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论十大关系》看毛泽东政治和谐发展观

2010-08-15王春刚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反革命民主党派少数民族

王春刚

(佳木斯大学社科部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共同探索的结果,可以追溯到毛泽东时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开始对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探索。《论十大关系》是他探索的重要成果,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其中,政治和谐思想是人们在研究毛泽东思想中容易忽视,甚至存在很大的争议。系统研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政治和谐发展思想,有利于澄清人们头脑中的疑惑,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的团结和睦

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把民族问题放在政治问题的首要位置。他要求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形成融洽的民族关系。

1.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

毛泽东从历史和现实角度阐明团结少数民族的重要性。他认为,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对中国历史都作出过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仍然不能忽视少数民族的作用。“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1]因此,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角度都要团结少数民族。

2.反对大汉族主义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和睦的前提,阻碍民族关系团结和睦的关节点就是民族主义。毛泽东尖锐批判民族主义特别是大汉族主义,认为大汉主义实质上是剥削阶级的思想。“必须深刻批判我们党内在很多党员和干部中存在着严重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即是国民党思想,必须着手改正这一方面的错误。”[2]

3.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毛泽东在民族团结问题上,认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他认为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民族隔阂,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影响,必须对人民进行名族团结教育,让人民意识到破坏民族团结的是汉族的发动统治者。他号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3]

4.深入进行民族问题检查工作

毛泽东号召全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要积极进行检查,通过检查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早两年已经作过一次检查,现在应当再来一次。如果关系不正常,就必须认真处理,不要只口里讲。”[4]

5.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一定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以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而且,他还初步提出要给民族地区在经济上以自主权。“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究竟怎样才适合,要好好研究一下。”[5]

二、协调党派间的关系,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

民主党派是中国政治舞台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如何处理同民主党派的关系,调动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积极性,是毛泽东思索的重要问题。他要求全党要正确处理党和非党关系,实现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

1.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在处理民主党派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明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6]一方面,各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应继续存在。另一方面,“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7]因此,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一方针的确立,成为指导新中国政党工作的理论指南。

2.坚持团结和斗争相结合的方式

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总方针之后,毛泽东又明确提出了处理同民族党派关系的具体方式、方法:坚持团结和斗争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8]首先‘要善于团结那些善意的人士,调动他们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其次,对于那些恶意的人士,要善于斗争。“就是那些骂我们的……让他们骂,骂得无理,我们反驳,骂得有理,我们接受。”[9]最后,要善于转化矛盾。“他们是反对派,又不是反对派,常常由反对走到不反对。”[10]

3.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在处理党派关系上,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前提和原则。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并没有过时,坚决反对过时论。“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现在非有不可,而且非继续加强不可。否则不能镇压反革命,不能抵抗帝国主义,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起来也不能巩固。”[11]

三、正确认识革命和反革命问题,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新中国成立之后,敌我的斗争仍然存在。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详细分析了如何对待反革命问题,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1.反革命问题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已经减少了许多。因此,毛泽东认为:“应当肯定,还有反革命,但是已经大为减少。”[12]反革命问题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问题了,社会主要问题已经变为如何使新中国摆脱落后的状况。这是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认识的初步探索,为党的八大确立社会主要矛盾奠定了基础。

2.对待反革命分子要区别对待

对待反革命分子,毛泽东认为不能一刀切,要区别对待。对那些罪大恶极的,“东霸天”、“西霸天”,“老百姓恨透了,所以少数人还是要杀。”[13]对于一般的敌对分子,“要交给农业合作社去管制生产,劳动改造。”[14]对于机关、学校、部队的反革命分子,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个别分子视情况对待。毛泽东认为区别对待反革命分子有两种好处:一是可以纠正错误。二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反革命问题将长期存在

毛泽东认为反革命问题已经不是社会主要问题,但将长期存在。“说反革命已经肃清了,可以高枕无忧了,是不对的。只要中国和世界上还有阶级斗争,就永远不可以放松警惕。”[15]他告诫全党同志要保持一个清晰地头脑,反革命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不能松懈,要把一切反革命分子特别是在党政军中的反革命分子清查出来,保证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高度重视党内是非问题,保证党自身的团结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党自身团结与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与否。毛泽东高度重视党内团结问题,要求在明辨是非前提下,保证党的团结。为了团结全党同志,特别是犯错误的同志,毛泽东提出了党团结的基本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坚持明辨是非,惩前毖后

毛泽东认为是非问题必须搞清楚,以惩前毖后。“是非一定搞清楚,因为党内的原则争论,是社会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是不允许含糊的。按照情况,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恰如其分的合乎实际的批评,甚至必要的斗争,这是正常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改正错误。”[16]

2.要帮助犯错误同志,治病救人

毛泽东指出对犯错误的同志“一要看,二要帮。”坚决反对不允许犯了错误同志改正的思想。“人是要帮助的,没有犯错误的人要帮助,犯了错误的人更要帮助。人大概没有不犯错误的,多多少少要犯错误,犯了错误就要帮助。”[17]

总之,“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奠定了处理党内问题的基调,对党自身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深化中国和外国关系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外关系,是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问题。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的发展,都需要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积极发展对外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深刻分析了如何处理对外关系,对新中国发展对外关系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1.积极向外国学习

建国后是否应该向外国学习,很多人存在疑惑,甚至否定向外国学习。毛泽东明确指出,要大胆向外国学习,学习国外的先进方面。“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18]所以,应当向各个国家学习,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取长补短,促进我国的发展。

2.辩证向外国学习

向外国学习,并不意味着要不假思索地什么都要学,要辩证地学习。毛泽东认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搬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19]一方面,对社会主义国家经验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好的经验要借鉴,短处要抛弃。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国家也简单否定,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学习,对于腐败制度和思想要抵制。

3.要有民族自信心

毛泽东认为在处理与外国关系方面,有民族自信心,不因落后就失去民族自信心。“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20]他指出中国有两条缺点,同时也是优点,一是过去是殖民地,二是革命是后进的,“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21]

注释:

[1][3][4][5][6][7][8][9][10][1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34页,35页。

[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9页。

[12][13][14][15][16][1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40页。

[18][19][20][2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43页,44页。

猜你喜欢

反革命民主党派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履职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0世纪20年代“反革命”话语论争研究
少数民族的服装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鲁迅的绕口令
同声遂相应 同心自相知——忆与民主党派同志在合作共事中结下的深情厚谊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