到事发地江苏姜堰,找到发帖人和当值民警了解事情发生的全过程,民警所谓的“善意提醒”事实上是让市民“见义巧为”,纪阿林在对这对父女表示敬意的同时,还送上2000元的见义勇为奖金。(2月19日《扬子晚报》)
当遇到国家、集体、他人或者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不法之徒侵害时,我们是该见义勇为还是该见义巧为?而见义勇为该“勇”到何种程度?见义巧为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巧法”?近年来,舆论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争论,相信,姜堰那对见义勇为父女的委屈与警方的“善意提醒”有助于我们对这些问题重新进行全面认真的审视与思考。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千年来,主流的舆论一直对这种美德推崇备至,鲜有人提出异议,在这种舆论氛围中,见义勇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按照舆论新的价值取向和对见义勇为行为利弊的评判标准,见义巧为、见义智为的提法越来越广泛和普及,大有取代见义勇为之势。
无疑,见义巧为或见义智为是一种更人性更安全的做法,能够有效规避见义勇为的风险,能够避免或减少无谓的牺牲和伤害,但是,见义巧为或见义智为能够完全取代见义勇为吗?笔者以为,不能。
见义巧为或见义智为的前提是避害,这就要求行为人在为之前要三思,要评估为的风险,要考虑如何降低或规避风险,三思势必会造成行为人的犹豫。而很多不法行为都是在瞬间发生的,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不法之徒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得逞并逃之夭夭。另外,行为人在三思后会怎样呢?不外乎以下三种选择:勇为、巧为、不为。显然,这样的道德选择题给予了不敢勇为又不会巧为的人最大的鼓励,他们在选择“不为”时将更加心安理得,没有任何道德自责和焦虑。在这种“不为”也有理的氛围中,道德的血性必将进一步泯灭。
我们需要见义巧为和见义智为,但我们同样需要见义勇为。捍卫道德公序是有风险的,尽管我们不愿看到这种风险给社会个体带来的伤害,但是我们必须正视风险—越是风险中彰显的道德,影响力就越大,就越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反之,毫无风险的或低风险的道德则往往是容易做到的道德。仅就见义勇为行为而言,如果我们片面强调规避风险,片面强调巧为、智为,那么见义勇为就会变得迟钝、犹豫,没有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