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文革”结束后的重大知青上访事件

2010-08-15李春华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8期
关键词:知识青年知青哈尔滨

李春华

(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1)

1979年3月1日《哈尔滨日报》发表了短评《做安定团结的促进派》。3月2日发表一篇名为《象爱护眼睛一样珍惜安定团结》的文章。3月3日又发表《正确运用民主权利》一文,指出最近两天,我市一些人聚集街头,堵塞交通,毁坏车辆,影响社会秩序的事,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究竟是什么人在闹事?因为什么闹事?从3月的报纸上再难寻觅事件真相。带着这种疑问,笔者开始翻阅查找当年的档案资料,渐渐地一起“文革”结束后重大知青上访事件浮出水面……

1978年12月,当北国的黑龙江被白雪覆盖,冻土深达一米的时候,祖国的西南角昆明仍然郁郁葱葱。两地相隔数千公里,但这里发生的一场引发全国大中城市的知青上访事件却将两地连在了一起。

在云南一批国营农场的知青为返城而展开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24日晚事态逐渐扩大,赴京请愿的知青在昆明市制造了卧轨事件。27日,一批赴京请愿的知青到达北京。1979年1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民政部部长程子华接见了云南知青赴京请愿团的代表丁惠民、胡建国等人。2月5日春节期间,大批知青返回上海,连日举行上访、游行,要求返沪工作,并在上海站附近聚集、卧轨,致使通往沪宁、沪杭线的旅客列车中断12个小时。随后,下乡知青的返城大潮波及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杭州、重庆、南昌等大中城市。同月,王震同志再次接见云南知青代表,勉励青年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立志建设边疆。

此起彼伏的知青请愿上访活动也让哈尔滨这个北国一隅不再宁静。

1979年2月27日上午,在哈尔滨市革委会门前、知青办、哈百、火车站、哈四百等地同时张贴属名为哈市知识青年的海报,呼吁全市下乡知识青年在3月1日于市革委会门前集合,要求省、市委领导解决知识青年问题。发现海报的当天,市委主要领导文敏生、赵国强、许凤图等同志,相继通知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在前面,把此事平息下去。28日分别召开了区和部分大厂知青办主任会议,通知家长要劝阻自己的子女,不要去参加这次聚会。

3月1日上午9时许,知青上访的核心人物李滨友、陈福林、窦永祥、武怀忠、田元、史晓华等人组织知识青年开始散集在市革委会门前,11时左右,人越来越多,青年约有五六百人,围观的群众达三千人之多。3月1日知识青年聚众上访的上午,市委领导王钊、赵国强、许凤图等同志,亲临现场,主持召开宣读中共中央[1979]12号文件的广播大会。12时左右,青年和围观的群众已水泄不通,此时交通中断,有的青年进行演讲,有个别青年高呼“要民主、要自由、要工作、要饭吃”等口号,一些非知识青年(中学生和工人)乘混乱之机,将1315、1317号北京吉普车推来推去,将市公安局的宣传车抬起放下,并将一辆三轮摩托车推翻。15时,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出面接见三百余名青年代表,向他们宣讲党的知青政策,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统筹安排知青的工作情况,效果很好。云集在市革委会门前的青年逐渐减少,17时左右,人群相继离去。3月2日,文敏生同志亲自主持召开常委会议,贯彻落实中央12号文件精神,对知青聚众上访问题提出了要求和部署,要求各级党的组织,要积极主动地做好上访知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各公社、居民委组也都发动起来了,很快形成上下一起抓,人人做工作的局面。3月2日上午10时左右,知识青年及围观者又开始在市革委会门前集聚,一些青年人继续追踪拦截小汽车,堵塞交通,并抢走和散发了省卫生局转给市卫生局关于计划生育的文件,推翻一辆东风三轮车。3月3日开始,聚众的青年逐渐减少。3月4日恢复正常,交通恢复正常。

市知青办在摸清了6位上访核心人物的情况的后,针对他们不同的情况,由区、公社、家长所在单位党委和知青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做家长和青年的思想工作,把任务落实到人头,化整为零。经过几天的工作,3月8日上午,李滨友等十几名代表,主动到市委知青办做了自我批评,承认了错误,宣布解散组织,表示不再闹了,相信党的政策,等待政府统一解决。为了迅速解决知青上访问题,在市委统一领导下,计委、知青、劳动、公安、共青团、报社、电台等部门,统一行动,组成若干工作组,挺身而出,到青年中去,宣传党的政策,做思想政治工作。知青办、劳动局组成四个工作组,一直工作在第一线。公安部门调动了大量的交通警察,维持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对不听劝阻、继续拦截车辆,堵塞交通的少数人,及时地进行了严厉批评和耐心教育,阻止了事态的发展。由于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使一场可能影响安定团结的大火,很快熄灭了。

激烈的上访事件虽然结束了,但大批知青不愿回到农村去,仍长时间滞留在城市。翻开当时的《哈尔滨日报》,我们不难判断情况多么糟糕。3月14日《哈尔滨日报》评论员发表《知识青年们,回到农业一线去》一文,称“惊蛰已过,春耕在即。那些至今还滞留在城市的知识青年,应该向已经返回农业第一线的青年学习,迅速回到自己的生产岗位上去。整日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耽误青春,实在可惜!。有的青年以为闹一闹就解决了,这是不对的。符合政策的,不闹也能解决;不符合政策的,再闹也不能解决。不要再等待观望了。”当日宝清县五九七农场的哈尔滨下乡知识青年孙立金还发表文章《胸中要有一个全局》。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滞留在城市的下乡青年人数是很多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4月5日哈尔滨市委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动员留城的下乡知识青年立即返回农业生产第一线,为社会做贡献。会议指出,统筹解决知识青年的问题,包括成乡两个方面。在城市搞工业、商业是安置就业;同样安排在农、林、牧、副、渔场和在农村搞工矿业,也是安置就业。会议决定对极少数人无理取闹、聚众闹事、造谣惑众、煽动不满情绪、冲击领导机关、围攻干部、制造事端、破坏社会秩序、生产秩序的,要坚决制止,对有现行破坏活动、证据确凿的犯罪分子要依据国家法律坚决予以打击。

4月8日,省农场总局给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发了一封慰问信,要求逗留在城市里的知识青年迅速返回农场,参加春耕生产,为夺取今年农业大丰收贡献力量。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慰问团从4月9日开始,对哈尔滨市逗留城市的下乡知识青年进行慰问。慰问团同部分下乡知识青年和家长进行了座谈。直到4月中旬,在各基层单位党组织的配合下,全市有1000余名下乡知识青年返回农村,投入春耕生产。至此春季的知青上访事件以及由此造成的知识青年滞留城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那么引发这一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京、津、沪三大城市下乡青年返城甚烈,对哈尔滨市下乡青年特别是农场青年影响很大外,最关键的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安置地区的稳定工作和安置措施存在一些问题。1月17日,国务院通知各地,春节期间慰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对下乡知识青年中的英雄模范人物,要给予表扬奖励;对于生活确有困难的知识青年,特别是已婚青年,由县知青办公室或农场,给予适当补助;对于节日期间回城探亲的知识青年,应当同当地城镇居民一样,享受节日副食品供应,并在文化生活方面给予优先照顾。而各地是否贯彻了中央精神呢?在这次青年聚众上访的15名代表中,有12名是农场和插队的青年,3名是手续不符合返城手续材料的青年,他们反映,有些农场没有很好地传达贯彻全国、全省知青工作会议精神,不做稳定工作,不少农场把青年从领导岗位和各种重要技术岗位上撤换下来,有的强迫已婚青年倒房子,带着孩子搬出青年集体宿舍;青年春节回哈探亲,不给工资,少给或不给口粮;有的农场对返城工作,搞极端,忽左忽右,或打开全放,或关闸搞“后门”,或把未经农场管理局同意的病返材料直接交给青年,让其自己办理,弄得青年不拖底,意见很大。

二是贯彻各级会议中统筹解决知青问题的精神不够及时。12月14日,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通过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哈市少数单位和部门对全国、全省、全市知青工作会议精神贯彻的不够及时,对市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抓得不力,行动不快,落实的不好,没有深入地对青年和家长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向他们讲清目前党和国家还很困难,积极地有步骤地做好统筹解决好知识青年问题还要有一个过程,教育青年胸怀大局,献身四化,艰苦创业,建设边疆;同时,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有些拖拉,宣传党的政策不够,接待态度不够和蔼,也是造成青年聚众上访的因素之一。

猜你喜欢

知识青年知青哈尔滨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知青岁月
上山下乡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刘派
沉淀过的知青岁月是首歌——第一届长三角知青文化出版工作联席会议侧记
把根留住
为什么革命化就得劳动化
正是量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