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艾比杀子谈《榆树下的欲望》的思想指向

2010-08-15刘凌凌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田庄艾比母性

刘凌凌

(哈尔滨师范大学 西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榆树下的欲望》E.奥尼的3幕悲剧,1924年首演。写农场主卡伯特为了农场所有权同儿子埃本和妻子爱碧之间发生的三角纠纷。前妻所生的埃本对继承农场抱有希望,76岁高龄的父亲又娶了年轻美貌的爱碧做第三任妻子。爱碧嫁给行将就木的老头,就是为了这份遗产,但是她跟年迈的卡伯特生不出孩子,继承权眼看要落空,于是引诱埃本同她发生关系,并生下了儿子。在利用、引诱埃本的过程中,她对埃本产生了真正的爱情。而埃本一直认为爱碧对他并无感情,只是为了生个继承人夺取农场。爱碧百般表白也不能证明自己的真心,于是忍痛杀死了亲生婴儿。她与埃本的隔阂消除了,但等待着他们的却是法律的制裁。

这出戏剧以一个家庭的缩影变现了广阔的社会全貌,它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是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了”的信仰危机和对金钱、享乐疯狂的年代。在没有上帝统治的时代,理性让位于疯狂,凯伯特守着田庄和财产不松手,拼命逼迫妻儿为他干活挣钱,致使两任妻子相继死去,儿子们同仇敌忾,两个大儿子离家出走,为了寻找黄金和财产,也是为了从此摆脱父亲疯狂的桎梏。小儿子伊本为了报仇不但占有了父亲的情人敏妮,用30块换得一份财产继承合同,而且还同父亲新娶的妻子发生乱伦关系。他对田庄的欲望来自对母亲的“俄狄浦斯”情结,母亲就是田庄,所以当艾比来到田庄是对他田庄观念的强烈冲击,疯狂的欲念让他认为占有了艾比就是占有了田庄。可是随着两人的孩子的降生,矛盾冲突达到了另一个高潮。伊本对艾比恨得发狂,而艾比在疯狂、绝望之下扼死了自己的亲生孩子。为爱疯狂的艾比丧失了理智,为的只是证明自己对伊本的爱情。同时复仇的疯狂和对财产的占有欲使艾比丧失了理智,他最终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爱情的力量渐渐超越了争夺财产的丑行,同时也使艾比走向了弑婴的极端。《榆树下的欲望》揭示的正是剧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与失望,结尾昭示了真诚感情救赎人类的解脱途径。伊本和艾比行动是积极主动的,更是疯狂年代的疯狂欲望的悲剧。奥尼尔独具匠心地运用现代心理学观点来剖析和塑造人物跟资本主义社会中风行的对财产贪得无厌的占有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近乎是亚里士多德的怜悯和恐惧的悲剧氛围,揭示了财产占有欲的危害和造成的恶果,这就使剧本有了普遍的社会意义。

在《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成功地把古希腊的悲剧转化正发生在1850年美国新英格兰农场的故事。在这出戏剧中奥尼尔不是强调传统古希腊悲剧因素,而是强调决定论。出身于清教主义家庭的奥尼尔对人生,社会有敏锐的洞察,他探讨得出“在冥冥之中存在着一个未被承认,未被发现的存在的神秘力量操纵着人的命运,”他赋予宿命论以新的内容。这就是人的命运由其自身性格和社会环境所决定,要想摆脱命运的束缚,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榆》所表现出来的必然规律就像在本剧开始所描述的榆树一样始终存在,而榆树本身就直接表现了这种自然规律:

两棵极大的榆树各在农舍的一边。它们逶迤的枝条垂复在屋顶上,像是要保护,同时又像是要征服这座房子。这些榆树的外貌,具有一种凶狠的母性,一种压服人的妒忌的全神贯注的母性关怀,由于它们与屋中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接触,而变得令人惊惧的具有人性。”

这出剧中所发生一切就像被榆树所代表的“凶狠的母性”所控制,母性代表女性,代表对过去的需求,母性也是复仇女神,是爱人。母性表现上是凯伯特的第二任妻子,伊本的母亲。她性格软弱,由于艾伯特的强压下劳作而累死。艾比,取代了伊本母亲在家中的地位,也在伊本的心灵上代替了他母亲和恋人的位置。艾比最初的欲望与伊本一样,都是想要得到凯伯特的农庄,但她更加渴望的是一个家庭,对伊本无法自拔的爱最终使艾比放弃了最初的欲念,而回归到了人的一种最自然的本性——对爱情的追求。艾比为了证明自己的爱杀死了降生不到一个月的婴儿,这疯狂的举动使艾比“凶残得有点像麦克白夫人,更像是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正是艾比这种为爱疯狂,不顾一切的性格决定了她最终不可避免死亡的命运。剧中最后当两人共同走向刑场,他们都不约而同的仰望天空说着“真美”,显示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境。奥尼尔试图从东方哲学中为他剧中的叛逆人物寻找出路。他的戏剧创作受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思想的影响,而“循环性的回归”是回归的一种主要形式。奥尼尔在他《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奇异的插曲》等多部作品中写了“回归”主题,回归思想贯穿在整个剧情的发展始终和人物的塑造上。《天边外》的男主人公罗伯特一心渴望天边外的美丽,但意志不坚定,为爱情放弃了实现梦想的契机。但失败给了他新的希望,并且在死亡得到了实现获得了自己的新生:“我最后得到了幸福了——自由了——那不是终点,而是自由的开始——我的航行的起点。”罗伯特最终在死亡的最后一刻又回归到了自己梦想的最初起点,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新生。而《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的情欲,或者说是要冲破清教主义思想束缚对真正爱情的渴求,使她战胜了原来对农场的占有欲。表明性本能是促成人物激情的内在因素,是导致剧中人物悲剧的根源,即她个人的欲望的实现导致了她个人的毁灭,导致了整个家庭的毁灭。

奥尼尔在美国戏剧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为美国这个乐观的国家召回了悲剧的精神价值。奥尼尔曾提出:”我们本身就是已经写成和尚未写成的悲剧中最令人震惊的悲剧。”他看到的正是在美国现代社会表面繁荣下的精神危机。他希望以自己的剧作显示人的内在美好品质,以重鼓人生存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因而他的悲剧尽管反映的是人的不幸的事实,却始终隐含着乐观主义的情绪。对生与死的哲理思考,是奥尼尔悲剧的一条内在线索,因为对这一人生永恒问题的不同回答,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本质。奥尼尔的主人公都是善良的,真诚的,渴望美好生活,但却被现实剥夺了一切可以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可能性,因而当他们在探求生活目的的斗争中面临重大冲突和选择,需要显示自己作为人的力量时,他们就只能选择死亡,死亡毕竟是对毫无希望的希望那种悲剧的一种安慰。生活的悲剧使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而死亡则使生活变得不那么悲惨。尽管人的现状永远防碍完全实现人的理想,但不仅维护人的尊严,而且维护人的人性,正是个人对他囿于其中的悲剧事实所作的回答。人尽管什么也没有了,只有人的最后姿态,但凭着这姿态,哪怕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也能赢得生命的胜利。他的剧作所包含的死亡悲剧意识基本上就是乐观主义的,这种悲剧意识使他剧中那些在生活中只有死亡的主人公在追求自己的失败的过程中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素质,从而使得自己的失败也具有了崇高的悲剧美感。

[1]郭继德.尤金·奥尼尔戏剧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4.

[2][美]奥尼尔著,郭继德编.奥尼尔文集:全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尚玉峰,李晓东.榆树下的欲望:单一神话的现代阐释,戏剧文学,2009-07.

[4]安国平.论尤金·奥尼尔悲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河北大学,2004.

[5]唐俭.奥剧兄弟关系的母题研究,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 论文集,1996.

猜你喜欢

田庄艾比母性
孩子与母亲
孩子与母亲
毕飞宇小说对“母性”的探究
八岁女孩驾车救母
艾比救母
送礼附发票的美国人
安徽灵璧小田庄大运河遗址
“追寻”与“回归”——论女性电影中“母性”秩序的构建
家犬助主渡危机
莉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