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图书馆如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

2010-08-15周淑云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图书室农民图书馆

周淑云

(绥滨县图书馆 黑龙江 绥滨 156200)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县级图书馆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拓宽思路,更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县级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之一,特别就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而言,县级图书馆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一)新型农民的涵义

传统的农民是农夫,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生产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而新型农民就是“农商”,与以往的“夫”不同,通俗的说,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高素质农民。

(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

1.培养新型农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2.培养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培养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

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才能使村村谋发展、户户思创业,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才能渐离那些不健康、落后甚至违法的行为,促进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4.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培养新型农民刻不容缓。

(三)培养新型农民的迫切性

1.农民素质偏低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有关资料表明,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而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

2.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

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设施严重缺乏。当前能够进入村庄、深入农民日常生活的公共文化资源除了有线电视、有线广播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方式,绝大部分农民不知道有乡镇文化站、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农户所需要的有关农副产品的市场行情,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难以通过现有的信息传输系统有效获得,加上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以及其观念、意识相对落后等因素,寻找接受有效信息就更加困难,因此一些农民常常只能依靠道听途说的虚假信息作为信息来源。

农民渴求文化知识,期盼信息服务。根植于农村的县级图书馆,地处县城连接农村,在为培养新型农民服务方面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县馆应主动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契机,积极为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出力、献策。笔者结合本县实际做了一些探讨。

二、县级图书馆开展为培养新型农民服务工作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创建特殊藏书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新农村建设,塑造新型农民,我馆改变落后的藏书结构和重藏轻用的管理理念,在结构上努力实现由文史型向科技型结构的转变,从我县实际出发,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经济结构和农民对科学文化以及脱贫致富要求,形成了具有绥滨地方特色的藏书结构,能高效地、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县农民的农、林、牧、副、渔的生产。

(二)以县馆为核心,大力加强农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建设

农村图书室(农家书屋)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发家致富的本领,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阵地。“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不是新型农民,文化生活不健康也无法让“乡风文明”的目标得以实现。新农村建设,富起来的农民需要文化,尚未富起来的农民更需要文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才能视野开阔,信息灵通,才能增收致富奔小康。为此,2008年在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馆已帮建乡镇图书馆两个(绥东镇、忠仁镇),村图书室两个(北岗乡永泰村、绥滨镇吉成村)。省新闻出版署又为我县建立了13个农家书屋。具体做法是:

1.我馆为永泰村投放图书1万册,村里提供场所、设施和专门人员

永泰村是我县有名的养鸭村,奥里米鸭蛋在我县享有盛名,我馆根据这个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为那里投放了许多科技书以及关于养鸭方面的书,结果使其鸭蛋产量大增。

2.我馆还组织专业人员定期举办面向乡镇文化站(图书馆)、村图书管理员的图书馆基础业务培训班

并定期下乡进行业务辅导,大大提高了基层农村文化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无偿地为乡镇图书馆、村图书室提供书标、书档等。

3.我县在文化局的倡议下,各单位还兴起了捐书活动,调动干部和群众踊跃献书,把“死”书变成“活”书,扩大了书源,节省了资金

为避免图书资源的重复采购,由县馆对农村图书室购书问题统一掌握,实行统一购书、统一编目,然后把每年采购的部分图书、期刊、精挑细选,提供给乡镇图书馆、村图书室、农民书屋,使农民朋友拥有了更多的新书,以实现在县城内“通借通还”。农民朋友通过学习,不断“充电”“加油”掌握科学种植、养殖知识,提高致富本领,真正变图书为农民的“知识库”“财富仓”。

(三)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推动科技致富。

1.我县是农业县,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民急需信息

县馆为农民编发科技文摘、信息快报,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向农民提供实用信息和实用技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2.我馆配合县农委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做好宣传服务工作,向农民介绍种植新技术,果树病虫害防治、大豆、玉米、水稻销售动态等信息,使农民朋友收益匪浅。

3.我馆开展服务科技兴农工作

首先抓试点,选定基础差、村屯偏远,科技意识不高的农乡村,按照以点带面的思路,从培育科技致富示范户入手开展工作。李艳华是一位普通农民,他家种植的大豆一连两年因雨大地涝而减产,我馆为他送去信息快报,根据地理情况分析,建议他把旱田改为水田,经过一年的奋斗,他家的水田喜获丰收,年收入3万多元。他高兴的说“还得靠科学致富啊!不相信科学不行”。李艳华致富不忘乡亲、在他的带领和支持下,该村又出现了十几户水稻大户,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原来的贫困村一下子变成了富裕村。

4.主动上门为农民弱势群体服务

这些人包括贫困农民、下岗工人、残疾人,等等。张华是我县农乡村一位残疾农民,家庭贫困。我馆主动上门考查情况,为其出某划策,并送去相关科技手册。2007年他开始养鸡2000只,用鸡粪做植物有机肥,采取地膜覆盖技术种植黄瓜、豆角等。他种植的无公害蔬菜受到各超市的欢迎,供不应求,年收入2.8万元,改善了生存状态。

许许多多的绥滨县农民在图书馆的热心帮助下,在科技知识的武装下富了起来,他们对“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县级图书馆身处农村的前沿阵地,在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朔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农民,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是个系统工程,县级图书馆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图书馆界同仁群策群力,挖掘潜力,广拓思路,努力加强县馆的职能作用,为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李青.浅谈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7).

[2]王淑霞.关于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

猜你喜欢

图书室农民图书馆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书的尊严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图书室里故事多:桦南县福庆社区家庭图书室创办者刘德生关爱青少年二三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