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视野及和谐理念
2010-08-15孙葛蓉
孙葛蓉
(淮安市园林局 江苏 淮安 223001)
发展观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的理性审视及其破解之道的探求无疑日趋合理和进步。当代发展观厚重的人文色彩与科学特质,使得它越来越接近发展的本真状态,特别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发展问题复杂性和深刻性的清醒认识和前瞻分析,彰显着中国社会发展实现转型的标志和契机。但此种变迁不应当成为发展问题就会自动解决、发展目标就会如愿实现的善良愿望的全部寄托。其一,当代中国发展的时空座标——时代主题与基本国情的深刻变革与日趋复杂使得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十分庞大、多元而充满变数;其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尖锐性不容丝毫低估,因为其复杂程度和治理难度在时间性上史无前例,空间性上无可比拟;其三,世界发展实践早已表明,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觉悟以及随之而来的发展观念的进步并没有有效缓解发展问题的严重程度,半个多世纪发展观的推进并没有相应带来人类发展境况的改善,相反,发展以及人类自身内部矛盾与冲突却越来越严重。这说明,对发展问题作一般性的理论思考固然十分必要,已有的发展战略也并非荒谬,但针对极具深度、极为复杂、总体特征十分明显的发展范畴,人类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亟须提升。一方面从哲学思维层面摒弃把发展只作为一种手段、一种策略的简单认知,把发展视为人的存在本身,视为人之为人的基本方式;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理念和视域内,从战略思维的层面对发展进行总体性反思,对发展观进行战略检视,从而规范和导引发展。“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因而有非常不同的内容。”①时代呼唤并产生适应时代需求的思维方式。我们用战略思维来指称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直接关联的思维,它以对系统整体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综合分析为基础,以追求全局与局部、现实与未来、理性与价值的统一为旨归,是运用全局的、系统的、主体的思维方法对错综复杂的实践活动整合长远发展目标、建构战略行动模型的理性思考过程,因而具有整体性、联系性、长远性特征。这样的思维方式符合时代特征和发展态势,契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特质和发展要求,因而成为规划当代中国发展的主导思维范式。
一、科学发展的理性认知:善于把握发展机遇
宽广眼界的必然诉求和逻辑结果是要善于把握发展机遇。机遇意识是战略思维的重要组成,善于把握发展机遇是从战略思维高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所谓社会发展机遇,实质上是在社会发展规律指导下,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使得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成为特定社会主体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利境际。社会发展机遇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风险性和时效性。这些特点表明把握机遇并非易事,但社会发展实践早已昭示,能否准确、及时地把握机遇是对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生存智慧的最好检验,往往成为他们走向强大或衰落的分水岭。善于把握机遇是一个长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敏锐地发现机遇、准确地抓住机遇和切实地运用好机遇。发现机遇需要树立自觉的机遇意识,超前思考。发现机遇的目的在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抓住机遇关键是要用好机遇,认准机遇就要当机立断,多谋善断,狠抓发展战略的落实,同时要善于总结,及时调整,有效控制机遇的阶段性,尽可能在有利机遇期内促进和实现社会最快、最好的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战略思维的要求,必须善于把握发展机遇:一是要科学认识机遇的规律性。发展机遇固然是社会发展必然性、规律性的反映,但机遇的出现和把握,也有着自身独特的内在规律性,如相似性、阶段性、变动性、时效性、风险性等,需要我们运用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对机遇规律性的认识。二是要准确预见机遇的趋势性。机遇的趋势性来自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各要素及构成因子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都有其趋势性,这种趋势就是机遇,较大的趋势就是较大的机遇。三是要及时分析机遇的时效性。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性或不可重复性,这就决定了社会发展机遇不可能长久驻留,只存在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我们应该对已出现机遇及时进行准确分析,明了其特殊性和可利用程度。四是要有效控制机遇的风险性。机遇与风险相伴而生,无论是社会发展自身的复杂性,社会发展规律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还是把握机遇的困难性及机遇期发展的跳跃性都决定了发展机遇的风险性。
二、科学发展的战略视野:努力形成宽广眼界
时空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构成元素,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首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眼界。所谓宽广眼界,一是要有历史的深远眼光,二是要有世界的全局眼光。从历史与现实对接中形成的开放而与时俱进的眼界、胸襟和历史责任心,对于我们历史地看待时代发展,敏锐地把握时代变化从而冷静、准确地审视和筹划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努力形成宽广眼界是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上,中国本来就不是一个拒绝开放、闭关自守的国度,唐帝国曾以其高度的开放性,使世界各国人士心驰神往,也使中华民族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民族。近代史上中国封建统治者在西方列强的强盗行径面前的闭关自守,无疑出于被迫和无奈。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开放虽有曲折,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从世界范围看,通过对19世纪以来大国崛起过程的成败分析,我们同样不难发现,清醒认知、确定自身历史方位相当紧要。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加深是一柄双刃剑,使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充满复杂多变性,和平与发展主流难掩各国冲突不断的事实,两种制度的并存难挡彼此竞争的残酷特别是强势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打压和渗透,对这些现实的分析和把脉迫切需要我们努力形成并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中国主题。
努力形成并科学运用宽广眼界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准确把握和正确选择时代座标——时代主题和基本国情。基本国情是培养和运用宽广眼界的现实基础,但准确揭示和把握基本国情亦非易事,它十分复杂,历史传统、自然状况、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等都很重要。同时,时代主题和基本国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须系统把握、整体对待。二是要正确掌握有效方法——立足自我,扬长避短。
要坚持以我为主、独立自主的原则,始终立足自己实际,从自己传统中汲取有益养份,同时,以开阔的胸襟拥抱人类文明成果。三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锤炼自己。形成和运用宽广眼界归根到底取决于主体素质,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努力培养把握时代特征和总体趋势基础上的高远的战略视野,把握各种复杂关系、趋利避害的高超的驾驭能力,等等。
三、科学发展的思维逻辑:始终具有问题意识
是否真正把握了机遇,归根到底取决于对问题的自觉意识和解决程度。问题意识是转变发展观念、探求发展规律的生长点和突破点。问题是认识的真正起因,决定着认识活动的方向和进程,解决问题是认识活动的直接和最终目的。问题是认识和实践的中介与桥梁,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联结点。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展开是社会发展实践的外在表现,社会发展规律往往通过问题得以暴露。问题的提出必然意味着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在社会转型期亦即问题、矛盾的集中爆发期,更需人们具有自觉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的不断积累和深化就会形成不断明晰化的问题逻辑,从而建构起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实现发展理论的创新。因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发现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调整、修正、完善社会发展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过程,而对与时代相关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的自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则是发展理论创新和发展观念日趋科学的生长点和突破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呼唤并催生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成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先导。总体上讲,社会发展实践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而对作为认识和实践中介的问题的自觉而强烈的意识程度,则直接决定着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思维方式的层次。认识、研究和解决问题不仅不排斥和否定必要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形态,相反,回答一定问题的发展理论成果必然通过一定的思维和理论样式才能存在和表达。新时期生成的新问题,很难完全纳入既有的思维框架,并运用原有的理论体系来认识和解决,换言之,认识、分析、设问和解答发展问题迫切需要思维方式的转换和提升。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思维就是以对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的战略判断和系统回答与解决应运而生的。可以预见,战略思维必将对当今及以后的社会发展发挥重大的先导作用。
马克思曾指出,对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具有自觉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它既是一种动力,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方案,一种纲领,一种自觉行动,在捕捉和回答时代性课题,特别是当前社会发展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建构起符合时代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发展观念,促进中国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四、科学发展的价值旨归:自觉秉持和谐理念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标尺和考量,也是目的和归宿,因此,能否自觉秉持和谐理念应成为科学发展的试金石。和谐理念具有丰富内涵。其一,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和谐是以对立和差别为前提的矛盾双方协调发展达到同一性的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就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而言,它首先具有层次性,人与自然和谐当属第一层次,然后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当然,不同层次之间并非可以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依存和关联的,这就决定了和的演进过程应该是个需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其二,和谐是一种主体的价值追求。和谐不仅是事物存在状态自身,更是主体对事物特定存在状态的价值认同,反映和体现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其三,和谐是一种社会的整合机制。它首先体现为对社会结构中各阶层、各种力量的利益平衡机制或协调机制,是社会公平、公正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体现为对各类社会主体创造潜能的激活机制或催生机制,是社会充满活力的必然要求;再次体现为对社会主体行为的约束机制或纠偏机制,是社会有序进行的必然要求。其四,和谐是一种战略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谐反对从对立、斗争视角看问题的惯性思维,主张从同一、结合、共存的视角看待问题和矛盾。它立足整体、强调全面,照顾和尊重系统各要素的地位和价值,并重视从他方汲取有益成份发展壮大自己。由此,和谐思维就能够从双赢、多赢的战略高度,创新和开辟出新的发展模式,彰显出鲜明的战略思维特征,因而和谐思维应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和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协调各方、和谐发展的应有思维方式。秉持和谐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当代中国,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进入“四位一体”而更加科学、合理,标志我们对“三大规律”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进入到了理性、全面、深刻、成熟的阶段。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矛盾凸显期,种种不和谐已经在激化甚至非常尖锐,诸多不和谐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不和谐——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可见,构建和谐社会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内在统一的,可谓一体两翼,二者契合于、统一于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应从战略思维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社会问题、加快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充分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理想设计,也是现实要求,既是发展目标,也是实践过程,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自觉秉持和谐理念,努力贯彻和谐理念,切实实践和谐理念。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