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考古学的大众化及其发展

2010-08-15倪春野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考古学家考古学大众化

倪春野

(穆棱市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穆棱 157500)

公众考古学是英语范畴的名称,在中国叫做考古学的大众化,首倡于苏秉琦。与西方相比,中国公众考古学的出现具有同步性和原发性特点。换言之,公众考古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诞生的新鲜事物,并不完全是受西方公众考古学影响或传播下的结果。

西方的公众考古学大体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伦敦出版了McGimsey的专著《公众考古学》。我们认为西方产生公众考古学有社会、学术、人本三个背景。社会背景如联合国1972年制定《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美国1970年代初提出“文化资源管理”理念等,都与保护考古遗址或文化遗产不无关系;学术背景在于日益职业化的考古学走出学术象牙塔,回归公众,从传统的公众能为考古做什么,转向考古能为公众做什么;人本背景强调的是考古可以满足人类本能地了解自身来历的好奇心,提升人类欣赏力,实现生存权基础上的文化权,改变认识事物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核心并不只是普及考古知识,也不仅是提醒人们考古不是挖宝。

中国考古学的大众化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普及考古知识为主。至少开始于半个世纪前,至今方兴未艾,有两种方式:一是考古学者撰写科普读物,传播考古知识,像裴文中、贾兰坡、李伯谦、徐天进、王仁湘、曹兵武等;二是提出考古学不能孤芳自赏,应该向其他学科开放,代表人物是李零、陈平原、陈星灿等。这被张忠培概括为非专业人士的普及性利用和专业研究者的提高性利用。

第二个阶段,提出考古学的大众化理念。苏秉琦1980年前后进行考古学面向人民群众的思考,1980年代中期提出中国考古学的大众化命题。后来出版《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被誉为“使中国考古学扎根于广大公众之中而做出的一次最重要的努力”。这所带来的虽然还不是考古学者认识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一场革命,但如何研究考古学与公众关系,并成为考古学者不可或缺的职业选择和公共意识,唤起中国考古界重新思考。这被王巍总结为“作为考古学者,应当树立普及考古学的意识,将使考古学通俗化、大众化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个阶段,普惠大众的保护和利用。本世纪前后由张忠培的倡导为代表,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使文物保护能得到坚实的、广泛的社会支持。”强调提高基础上的普及,而不再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先后召开了“考古学与大众——考古知识的普及问题”、“新世纪中国考古学传播学术研讨会”等会议,考古界初步达成“全面结束孤芳自赏,建立公众考古学”的共识。北大成立公众考古中心和俱乐部,建立各种考古网站,办班讲座,组织公众开展专门的考古观摩活动;《中国文物报》定期或不定期刊登或举办公众考古学文章或论坛;国家文物局每年发布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各种媒体直播考古发掘现场;翻译国外普及性考古论著;复旦大学开设《公众考古学》课程等等。至此,以文物保护、利用、传播为核心的一系列实践性公众考古学活动,已与西方公众考古学理念逐步接轨,殊途同归。

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历程与西方相比,在进程上还有些不能回避的问题,比如目前还只是处在宣传和论证公众考古学如何重要的初级阶段,引进的多是概念,局限于编译性的理念介绍等。这虽有一定借鉴性,但往往缺乏针对性。像美国的文化资源管理、考古教育等模式,很大程度因国情、政策、制度、管理方式不同,实难直接引进并应用。

所以,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众考古学;如何使公众有能力参与考古阐释的判断性评估,更好地理解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如何使全民关注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成为自觉的文化资源保护者;如何提升全民的人文素质,使整个社会更加宽容、和谐等等,都是摆在中国公众考古学或者说每个考古学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为什么要提倡中国考古学的大众化

考古学是一门以地下出土的实物资料研究过去人们的生活,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考古学,曾有种种误解:或认为考古就是研究古董,将考古学家视同于把玩古董的人;或认为考古就是挖坟掘墓的,没有什么学问可言;或认为考古学是研究过去,与现代无关。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考古很神秘,可望而不可及。之所以出现这些误解,主要是对考古学缺乏起码的了解。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考古学通俗化、大众化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

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新闻媒体对考古发现报道日益重视,并进行了几次对考古发掘现场的电视直播,人们对考古学的兴趣也逐渐浓厚起来。一些考古学家也开始注重向社会介绍考古的新发现和研究的新进展。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个认识考古、了解考古的热潮,这是非常可喜的。

考古学是以研究过去人们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过去人们生活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这些遗存具有直观性和可视性的特点,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但是,我们主张考古学的大众化,绝非仅仅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为了焕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我国是具有数千年延绵不断历史的文明古国。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是我们的先民们创造的,我们今天的文化与古代文化一脉相承。中国考古学不仅能够带给中国人民历史知识,还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极大地增强民族凝聚力,焕发出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

二、如何实现中国考古学的大众化

首先,作为考古学者,应当树立普及考古学的意识,将使考古学通俗化、大众化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认识到,我们对社会的回报,除了拿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外,也包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考古知识和考古发现。

其次,考古学家应当与新闻媒体密切合作。在考古学的大众化方面,新闻媒体是考古学家最好的合作者。他们可以使用考古学家所不具备的设备和手段,以考古学家所不擅长而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考古学的新发现和新进展,在宣传和普及考古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乃至道德情操。要做到这一点,作为考古学家,应当树立以考古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为己任的意识,积极配合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热情地向媒体介绍考古发现及其意义。作为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地深入到考古第一线,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报道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新进展。

实现考古学的大众化,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务求准确、真实。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新闻媒体,都要以实事求是作为宣传报道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忌夸大事实,哗众取宠。失真的报道既不利于考古学知识的普及,也无助于考古学者知名度的提高和媒体影响的扩大,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思想的混乱,毁坏学者和媒体声誉。

考古学大众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搞好出土遗迹和遗物的保护和展示。考古工作者应当把文物保护作为自己的天职,积极参与遗迹和遗物的保护,要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和展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当与各级文物部门相配合,积极参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展示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土文物在宣传历史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努力。

猜你喜欢

考古学家考古学大众化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古董鉴定
考古学家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考古学家手铲下的“巨石阵”
翁文灏与中国考古学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