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云南普洱茶历史变迁

2010-08-15徐茜薛玉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思茅普洱普洱茶

徐茜薛玉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00071)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茶的故乡,云南省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就原产于云南省,因集中到普洱销售而得名。

若依从于哈尼语的意思来看,“普洱,为哈尼语地名,普为寨,洱为水湾,普洱的意思为水湾寨。”而从以往各学者的考证来看,普洱一词应当原本是指普洱人,普洱人指的是当今布朗族及佤族布饶人的先民濮人。即“先有普洱人(濮人),后又普洱地名,再后有普洱人种的普洱茶。

普洱茶历史悠久,简单概括的说普洱茶源于古,兴于唐,称于明,盛于清,前景无限好。下面将对普洱茶史就详细的介绍。

一、云南普洱茶的起源

《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是对人类饮茶的最早记述。东晋常璩(291~361)的《华阳国志》,其《巴志》中载:“周武王伐纣,得巴蜀之师……其地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上述记载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巴国已利用茶叶,且作为贡品进诸周王室。据此推测,至少在西周时,茶树已从云南传播到巴蜀之地了。战国末期,茶事活动已传入中原地区,顾炎武(1613~1682)在《日知录》中说:“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指战国末期秦昭襄王灭蜀之后,茶才从西南传入中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树的种植已向东南地区传播,遍及淮河以南各地了。

二、云南普洱茶发展的历史阶段

1.云南普洱茶的始发阶段

唐代是中国茶业空前兴盛的时期。当时,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茶产日盛,名品纷呈;种茶、制茶技术有了很大提高;茶叶贸易十分活跃;饮茶之风盛行,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茶利大兴,封建茶法应运而生;茶学著作、艺文不断涌现,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

在唐代出现了最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茶种植的人,即在唐代咸通三年亲自到过云南南诏地的唐吏樊绰。

樊绰为安南经略使(今越南河内)蔡袭幕僚。862年(唐懿宗咸通三年),南诏王世隆遣将攻安南,经略使王宽不能御,朝廷以湖南观察使蔡袭代王宽为经略使,将兵屯守,樊绰随行。为了对付南诏,他受蔡袭命,对南诏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搜集资料并参考前人著作(主要是袁滋《云南记》),写成了这本书。书中对南诏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民族、山川、交通城镇及境外诸国作了较详细记述,为现今仅存唐代著述中有关云南地区之专著,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到了宋朝大理国后期,银生节度废置,但银生茶的影响却不减。宋元时期普洱一带的风土人情与唐时差异不大,茶叶生产仍然以银生为交易集散中心。唐宗宋祖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想南建霸业,直至元时才将云南行省划入版图,而云南茶在多年间输入藏区,并逐渐扩展形成新的纵横于茶区内外的茶马古道。

2.云南普洱茶的发展阶段

明代时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基本上奠定了现代的茶区范围,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有所提高,尤其是制茶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茶类得到了空前发展,云南普洱茶作为一种新的茶类,型制工艺都已形成,并以普洱为中心形成新的集散地,普洱茶也因之而得名,并逐渐取代“无采造法”的银生茶。银生的茶叶生产交易中心地位也渐渐南移至普洱,新的茶叶生产交易中心——普洱逐渐崛起。

“普洱”是哈尼语,意为“水湾寨”,商周时属产里地,西汉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至南朝隶属永昌郡,隋代时为“濮部”,唐时属南诏国银生节度为“步日睑”,“步日”是佤语“濮人兄弟”之意,即指布朗人。宋代时,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元属元江路,称普日部。直到明洪武十六年(1381)改称“普耳”,万历年又改称“普洱”,普洱才有了现在的名字。

元朝开始,云南的政治中心从大理转移到昆明,明朝一统天下后,黔国公沐英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到云南镇守,大量的明军进入云南就地屯田,同时明朝从江南湖广一带大量移民云南,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开发云南的热潮。江南一带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普洱一带茶叶生产的勃兴,普洱逐渐成为新的茶叶生产和集散中心。明朝谢肇淛在《滇略》中记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此处是普洱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文献当中,同处明朝的方以智(1611~1671)在《物理小识》中说:“普雨茶蒸而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按普雨,即普洱也。”从他们两人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已由银生茶的“散收,无采造法”演变为“蒸而成团”,成为后来成为“团茶”、“饼茶”等的紧压茶了,并且由于有“最能化物”的独特功效,已形成“较他茶为独盛”的达官贵人和贫民百姓都喜品饮的大众茶了。这种既保留了散茶自然真趣,又便于运输和交易,同时兼具团茶美观大方古风的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品味和优异品质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普洱茶由此异军突起,名遍天下。

经过明朝的发展,到了清朝,普洱茶已成为名重天下的大品牌了。

有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清人赵学敏(1730~1810)在《本草纲目拾遗》(1765)中说:“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并引《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本草纲目拾遗》中还说:“按,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变黄,不如普洱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普洱茶在清朝时的兴盛很大一方面可以表现为普洱成为了贡品。从雍正年间开始,普洱茶正式入册上贡清廷御用,并形成了二百多年的“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习俗。或许是普洱茶的美味甘醇打动了清朝王室,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详细记录了当时贡茶的茶品和采办过程。云南普洱茶始贡时间,据有关史料考证,最迟在雍正四年(1726)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期应已岁贡。

清朝时赠送外国的国礼,除珍宝、玉器、瓷器、漆器、绸缎外,还有普洱茶。清皇朝每年收纳的普洱贡茶,除了供清宫皇家引用或赠皇亲国戚外,也选作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茶,视为代表中国的高级土特产品。

经过清宫二百多年的贡茶史,更使普洱茶蜚声国内,享誉海外。到民国时期,云南普洱茶延续了清朝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平民化,成为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的至爱,远销中国香港、台湾和南洋、欧美。

3.云南普洱茶的兴盛阶段

光绪二十三年(1897),清政府在思茅设立海关,作为云南三个对外开放口岸之一,主要是为了茶叶的加工出口。民国三年(1914),普耳道尹公署由宁洱迁驻思茅,当时的思茅成了普洱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促进了思茅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商业繁荣。当时仅思茅城区就有制茶商号二十二家,年制茶五百吨左右,就连思茅城外也异常兴盛,顺城街上客栈林立,络绎相连,新兴街是与茶叶和马帮有关的手工业市场,木匠铺、铁匠铺、皮匠铺一户连着一户,而南门正街的茶叶市场和教场坝的海关报关验货广场则是人喧马嘶、人头攒动,茶叶交易和出口十分兴旺。

据民国《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当时思茅揉制茶叶出售的茶庄商号有:雷永丰、元庆、复聚、新春、宝森、永兴、三泰、庆春等,均营川销。民国年间,寺庙的茶庄茶号有雷永丰、同仁利、信和祥、裕泰丰、乾利贞、李衡记、裕兴祥、恒和元、庆盛元、大吉祥、瑞丰号、谦益祥、复和园、钧义祥、鼎春利、同和祥、恒泰祥、大有庆、利华茶庄等,每年由产地茶山运集思茅加工的毛茶在五百吨以上。此时的商号都是厂店合一的,里面加工,外面店铺,有的还在多处开有分号。现在普洱茶业内人士所说的“古董”茶,大多产于那时的思茅。

随着普洱茶的不断升温,人们也更深入的去研究,使得普洱茶的保健功能更多的被人们认识,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除了内销云南、贵州、四川、广东、西藏等省区,还外销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海外华侨对普洱茶也情有独钟以及新发展的日本、西欧、北美市场销路也被看好。在丁俊之《普洱茶史略及产销拓展思路》所载,1965、1975、1983、1988 年,我国普洱茶外销分别为 572t、1235t、3858t、5672t。可见,普洱茶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普洱茶运输到东南亚国家的新茶路的开发,以及包装和贮藏条件的改善,长途的运输时间大大缩短,使普洱茶在运输过程中很难达到自然的后发酵效果。所以,开始了人工陈化技术工艺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下关茶厂的人工冷发酵、蒸汽热发酵的工艺研究,20世纪70年代广东和云南渥堆发酵研究。并产生了陈年生饼和熟茶的热点之争,促进了普洱茶生产的多样化生产。

三、结论

历史悠久的普洱茶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丰富的财富,它与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涉及种茶人、制茶人、饮茶人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如古茶树、古茶林、大茶山、茶种植、茶品种、茶加工、茶贡品、茶厂家、茶马道、茶饮具、茶医药、茶民俗、茶品饮、茶风情、茶碑刻、茶文史、茶诗词、茶楹联、茶文艺、茶保健、茶叶节等等。普洱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众多茶文化中,有其独特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广博性特点,其中一些内容实体,已具有文物价值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

作为云南茶业的一枝金花,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名茶,怎样使普洱茶得到很好的发展是我们当前急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回顾历史,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与时俱进,把普洱茶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1]云南普洱茶叶协会.中国普洱茶文化新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沈培平.走进茶树王国[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3]黄桂枢.普洱茶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4]木霁弘,胡波.普洱茶文化辞典[K].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陈以义.普洱茶史的考证[J].茶叶通报,1987,(1).

[6]黄桂枢.云南普洱茶史及茶文化略考[J].农业考古,1995,(2).

猜你喜欢

思茅普洱普洱茶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普洱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思茅区总工会:举办游园活动
好的普洱茶自己会说话
普洱茶怎么泡
思茅赶街天 端午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普洱”音义考
绿林深处幽见思茅之美 自然人文共谱茶城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